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7章 市场状况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宋末之乱臣贼子、超级传奇巨星、逆水行周、超神机械师、懒散初唐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潘严一边享受美食,一边竖着耳朵听旁边这伙浙商聊生意经。因为口音差异的问题,他其实只能听懂其中五六分内容,剩下的就靠半蒙半猜来理解。听了这些商人的讨论,他也意识到海汉所策划的这场大戏可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了这些商人的选择。这些小商人尚且有如此热情,那些手中握有资源,背后靠山强大的大商家,得到消息只会比这些人更早更为全面,只怕早就已经在暗中规划要如何从中分一杯羹了。
潘严吃完饭付了账,摸着吃得圆滚滚的肚子走出了酒楼。虽然海汉军中伙食也不差,不过油水肯定是不如酒楼里的菜用得足,这一顿也是吃得心满意足,算是完成了他品尝地道江南美食的小小心愿。
时间尚早,潘严决定在城里四处转转,刚才听了这桌商人的议论,他倒是想去看看城中商铺有哪些海汉商品出售。在这次行动之前,他在舟山岛看过海汉向大明出口的主要商品,大致还有些印象。
很快潘严就在沿街店铺中发现了各种产自海汉的商品,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自然是各种玻璃制品,其中最受民众关注的就是大大小小的玻璃镜。相比前几年供货量不足的时候,如今海汉的货源已经能够送抵杭州湾外的舟山定海港,玻璃镜价格也因此已经降到了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程度——当然了,这只是小尺寸玻璃镜的价格,面积较大的玻璃镜价格依然还是居高不下。大部分人购买的都是尺寸比较小、售价较为便宜的化妆镜,也只有那些不差钱的达官贵人,才有财力花几百上千两银子买一面半身玻璃镜。
除此之外,透明的平板玻璃也是颇受有钱人家喜欢使用的建材,将家中书房的窗户纸和明瓦换成更为透亮的玻璃来增加屋内的采光,已经是杭州本地有钱人家的一种新兴风尚。潘严在舟山岛上参观过已经开始试运行的玻璃作坊,对于海汉所掌握的这些稀奇古怪的制造技术也是十分佩服,等当地的玻璃作坊运作起来之后,就可以就近向浙江市场大批供货了。届时玻璃制品的价格还将进一步下降,这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民众成为海汉商品的使用者。
不过潘严并无在浙江置产长住的打算,他知道自己培训结束之后就会回到辽东,前往东江镇效力,所以这些玻璃制品对他而言也就是看看稀奇,并没有多大的消费欲望。
潘严从卖玻璃镜的店铺出来,见隔壁是一间书店,他曾在舟山岛见过海汉自行印刷的书籍,比如《陆军训练纲要》、《航海技能》等等,据说也会印制一些四书五经之类的典籍出口到大明,当下便决定进到店里看看有没有产自海汉的书籍出售。
这个时代的书店很多都是前店后厂,即制稿、定版、雕刻、制版、印刷、出售都是在店内一条龙完成。而雕版书籍的制作成本在雕工、纸张原料等方面相差不大,利润主要就视印制数量而定了,印得越多自然成本越低,但印多了之后也未必就能迅速售清回收成本。也有少量实力较强的书商会制作铜活字或木活字来印刷书籍,降低制版的人工成本和所需时间,不过这种级别的书商数量极少,一省之地可能也就两三家而已。
这些成本相对更低的书籍除了在自家店铺出售之外,也会批发给其他小书商出售,而对于活字印刷已经玩得非常纯熟的海汉似乎也在从事这个行当,据说目前在浙江的书籍市场上已占据了不小的份额。
潘严进店之后,当下便有伙计过来招呼他。潘严也不想浪费时间去拐弯抹角地打听,而是直接开口问道:“你这店里,可有海汉印的书?”
那伙计居然对此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讶,立刻便应道:“这位老爷是问对地方了,本店今日一早才新到了一批海汉出的书,印刷精美,价格公道,老爷这边请!”
潘严随他的指引来到一排书架面前,见上面所摆放的书籍都是市面上最常见的经史子集,随手抽出一本翻看,果然是熟悉的纸张和字体。与市面上常见的同类书籍相比,纸张更为白皙光滑,字迹也更加清晰,充分体现出了海汉在造纸和印刷技术方面的领先。
书店伙计在旁边介绍,这些海汉书籍的价格比市面上的同类书籍低了足有两成,可以算得上是质优价廉,非常受到读书人的欢迎。
潘严有些好奇地问道:“当初海汉人是自己带着样品来向你们推销吗?”
伙计摇头道:“海汉人怎会做这种耗时耗力之事,是有不少读书人自行登门询问是否有海汉书籍出售,老板觉得有销路,才会想办法去找海汉人进了货。”
潘严道:“这些读书人为何会有这种举动?”
