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章 先遣队(三)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宋末之乱臣贼子、超级传奇巨星、逆水行周、超神机械师、懒散初唐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由于连日来降雨不停,在这个转弯角度颇大的河湾处,上涨的河水收不住向前的势头,已经漫出河床在岸边形成了大约两百米宽的泥滩,而且泥泞程度还远胜入海口处的河岸。这个场景让摩根稍稍有些失望,他原本指望着能在这里设立一个背靠河湾的据点,这样东、北两个方向临水,防御面积和相应的压力也会减小很多,但从眼前所见的景象来看,显然得让据点营地与河岸保持一段安全距离才行,不然一到雨季就很可能会出现水漫连营的状况了。
河滩上除了一群群悠闲自在的野鸭外,倒是没有看到人类活动的痕迹。摩根带着士兵找到一处地势稍高的坡地,在简单确定表层土质和周边状况之后,将这片大约百米方圆的坡地定为据点营地的备选地点。这附近目力所及的地区都没有开垦的痕迹,看样子并非本地土著的日常活动区域,或许日后在这里动土兴建据点的时候能比较顺利地避开原住民。
在完成对这片河湾的考察之后,摩根看看时间已经到了中午时分,便下令队伍先停下来吃饭。不过这天上雨水不停,附近又没有可以遮蔽的地方,想要埋锅做饭有点麻烦,只能啃点干粮垫个底。吃过东西之后重新登船,继续往上游行进。令摩根稍感欣慰的是,后龙溪的河道一直保持着两三百米的宽度,水流量通行现有的平底驳船肯定是没问题,就是不知道这种水情能保持多久,等梅雨季节过去之后还能否有这样的条件。
由此一路向南继续逆流而上,后龙溪基本是以一条笔直的水道向前方延伸。不过从两岸的冲积平原不难看出,这条小河曾在历史上多次改道泛滥,才能在这绵延的山地间冲刷出这么一片大约有三四公里宽的河谷地形。
而本地的土著部落显然对于这么一片肥沃的冲积平原缺乏利用经验,沿途都没有看到开垦土地进行耕种的痕迹,直到离开前一处河湾大约一小时之后,摩根才在望远镜中看到远处似乎有成片耕种的田地,但规模依然非常有限,目力所及之处也就二三十亩地而已。虽然这些田地距离后龙溪都还有大约千米左右的距离,但摩根可没有指望通行在河面上的驳船能够隐藏行迹,蒸汽锅炉所释放出来的水蒸汽和煤烟就算在更远的距离上也能轻易被发现,只要这里的原住民眼睛没瞎,发现这些来往于后龙溪上的怪船只是迟早的事情。
但与原住民的遭遇比摩根预计的来得更快,当船又向前方行进了一段之后,摩根注意到前面百米开外的江岸边有几个人正在涉水捕鱼。但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并非渔网,而是竹制的鱼叉。这几个土人裸着上身,几乎是在摩根发现他们的同时,也转过头来一脸茫然地望着远处驶来的蒸汽船。
“戒备!”摩根虽然很清楚对方的威胁极其有限,但并没有因此而大意,立刻便下达了命令。
船头的几名士兵立刻将步枪对准了前方的土人,但这些土人的紧张程度似乎更高一些,大呼小叫着奔上河岸开始逃窜,不过他们逃走时倒没有忘记提上河岸边装鱼的竹篓。而摩根自然也不会节外生枝地命令士兵去追捕这些土人,就看着他们消失在河岸的灌木丛后面。
看到土人们惊慌失措地上岸逃走,摩根并没有因此感到放松,这些未开化的土人下意识的举动,其实反映出了他们对外来者的警惕和不信任。如果对方连进行接触的意愿都没有,那双方在未来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就很渺茫了。
还有值得注意的另外一点,这些土人既然会来河边捕鱼,就说明他们的部落距离后龙溪应该不远,假如将来这部落与海汉敌对,那这附近的河面显然都会处于土著武装所能覆盖的范围,这也是不可不防的一个潜在威胁。
不过现在摩根要赶时间去上游查勘地形,暂时也没空去探寻这土著部落的具体所在地。不然的话,他倒是很想带着自己的单兵装备去追踪这些土人,看看他们的老窝究竟在什么位置。
接下来的几里路,摩根注意到后龙溪西岸逐渐由平原过渡为丘陵,而东岸的变化则刚好相反。对照手中的地图,摩根知道下一个九十度的河湾就在前方了。
