180.第180章 地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宋末之乱臣贼子、超级传奇巨星、逆水行周、超神机械师、懒散初唐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贺不解地问道:“宁先生,何为小学?”
宁崎解释道:“这小学就跟蒙学是一个意思,主要是教小孩子识字。当然,除了识字之外,我们还会教他们一些别的知识,比如简单的数学、自然、常识等等。”
李奈听得连连点头,他自己虽然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但也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自家经营的生意加之他年纪轻轻就有不少走南闯北的经验,让他很清楚数学、常识等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这些东西,在大明的蒙学中往往极少会有教师进行传授,因为在读书人看来这些并不是文化学习的正统——当然也不排除很多当先生的自己就根本没学过相关的知识。
大门口执勤的民兵看到宁崎来了立刻就行了一个军礼,这让李奈想起了第一天来胜利港参观民团驻地时的情景。海汉人对于民团士卒的使用频率和密度显然跟大明有非常大的区别,在李奈看来,这些民团兵几乎就是跟军队一样的职业士兵,就算不作训的时候也在站岗值勤,完全就已经是常备军的设置。
进入书院之后,首先映入李奈眼中的是一个平整的操场,虽不及民团军营里看到的操场那么大,但设置却是一模一样。整个操场都用黄土垫平,外围用石灰划出几圈椭圆型的圈,李奈在新兵营参观的时候就听陶东来介绍过,这个圈是用来训练跑步的,想不到小学中也有这样的设施。
在操场周边是几排木制的房屋,从中传来学生们整齐的诵读声。宁崎带着李贺二人向教室走去,边走边介绍道:“我们这所小学分为两个阶段,两年初小、两年高小。这边就是初小,现在应该是正在上识字课。”
李奈首先注意到的却是这里的教室居然全是玻璃镶嵌的窗户,而且从窗户望进去就能看到天棚上同样也有玻璃制成的天窗。看来为了让室内能有良好的采光条件,海汉人的确是下了很大的本钱。
教室里约莫有三十多个孩子,每人有一桌一椅,虽然这原木所制只刷过一层清漆的桌椅看起来多少有些粗笨,但整齐划一的形制却体现出了海汉人一贯讲究的规矩。
教室前方挂着一块黑板,李奈看到一个海汉男子正在指着上面的内容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们朗读,而这正在教授给学生的内容让李奈感到很是亲切,居然是大明蒙学经常也会采用的《千字文》。
《千字文》是南朝时期的周兴嗣编写,据说是用王羲之作品中拓出的一千个不同的字所编成的文章。这篇文章构思精巧,最适合识字阶段的学童记诵,即便是到了数百年之后的二十一世纪,《千字文》也是一再翻印出版,有着十分悠久的文化传承。
不过有一件事却让李奈很在意,黑板上那几句千字文的上方,还有一种曲里拐弯的符号,似乎是某种标注,但李奈却一点看也不懂。
李奈又看了片刻,实在忍不住心中好奇,便轻轻碰了碰宁崎手臂,示意自己有话要说。三人离开教室窗边一段距离之后,李奈才问道:“在下看那千字文上方有一种奇怪符号,不知何解?”
宁崎解释道:“那种符号叫做拼音,是为了让这些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养成统一的发音习惯。”
李奈皱眉道:“统一发音习惯?这有何用?”
宁崎笑了笑,心道古人的意识的确还是差了一大截,耐心向李奈继续解释道:“我中华地域辽阔,各地口音差异很大,比如琼州岛这个地方,就有若干种方言,连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也不见得都能听懂,这样交流沟通上就有很多不便。如果能够从启蒙教育的时候就让孩子养成一样的发音习惯,那以后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能方便得多。语言和文字真正统一起来,对于国家来说也有很大的好处,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李奈恍然道:“原来如此。用这北方的口音作为标准,想必也是海汉传统?”