伙计解释道:“海汉发售的七彩玻璃文具甚得本地读书人追捧,他们出售文具之时往往会用上赠书促销的手段。那读书人得了四书五经中的某一本,发现这书印刷精美,自然是想凑齐一套。海汉人又不直接出售,只跟他们说自行到城中书店购买。”
潘严恍然大悟,对海汉人的商业手段更是佩服,竟然能想出这样的办法来给自己的新产品搞市场推广。他们只需提前找一两家书店铺货,同行们察觉到市场行情之后,自然也会有样学样,开始上架出售海汉的印刷品。
那伙计继续不住口地向潘严推销,建议他成套购买,以换取玻璃文具赠品。是的没错,在书店里也同样有反向促销的措施,不管读书人是打算买书还是买文房四宝,肯定都会接触到其他的海汉产品。
潘严虽然不是读书人,最终也没架住这伙计巧舌如簧的推销,掏钱买了一本《曹子建集》,一本《小字录》,不过他不想带着两本书去逛青楼,便询问那伙计是否可以先将书寄存在店里。
伙计倒是很会做人,当下便应道:“老爷若是携带不便,先放在店里自然是可以的,要是觉得麻烦,也可以给点打赏,小的回头便找人送去老爷府邸,省下来回取书的麻烦。”
潘严一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便又掏了几枚铜钱,讲明丰盛米行的地址,让伙计找人送过去。潘严从店里出来还没走出多远,身边窜过一个半大小孩,手里提着的赫然便是刚才已经打包好的两本书,看样子这书肯定会比他先到家了。
看着街上熙来攘往的人流,潘严突然有一种就此停步的想法,这里的人似乎都在过着无忧无虑的太平日子,对于近两年一直在外漂泊的他来说简直是一种奢侈的生活。如果能留在这里当一个小老百姓,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不过这样的情绪并没有困扰潘严太长的时间,他还是很清楚自己目前的处境,自己能来到杭州的最大原因,只是因为海汉看中他的本事,愿意给他一些超规格的待遇。在完成冬季培训之后,他就得回到北方继续替东江镇效力卖命,同时担当起东江镇与海汉之间沟通和协同行动的职责。他在未来几年的去处肯定是辽东的战场,而非江南水乡的安逸生活,若是运气够好,几年之后说不定也能混成带兵大将,到时候荣华富贵的日子也同样是有机会享受的。
潘严在城里逛了半个下午,眼看着日头偏西,他才慢慢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去了。林思给他介绍的这处地方名叫“碧春园”,在杭州城里算是比较高级的青楼了。
这碧春园并非传统青楼的模样,从外面看就是一处十分安静的私宅,大门口停着两顶软轿,看样子还有人比潘严来得更早一些。潘严走到门口的时候,便有青衣小厮过来招呼,问明来意之后便引他入内。
进到院子之后,潘严见这中庭小桥流水,绿树红墙,园林景致颇为养眼,倒也符合这碧春园的名字。只是如今正值深冬,树上的枯叶未免多了一些,花草也几乎都处于休眠状态,显得稍稍有些萧条。
青衣小厮将潘严带到花厅坐下,立刻有人斟了热茶端上来,潘严逛了许久也有些口渴,端起茶杯刚喝了一口,便有一名穿着紫色棉袍的女子从后堂出来招呼他:“这位大爷看着面生,莫不是第一次来碧春园,不知怎么称呼?”
潘严见这女人也有些紫色,但已是徐娘半老,料定对方应该便是这里老鸨之类的角色,当下便拱手应道:“在下姓潘,是从北边来的粮商,听本地朋友说这地方不错,特来见识一二。”
“潘老爷可是来对地方了!”这老鸨立刻顺着潘严的话,开始吹嘘起这处青楼的好处:“这院子里的姑娘,俱是江南出身,色艺俱全,个个都嫩得很……本城许多达官贵人,也会时常过来光顾,潘老爷若是常来玩玩,一定能结识不少人物。”
这老鸨也算是有些见识,明白花钱来这地方玩的主顾,很多人都不只是单纯地为了嫖,而是将这里当作了一个消遣、社交的场合,特别是商场、官场中人,往往都会借此笼络自己的社会关系。潘严既然自称外来的客商,老鸨自然是要有针对性地宣传一下这里的好处。
潘严笑道:“达官贵人可以先放一放,你且先介绍几个可人的小姑娘来,莫要耽搁了老爷的时间!”