这个河湾自北向东呈现出一个半径颇大的弧度,倒是没有下游那处近乎直角的河湾转得坚决,因而水流也不像下游河湾那么湍急。摩根依然是照着前面的操作方式,下船上岸进行徒步勘察,在这里寻找适合建立营地的区域。但以这里的地形来看,摩根是不太可能找到具备天然防御优势的地点了,这无形中肯定会使得后续兴建据点时的工程量大为增加。而这种地形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可以便利地观察到周围区域的动态,只要在据点内搭建一个三四层楼高的瞭望台,就足以看清方圆数里内的状况了。
其实前次虞尧来这边实地考察的时候,也都在这些地方做过简短逗留,只是当时主要为了核实勘校地图,倒也没有像摩根这样带着具体目的而来,细致地对地形地貌进行考察。而摩根在这里所选定的地点,基本就确定会成为之后海汉大兴土木的地方了。
在考察完这处河湾之后,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考虑到这里陌生的地理环境,摩根可不会再冒险驾船行进,便就近找了一处水流稍缓的河岸停靠,然后全员下船上岸,搭建了一处临时营地。
摩根所带的部队虽然并非野战军,但因为这次的任务性质比较特殊,所以出发前也配发了不少野战装备,这行军帐篷、厨具、简易防御工事等等,布置起来非常快,一个多小时之后就吃上了热食。这个时候淅淅沥沥的雨水终于停了,士兵们趁着吃饭的时候身上暖和,纷纷把湿漉漉的军服脱下来搭到火堆旁烘烤。虽然每个人都有配发的军用雨衣,但在室外一整天的行动,难免还是会有不少的雨水从衣领浸入了内层的军服。
目前海汉已经试制出了橡胶涂层的雨衣,化工部门用木炭和硫磺制备出了二硫化碳,用于溶解橡胶,将其涂在布料表面,就能起到极好的防水效果了。这种办法原本是在19世纪末才被英国人麦金杜斯发明出来,并且英语中的“雨衣”一词也以发明人的名字mackintosh命名,但穿越者们在拥有了橡胶产能之后,毫不犹豫地让这项发明提前了两个多世纪出现。
不过因为生产成本和产能问题,这种橡胶涂层的雨衣也暂时只有穿越者们和少量归化籍高级干部、军官才能有资格得到配发。而目前军方所发放的制式雨衣,依然是用织物浸油制成的油布材质,虽然防水的效果还不错,但这东西可燃性极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存在,只是因为造价相对低廉才成为了军方采购的首选。
摩根依然是按照约定的时间,向澎湖基地发送了电报,告知今天的考察进展,关于在野外遭遇土人的事也简单提了两句。摩根今天选择的宿营地已经位于山区边缘,预计距离目的地出磺坑也就三到四公里的航程了,顺利的话明天上午就能抵达目的地,当然前提是这段水路具备了足够的通航条件。否则如果要弃船上岸走陆路过去,那可就不好预计时间了。
翌日早上,摩根和手下的士兵们依然是天刚亮便动身上路,乘船继续向东行进。这一地区的山势虽然还说不上陡峭险峻,但海拔五百米左右的山脊对照西海岸的临海平原,已经有着十分明显的落差了。
这里的山脉是南北走向,而源起中央山脉的后龙溪则是自东向西将这片山脊横向剖开,毫不讲理地将其撕成了两截。海汉要找的出磺坑油田,便正是位于这横亘在山脊里的河谷中。
虽然雨势已经基本停了下来,但后龙溪的水量似乎没有受到影响,摩根看着河岸边的平原地带一点一点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两岸迅速拔高的山势。尽管摩根也知道这里的山区多半又土著部落的存在,但就眼下观察到的情况来说,这里完全就是人迹未至的原始森林。目光所及,到处都是几人合抱的参天大树,林间鸟啼虫鸣,一片生机盎然。
不过摩根可没什么心情欣赏自然风光,眼下这段航道已经比山外的平原地区狭窄了很多,只有不到三十米宽,好在水深还能正常通航。摩根让驾船的船工放慢了速度,让两名士兵拿着竹竿站在船头,不断探向河底,确定水中没有会威胁到船只前进的礁石浅滩。
摩根想起虞尧提供的情报,曾提过后龙溪上游有不少浅滩,通航存在困难,但自己这一路过来却并没有遇到这样的状况,看样子应该也是雨季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也引起了摩根的重视,那就是他在从后龙溪入海口一路行进到这里的过程中,竟然没有发现河面上出现土著部落的船只,哪怕是独木舟和竹排都没看到。如果不是土人的手艺太差造不出水上载具,那就极有可能是他们在隐藏实力,故意没有放出来让海汉人看到。