李奈自己是说的广东官话,与说普通话的穿越众沟通起来倒也不算麻烦。这几天相处下来,他当然能听出这些海汉人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带有一定的北方口音,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猜测。
宁崎点头道:“没错,在我们那一国,这种口音是标准官话,人人都是要学的。”
“甚好,甚好,这些娃娃长大之后,去北方赶考的时候也可省心得多。”贺强也捻着胡须赞叹道。
宁崎笑而不语,穿越集团的教育机构可不是为了大明朝廷在培养人才,今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也绝对不会去参加明廷的科举应试,贺强这番欣慰只怕是要落空了。
不过李奈接着所说的内容倒是把宁崎吓了一跳:“在下前几年看到一本西洋传教士所著的《西字奇迹》,里面既有汉字文章,又有西洋文的注释,很像是贵方所使用的这种拼音符号。”
李奈所说的这本书,宁崎也略有耳闻,《西字奇迹》的作者便是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这本书在大约二十年之前出版于北京,其中便有用拉丁字母注音的汉字文章。当然了,利玛窦所使用的拉丁字母注音方法跟汉语拼音完全是两码事,只是因为字母的原因看起来比较类似而已。不过李奈居然连这种书都看过,的确是出乎了宁崎的意料。
历史上在利玛窦之后,穿越者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曾经在杭州也出了一本类似《西字奇迹》的著作,书名为《西儒耳目资》,这本书当中的注音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科学的更改,并且完全就是按照北京的口音来进行的设计,跟后世的汉语拼音已经有了很多相似的地方。
穿越集团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已经经过了后世近现代上百年的沉淀和不断修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参考,要在启蒙教育中进行推广并没有什么难度。而且当那些本地居民发现自己的孩子在短时间内就已经开始学会了海汉首长们的说话口音,大多欣喜不已,原本还对海汉人办的蒙学书院存有的那点疑虑也就荡然无存了。
接着宁崎又带着他们去了另一间教室,这个正在上课的班级属于高小,而教授的内容便不止拼音识字那么简单了。黑板上挂着一副大大的世界地图,这是穿越集团从后世带来的物资之一。教师正用教鞭指着地图上的某个点向学生们讲解道:“这里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胜利港,从世界范围来看,这里不过只是一个针头大的点而已……”
李奈这次才是真的惊了,一把抓住了宁崎的胳膊道:“宁先生,这……这是……”
“这是全世界的地图,包括了大明在内。”宁崎回答得倒是很平静:“等他们下课了,我们再进去看看。”
“好,好!”李奈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赶紧放开了抓住宁崎的那只手。
三人在教室外等了片刻,终于等到下课的敲钟声。孩子们从教室蜂拥而出,来到操场上撒欢奔跑。李奈急不可耐地跟宁崎进了教室,宁崎跟正准备收拾地图的同事打了声招呼:“先挂着吧,我们的客人想看看这地图。”
李奈快步走到地图前,见这幅地图与自己以前所见过的所有地图都不一样,印刷得十分精美,上面用绿豆大的小字密密麻麻地标注了各种地名。李奈倒也算是有点见识,没用多久的时间,便在上面找到了“广州”的位置,只是并没有文字的标注——事实上李奈也是通过这片区域上有长江、黄河的标注才能确定大明的海岸线,最终找到南边的珠江口。
李奈又看了一阵便提出了问题:“宁先生,为何这地图上有许多地名与在下所知的并不一样?”
宁崎对此早有准备:“这是我们海汉的叫法而已,李先生不必太在意这种细节。”
“可这分明标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非我大明……而且短短七字就有两个别字……”李奈气得连话都说不顺了。
地图上当然不会出现别字,那只是后世的简体字而已。不过面对深感“屈辱”的李奈,宁崎只能将其解释为地图制作过程中的疏漏。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宁崎找来一支铅笔,在地图上勾勒出明末疆域的大致位置。
李奈虽然身为大明文人,但大明的疆域究竟有多大,覆盖了哪些地区,这还是他第一次从地图上直观地看到。最让李奈感到揪心的是,东北的大片地区在鞑靼人的压迫之下,只有辽西走廊一条细若游丝的通道与京城所在的顺天府相连。
“如果这条通道一旦被掐断,岂不让关外大好河山尽丢?”李奈虽然对于行军打仗一窍不通,但这么直观的形势图还是看得明白的。这些年朝廷跟北边的鞑靼、女真多有交手,虽说互有胜负,但似乎一直都未能消除掉北虏南侵的势头。
李贺不解地问道:“宁先生,何为小学?”