不多时老鸨便带来了一队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潘严挑了个顺眼的,老鸨便遣退了其他人,让这名叫秀珠的姑娘带潘严去房间里“单独交流”。潘严见快到晚饭时分,便又叫了几样酒菜,让小厮送到房中。
潘严许久没碰过异性,到了房中按捺不住,便先将秀珠按到床上发泄了一通。歇了片刻之后,潘严觉得肚子有些饿了,便起床吃东西。那小姑娘却是被他一番折腾弄得疲乏了,仍在床上沉沉地睡着。桌上本来准备了灯烛,但潘严一时间找不到点火之物,当下也懒得穿衣出去叫人,索性便就着屋顶明瓦投下的光线,独自坐在桌边吃了起来。
潘严正吃得开心,忽然听到窗外似乎有人在低声交谈,他听觉灵敏,隐约便听到“海汉”、“大火”之类的词,当下心生警觉,便放下筷子,蹑手蹑脚地走到窗边,侧耳倾听窗外的声音。
便听一个男子声音问道:“你适才说那通盛码头之事可能是海汉的把戏,此事真的可靠?你可知此事牵连极大,若是妄言,怕有性命之虞!”
另一个女子声音应道:“告诉小女子消息的人,当日便在码头上与海汉人有过接触,据他所说,海汉当日从船上卸下的货物中有些猫腻,且后来细细回想起来,古怪之处颇多。至于真假,小女子可不敢打包票。”
那男子道:“也罢,待我问过那人便知真相。你说吧,要多少银子才肯透露此人身份?”
那女子道:“大人刚才也说了,此事关系重大,要是说错话怕连性命都不保,小女子自然是得多要些银子自保,那就二百两吧!”
男子声音稍稍大了一些:“你疯了么?二百两银子,你赎身都要不了这么多!”
那女子应道:“小女子就是打算给自己赎身走人,不然这消息放出去了,小女子这条命怕是真的保不住,还是拿笔银子早些走掉的好。”
潘严听到这里,已经将事情推测出了大概,这女子大概是从某个嫖客那里听来了一些消息,便打算以此为交换条件,向这男子索要二百两银子,然后赎身离开这里。她称这男子为“大人”,说明对方应该是衙门里的人,这倒是不能大意了。
通盛码头大火案的内幕,潘严大致是知道的,海汉将这件事的手脚处理得极为干净,以至于浙江官府查了数日还是头绪全无。虽说目前大火案已经宣布结案,强行将罪名栽到了一群不存在的强盗头上,但如果案情起了反复,对海汉终究不是什么好事。
潘严一边享受美食,一边竖着耳朵听旁边这伙浙商聊生意经。因为口音差异的问题,他其实只能听懂其中五六分内容,剩下的就靠半蒙半猜来理解。听了这些商人的讨论,他也意识到海汉所策划的这场大戏可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了这些商人的选择。这些小商人尚且有如此热情,那些手中握有资源,背后靠山强大的大商家,得到消息只会比这些人更早更为全面,只怕早就已经在暗中规划要如何从中分一杯羹了。
潘严吃完饭付了账,摸着吃得圆滚滚的肚子走出了酒楼。虽然海汉军中伙食也不差,不过油水肯定是不如酒楼里的菜用得足,这一顿也是吃得心满意足,算是完成了他品尝地道江南美食的小小心愿。
时间尚早,潘严决定在城里四处转转,刚才听了这桌商人的议论,他倒是想去看看城中商铺有哪些海汉商品出售。在这次行动之前,他在舟山岛看过海汉向大明出口的主要商品,大致还有些印象。
很快潘严就在沿街店铺中发现了各种产自海汉的商品,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自然是各种玻璃制品,其中最受民众关注的就是大大小小的玻璃镜。相比前几年供货量不足的时候,如今海汉的货源已经能够送抵杭州湾外的舟山定海港,玻璃镜价格也因此已经降到了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程度——当然了,这只是小尺寸玻璃镜的价格,面积较大的玻璃镜价格依然还是居高不下。大部分人购买的都是尺寸比较小、售价较为便宜的化妆镜,也只有那些不差钱的达官贵人,才有财力花几百上千两银子买一面半身玻璃镜。
除此之外,透明的平板玻璃也是颇受有钱人家喜欢使用的建材,将家中书房的窗户纸和明瓦换成更为透亮的玻璃来增加屋内的采光,已经是杭州本地有钱人家的一种新兴风尚。潘严在舟山岛上参观过已经开始试运行的玻璃作坊,对于海汉所掌握的这些稀奇古怪的制造技术也是十分佩服,等当地的玻璃作坊运作起来之后,就可以就近向浙江市场大批供货了。届时玻璃制品的价格还将进一步下降,这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民众成为海汉商品的使用者。
不过潘严并无在浙江置产长住的打算,他知道自己培训结束之后就会回到辽东,前往东江镇效力,所以这些玻璃制品对他而言也就是看看稀奇,并没有多大的消费欲望。
潘严从卖玻璃镜的店铺出来,见隔壁是一间书店,他曾在舟山岛见过海汉自行印刷的书籍,比如《陆军训练纲要》、《航海技能》等等,据说也会印制一些四书五经之类的典籍出口到大明,当下便决定进到店里看看有没有产自海汉的书籍出售。
这个时代的书店很多都是前店后厂,即制稿、定版、雕刻、制版、印刷、出售都是在店内一条龙完成。而雕版书籍的制作成本在雕工、纸张原料等方面相差不大,利润主要就视印制数量而定了,印得越多自然成本越低,但印多了之后也未必就能迅速售清回收成本。也有少量实力较强的书商会制作铜活字或木活字来印刷书籍,降低制版的人工成本和所需时间,不过这种级别的书商数量极少,一省之地可能也就两三家而已。
这些成本相对更低的书籍除了在自家店铺出售之外,也会批发给其他小书商出售,而对于活字印刷已经玩得非常纯熟的海汉似乎也在从事这个行当,据说目前在浙江的书籍市场上已占据了不小的份额。
潘严进店之后,当下便有伙计过来招呼他。潘严也不想浪费时间去拐弯抹角地打听,而是直接开口问道:“你这店里,可有海汉印的书?”