摩根相信这些生活在山区的土人就算造不出能出海的大船,但建造独木舟或者竹筏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的水上载具,应该还不至于难倒他们。而如果他们在海汉人到来之前就将自己所造的载具隐藏起来,这心思可就有点深了。
摩根暂时也猜不透土人这种举动的出发点何在,只能想着见招拆招了。但有一点摩根是确信无疑的,就算土人有再多的花样,在海汉这种绝对的武力优势面前,还是难以改变双方的实力对比。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枪杆在手,摩根根本就不惧怕这附近的原始武装能够闹出多大的阵势来。他只带了二十来号人就敢进山,也是对海汉自身武力的充分信任。
大约两小时之后,摩根的队伍抵达了预定目的地。尽管摩根的手上有较为详细的地图和虞尧的指点,他仍然花了十几分钟才确定了这里的位置便是让执委会心心念念的出磺坑,传说中地下蕴藏油田的位置就在后龙溪南岸的缓坡上。当然现在这地方还是一片未开发的原始状态,而且看起来没有明显的人迹,这对海汉而言应该算是一个利好消息。至少海汉今后开发这一地区的时候,不会因为宅基地归属权之类的原因跟原住民发生纠纷。当然前提是这附近方圆十里都没有土著部落的存在,否则对方肯定还是会将这一区域视作己有,不会坐视海汉人在这里落脚生根。
不过老天不作美,在摩根队伍抵达出磺坑的同时,又开始下起了连绵细雨。摩根只能先放下找到目的地的兴奋,指挥士兵们在岸边搭建帐篷,将一些物资搬运下船。虽然已经找到了这地方,但摩根可不是走马观花看一下就回去,他必须要在这里先大致确认周边的环境状况,比如是否有修建码头的条件,能不能在这里修建油田的配套炼油设施和工人的生活区等等。
最为要紧的是,确定这周边地区没有土著活动。如果能够避免武装冲突的出现,那自然是最好不过,海汉这边兴建油田和定居点的压力也会大为减小。
摩根将手下分为两队,一队在岸边搬运和守卫物资,他自己则带了另一队人开始向山岭上摸去,打算找个地势稍高的地方,居高临下观察一下这一区域的状况。出磺坑南侧的山脊海拔在500米左右,山势还算平缓,正好适合充当临时观察点。
由于连日来降雨不停,在这个转弯角度颇大的河湾处,上涨的河水收不住向前的势头,已经漫出河床在岸边形成了大约两百米宽的泥滩,而且泥泞程度还远胜入海口处的河岸。这个场景让摩根稍稍有些失望,他原本指望着能在这里设立一个背靠河湾的据点,这样东、北两个方向临水,防御面积和相应的压力也会减小很多,但从眼前所见的景象来看,显然得让据点营地与河岸保持一段安全距离才行,不然一到雨季就很可能会出现水漫连营的状况了。
河滩上除了一群群悠闲自在的野鸭外,倒是没有看到人类活动的痕迹。摩根带着士兵找到一处地势稍高的坡地,在简单确定表层土质和周边状况之后,将这片大约百米方圆的坡地定为据点营地的备选地点。这附近目力所及的地区都没有开垦的痕迹,看样子并非本地土著的日常活动区域,或许日后在这里动土兴建据点的时候能比较顺利地避开原住民。
在完成对这片河湾的考察之后,摩根看看时间已经到了中午时分,便下令队伍先停下来吃饭。不过这天上雨水不停,附近又没有可以遮蔽的地方,想要埋锅做饭有点麻烦,只能啃点干粮垫个底。吃过东西之后重新登船,继续往上游行进。令摩根稍感欣慰的是,后龙溪的河道一直保持着两三百米的宽度,水流量通行现有的平底驳船肯定是没问题,就是不知道这种水情能保持多久,等梅雨季节过去之后还能否有这样的条件。
由此一路向南继续逆流而上,后龙溪基本是以一条笔直的水道向前方延伸。不过从两岸的冲积平原不难看出,这条小河曾在历史上多次改道泛滥,才能在这绵延的山地间冲刷出这么一片大约有三四公里宽的河谷地形。
而本地的土著部落显然对于这么一片肥沃的冲积平原缺乏利用经验,沿途都没有看到开垦土地进行耕种的痕迹,直到离开前一处河湾大约一小时之后,摩根才在望远镜中看到远处似乎有成片耕种的田地,但规模依然非常有限,目力所及之处也就二三十亩地而已。虽然这些田地距离后龙溪都还有大约千米左右的距离,但摩根可没有指望通行在河面上的驳船能够隐藏行迹,蒸汽锅炉所释放出来的水蒸汽和煤烟就算在更远的距离上也能轻易被发现,只要这里的原住民眼睛没瞎,发现这些来往于后龙溪上的怪船只是迟早的事情。