宁崎解释道:“这小学就跟蒙学是一个意思,主要是教小孩子识字。当然,除了识字之外,我们还会教他们一些别的知识,比如简单的数学、自然、常识等等。”
李奈听得连连点头,他自己虽然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但也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自家经营的生意加之他年纪轻轻就有不少走南闯北的经验,让他很清楚数学、常识等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这些东西,在大明的蒙学中往往极少会有教师进行传授,因为在读书人看来这些并不是文化学习的正统——当然也不排除很多当先生的自己就根本没学过相关的知识。
大门口执勤的民兵看到宁崎来了立刻就行了一个军礼,这让李奈想起了第一天来胜利港参观民团驻地时的情景。海汉人对于民团士卒的使用频率和密度显然跟大明有非常大的区别,在李奈看来,这些民团兵几乎就是跟军队一样的职业士兵,就算不作训的时候也在站岗值勤,完全就已经是常备军的设置。
进入书院之后,首先映入李奈眼中的是一个平整的操场,虽不及民团军营里看到的操场那么大,但设置却是一模一样。整个操场都用黄土垫平,外围用石灰划出几圈椭圆型的圈,李奈在新兵营参观的时候就听陶东来介绍过,这个圈是用来训练跑步的,想不到小学中也有这样的设施。
在操场周边是几排木制的房屋,从中传来学生们整齐的诵读声。宁崎带着李贺二人向教室走去,边走边介绍道:“我们这所小学分为两个阶段,两年初小、两年高小。这边就是初小,现在应该是正在上识字课。”
李奈首先注意到的却是这里的教室居然全是玻璃镶嵌的窗户,而且从窗户望进去就能看到天棚上同样也有玻璃制成的天窗。看来为了让室内能有良好的采光条件,海汉人的确是下了很大的本钱。
教室里约莫有三十多个孩子,每人有一桌一椅,虽然这原木所制只刷过一层清漆的桌椅看起来多少有些粗笨,但整齐划一的形制却体现出了海汉人一贯讲究的规矩。
教室前方挂着一块黑板,李奈看到一个海汉男子正在指着上面的内容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们朗读,而这正在教授给学生的内容让李奈感到很是亲切,居然是大明蒙学经常也会采用的《千字文》。
《千字文》是南朝时期的周兴嗣编写,据说是用王羲之作品中拓出的一千个不同的字所编成的文章。这篇文章构思精巧,最适合识字阶段的学童记诵,即便是到了数百年之后的二十一世纪,《千字文》也是一再翻印出版,有着十分悠久的文化传承。
不过有一件事却让李奈很在意,黑板上那几句千字文的上方,还有一种曲里拐弯的符号,似乎是某种标注,但李奈却一点看也不懂。
李奈又看了片刻,实在忍不住心中好奇,便轻轻碰了碰宁崎手臂,示意自己有话要说。三人离开教室窗边一段距离之后,李奈才问道:“在下看那千字文上方有一种奇怪符号,不知何解?”
宁崎解释道:“那种符号叫做拼音,是为了让这些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养成统一的发音习惯。”
李奈皱眉道:“统一发音习惯?这有何用?”
宁崎笑了笑,心道古人的意识的确还是差了一大截,耐心向李奈继续解释道:“我中华地域辽阔,各地口音差异很大,比如琼州岛这个地方,就有若干种方言,连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也不见得都能听懂,这样交流沟通上就有很多不便。如果能够从启蒙教育的时候就让孩子养成一样的发音习惯,那以后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能方便得多。语言和文字真正统一起来,对于国家来说也有很大的好处,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李奈恍然道:“原来如此。用这北方的口音作为标准,想必也是海汉传统?”