但与原住民的遭遇比摩根预计的来得更快,当船又向前方行进了一段之后,摩根注意到前面百米开外的江岸边有几个人正在涉水捕鱼。但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并非渔网,而是竹制的鱼叉。这几个土人裸着上身,几乎是在摩根发现他们的同时,也转过头来一脸茫然地望着远处驶来的蒸汽船。
“戒备!”摩根虽然很清楚对方的威胁极其有限,但并没有因此而大意,立刻便下达了命令。
船头的几名士兵立刻将步枪对准了前方的土人,但这些土人的紧张程度似乎更高一些,大呼小叫着奔上河岸开始逃窜,不过他们逃走时倒没有忘记提上河岸边装鱼的竹篓。而摩根自然也不会节外生枝地命令士兵去追捕这些土人,就看着他们消失在河岸的灌木丛后面。
看到土人们惊慌失措地上岸逃走,摩根并没有因此感到放松,这些未开化的土人下意识的举动,其实反映出了他们对外来者的警惕和不信任。如果对方连进行接触的意愿都没有,那双方在未来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就很渺茫了。
还有值得注意的另外一点,这些土人既然会来河边捕鱼,就说明他们的部落距离后龙溪应该不远,假如将来这部落与海汉敌对,那这附近的河面显然都会处于土著武装所能覆盖的范围,这也是不可不防的一个潜在威胁。
不过现在摩根要赶时间去上游查勘地形,暂时也没空去探寻这土著部落的具体所在地。不然的话,他倒是很想带着自己的单兵装备去追踪这些土人,看看他们的老窝究竟在什么位置。
接下来的几里路,摩根注意到后龙溪西岸逐渐由平原过渡为丘陵,而东岸的变化则刚好相反。对照手中的地图,摩根知道下一个九十度的河湾就在前方了。
这个河湾自北向东呈现出一个半径颇大的弧度,倒是没有下游那处近乎直角的河湾转得坚决,因而水流也不像下游河湾那么湍急。摩根依然是照着前面的操作方式,下船上岸进行徒步勘察,在这里寻找适合建立营地的区域。但以这里的地形来看,摩根是不太可能找到具备天然防御优势的地点了,这无形中肯定会使得后续兴建据点时的工程量大为增加。而这种地形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可以便利地观察到周围区域的动态,只要在据点内搭建一个三四层楼高的瞭望台,就足以看清方圆数里内的状况了。
其实前次虞尧来这边实地考察的时候,也都在这些地方做过简短逗留,只是当时主要为了核实勘校地图,倒也没有像摩根这样带着具体目的而来,细致地对地形地貌进行考察。而摩根在这里所选定的地点,基本就确定会成为之后海汉大兴土木的地方了。
在考察完这处河湾之后,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考虑到这里陌生的地理环境,摩根可不会再冒险驾船行进,便就近找了一处水流稍缓的河岸停靠,然后全员下船上岸,搭建了一处临时营地。
摩根所带的部队虽然并非野战军,但因为这次的任务性质比较特殊,所以出发前也配发了不少野战装备,这行军帐篷、厨具、简易防御工事等等,布置起来非常快,一个多小时之后就吃上了热食。这个时候淅淅沥沥的雨水终于停了,士兵们趁着吃饭的时候身上暖和,纷纷把湿漉漉的军服脱下来搭到火堆旁烘烤。虽然每个人都有配发的军用雨衣,但在室外一整天的行动,难免还是会有不少的雨水从衣领浸入了内层的军服。
目前海汉已经试制出了橡胶涂层的雨衣,化工部门用木炭和硫磺制备出了二硫化碳,用于溶解橡胶,将其涂在布料表面,就能起到极好的防水效果了。这种办法原本是在19世纪末才被英国人麦金杜斯发明出来,并且英语中的“雨衣”一词也以发明人的名字mackintosh命名,但穿越者们在拥有了橡胶产能之后,毫不犹豫地让这项发明提前了两个多世纪出现。
不过因为生产成本和产能问题,这种橡胶涂层的雨衣也暂时只有穿越者们和少量归化籍高级干部、军官才能有资格得到配发。而目前军方所发放的制式雨衣,依然是用织物浸油制成的油布材质,虽然防水的效果还不错,但这东西可燃性极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存在,只是因为造价相对低廉才成为了军方采购的首选。