李奈自己是说的广东官话,与说普通话的穿越众沟通起来倒也不算麻烦。这几天相处下来,他当然能听出这些海汉人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带有一定的北方口音,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猜测。
宁崎点头道:“没错,在我们那一国,这种口音是标准官话,人人都是要学的。”
“甚好,甚好,这些娃娃长大之后,去北方赶考的时候也可省心得多。”贺强也捻着胡须赞叹道。
宁崎笑而不语,穿越集团的教育机构可不是为了大明朝廷在培养人才,今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也绝对不会去参加明廷的科举应试,贺强这番欣慰只怕是要落空了。
不过李奈接着所说的内容倒是把宁崎吓了一跳:“在下前几年看到一本西洋传教士所著的《西字奇迹》,里面既有汉字文章,又有西洋文的注释,很像是贵方所使用的这种拼音符号。”
李奈所说的这本书,宁崎也略有耳闻,《西字奇迹》的作者便是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这本书在大约二十年之前出版于北京,其中便有用拉丁字母注音的汉字文章。当然了,利玛窦所使用的拉丁字母注音方法跟汉语拼音完全是两码事,只是因为字母的原因看起来比较类似而已。不过李奈居然连这种书都看过,的确是出乎了宁崎的意料。
历史上在利玛窦之后,穿越者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曾经在杭州也出了一本类似《西字奇迹》的著作,书名为《西儒耳目资》,这本书当中的注音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科学的更改,并且完全就是按照北京的口音来进行的设计,跟后世的汉语拼音已经有了很多相似的地方。
穿越集团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已经经过了后世近现代上百年的沉淀和不断修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参考,要在启蒙教育中进行推广并没有什么难度。而且当那些本地居民发现自己的孩子在短时间内就已经开始学会了海汉首长们的说话口音,大多欣喜不已,原本还对海汉人办的蒙学书院存有的那点疑虑也就荡然无存了。
接着宁崎又带着他们去了另一间教室,这个正在上课的班级属于高小,而教授的内容便不止拼音识字那么简单了。黑板上挂着一副大大的世界地图,这是穿越集团从后世带来的物资之一。教师正用教鞭指着地图上的某个点向学生们讲解道:“这里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胜利港,从世界范围来看,这里不过只是一个针头大的点而已……”
李奈这次才是真的惊了,一把抓住了宁崎的胳膊道:“宁先生,这……这是……”
“这是全世界的地图,包括了大明在内。”宁崎回答得倒是很平静:“等他们下课了,我们再进去看看。”
“好,好!”李奈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赶紧放开了抓住宁崎的那只手。
三人在教室外等了片刻,终于等到下课的敲钟声。孩子们从教室蜂拥而出,来到操场上撒欢奔跑。李奈急不可耐地跟宁崎进了教室,宁崎跟正准备收拾地图的同事打了声招呼:“先挂着吧,我们的客人想看看这地图。”
李奈快步走到地图前,见这幅地图与自己以前所见过的所有地图都不一样,印刷得十分精美,上面用绿豆大的小字密密麻麻地标注了各种地名。李奈倒也算是有点见识,没用多久的时间,便在上面找到了“广州”的位置,只是并没有文字的标注——事实上李奈也是通过这片区域上有长江、黄河的标注才能确定大明的海岸线,最终找到南边的珠江口。
李奈又看了一阵便提出了问题:“宁先生,为何这地图上有许多地名与在下所知的并不一样?”
宁崎对此早有准备:“这是我们海汉的叫法而已,李先生不必太在意这种细节。”
“可这分明标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非我大明……而且短短七字就有两个别字……”李奈气得连话都说不顺了。
地图上当然不会出现别字,那只是后世的简体字而已。不过面对深感“屈辱”的李奈,宁崎只能将其解释为地图制作过程中的疏漏。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宁崎找来一支铅笔,在地图上勾勒出明末疆域的大致位置。
李奈虽然身为大明文人,但大明的疆域究竟有多大,覆盖了哪些地区,这还是他第一次从地图上直观地看到。最让李奈感到揪心的是,东北的大片地区在鞑靼人的压迫之下,只有辽西走廊一条细若游丝的通道与京城所在的顺天府相连。
“如果这条通道一旦被掐断,岂不让关外大好河山尽丢?”李奈虽然对于行军打仗一窍不通,但这么直观的形势图还是看得明白的。这些年朝廷跟北边的鞑靼、女真多有交手,虽说互有胜负,但似乎一直都未能消除掉北虏南侵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