摩根依然是按照约定的时间,向澎湖基地发送了电报,告知今天的考察进展,关于在野外遭遇土人的事也简单提了两句。摩根今天选择的宿营地已经位于山区边缘,预计距离目的地出磺坑也就三到四公里的航程了,顺利的话明天上午就能抵达目的地,当然前提是这段水路具备了足够的通航条件。否则如果要弃船上岸走陆路过去,那可就不好预计时间了。
翌日早上,摩根和手下的士兵们依然是天刚亮便动身上路,乘船继续向东行进。这一地区的山势虽然还说不上陡峭险峻,但海拔五百米左右的山脊对照西海岸的临海平原,已经有着十分明显的落差了。
这里的山脉是南北走向,而源起中央山脉的后龙溪则是自东向西将这片山脊横向剖开,毫不讲理地将其撕成了两截。海汉要找的出磺坑油田,便正是位于这横亘在山脊里的河谷中。
虽然雨势已经基本停了下来,但后龙溪的水量似乎没有受到影响,摩根看着河岸边的平原地带一点一点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两岸迅速拔高的山势。尽管摩根也知道这里的山区多半又土著部落的存在,但就眼下观察到的情况来说,这里完全就是人迹未至的原始森林。目光所及,到处都是几人合抱的参天大树,林间鸟啼虫鸣,一片生机盎然。
不过摩根可没什么心情欣赏自然风光,眼下这段航道已经比山外的平原地区狭窄了很多,只有不到三十米宽,好在水深还能正常通航。摩根让驾船的船工放慢了速度,让两名士兵拿着竹竿站在船头,不断探向河底,确定水中没有会威胁到船只前进的礁石浅滩。
摩根想起虞尧提供的情报,曾提过后龙溪上游有不少浅滩,通航存在困难,但自己这一路过来却并没有遇到这样的状况,看样子应该也是雨季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也引起了摩根的重视,那就是他在从后龙溪入海口一路行进到这里的过程中,竟然没有发现河面上出现土著部落的船只,哪怕是独木舟和竹排都没看到。如果不是土人的手艺太差造不出水上载具,那就极有可能是他们在隐藏实力,故意没有放出来让海汉人看到。
摩根相信这些生活在山区的土人就算造不出能出海的大船,但建造独木舟或者竹筏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的水上载具,应该还不至于难倒他们。而如果他们在海汉人到来之前就将自己所造的载具隐藏起来,这心思可就有点深了。
摩根暂时也猜不透土人这种举动的出发点何在,只能想着见招拆招了。但有一点摩根是确信无疑的,就算土人有再多的花样,在海汉这种绝对的武力优势面前,还是难以改变双方的实力对比。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枪杆在手,摩根根本就不惧怕这附近的原始武装能够闹出多大的阵势来。他只带了二十来号人就敢进山,也是对海汉自身武力的充分信任。
大约两小时之后,摩根的队伍抵达了预定目的地。尽管摩根的手上有较为详细的地图和虞尧的指点,他仍然花了十几分钟才确定了这里的位置便是让执委会心心念念的出磺坑,传说中地下蕴藏油田的位置就在后龙溪南岸的缓坡上。当然现在这地方还是一片未开发的原始状态,而且看起来没有明显的人迹,这对海汉而言应该算是一个利好消息。至少海汉今后开发这一地区的时候,不会因为宅基地归属权之类的原因跟原住民发生纠纷。当然前提是这附近方圆十里都没有土著部落的存在,否则对方肯定还是会将这一区域视作己有,不会坐视海汉人在这里落脚生根。
不过老天不作美,在摩根队伍抵达出磺坑的同时,又开始下起了连绵细雨。摩根只能先放下找到目的地的兴奋,指挥士兵们在岸边搭建帐篷,将一些物资搬运下船。虽然已经找到了这地方,但摩根可不是走马观花看一下就回去,他必须要在这里先大致确认周边的环境状况,比如是否有修建码头的条件,能不能在这里修建油田的配套炼油设施和工人的生活区等等。
最为要紧的是,确定这周边地区没有土著活动。如果能够避免武装冲突的出现,那自然是最好不过,海汉这边兴建油田和定居点的压力也会大为减小。
摩根将手下分为两队,一队在岸边搬运和守卫物资,他自己则带了另一队人开始向山岭上摸去,打算找个地势稍高的地方,居高临下观察一下这一区域的状况。出磺坑南侧的山脊海拔在500米左右,山势还算平缓,正好适合充当临时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