那伙计居然对此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讶,立刻便应道:“这位老爷是问对地方了,本店今日一早才新到了一批海汉出的书,印刷精美,价格公道,老爷这边请!”
潘严随他的指引来到一排书架面前,见上面所摆放的书籍都是市面上最常见的经史子集,随手抽出一本翻看,果然是熟悉的纸张和字体。与市面上常见的同类书籍相比,纸张更为白皙光滑,字迹也更加清晰,充分体现出了海汉在造纸和印刷技术方面的领先。
书店伙计在旁边介绍,这些海汉书籍的价格比市面上的同类书籍低了足有两成,可以算得上是质优价廉,非常受到读书人的欢迎。
潘严有些好奇地问道:“当初海汉人是自己带着样品来向你们推销吗?”
伙计摇头道:“海汉人怎会做这种耗时耗力之事,是有不少读书人自行登门询问是否有海汉书籍出售,老板觉得有销路,才会想办法去找海汉人进了货。”
潘严道:“这些读书人为何会有这种举动?”
伙计解释道:“海汉发售的七彩玻璃文具甚得本地读书人追捧,他们出售文具之时往往会用上赠书促销的手段。那读书人得了四书五经中的某一本,发现这书印刷精美,自然是想凑齐一套。海汉人又不直接出售,只跟他们说自行到城中书店购买。”
潘严恍然大悟,对海汉人的商业手段更是佩服,竟然能想出这样的办法来给自己的新产品搞市场推广。他们只需提前找一两家书店铺货,同行们察觉到市场行情之后,自然也会有样学样,开始上架出售海汉的印刷品。
那伙计继续不住口地向潘严推销,建议他成套购买,以换取玻璃文具赠品。是的没错,在书店里也同样有反向促销的措施,不管读书人是打算买书还是买文房四宝,肯定都会接触到其他的海汉产品。
潘严虽然不是读书人,最终也没架住这伙计巧舌如簧的推销,掏钱买了一本《曹子建集》,一本《小字录》,不过他不想带着两本书去逛青楼,便询问那伙计是否可以先将书寄存在店里。
伙计倒是很会做人,当下便应道:“老爷若是携带不便,先放在店里自然是可以的,要是觉得麻烦,也可以给点打赏,小的回头便找人送去老爷府邸,省下来回取书的麻烦。”
潘严一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便又掏了几枚铜钱,讲明丰盛米行的地址,让伙计找人送过去。潘严从店里出来还没走出多远,身边窜过一个半大小孩,手里提着的赫然便是刚才已经打包好的两本书,看样子这书肯定会比他先到家了。
看着街上熙来攘往的人流,潘严突然有一种就此停步的想法,这里的人似乎都在过着无忧无虑的太平日子,对于近两年一直在外漂泊的他来说简直是一种奢侈的生活。如果能留在这里当一个小老百姓,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不过这样的情绪并没有困扰潘严太长的时间,他还是很清楚自己目前的处境,自己能来到杭州的最大原因,只是因为海汉看中他的本事,愿意给他一些超规格的待遇。在完成冬季培训之后,他就得回到北方继续替东江镇效力卖命,同时担当起东江镇与海汉之间沟通和协同行动的职责。他在未来几年的去处肯定是辽东的战场,而非江南水乡的安逸生活,若是运气够好,几年之后说不定也能混成带兵大将,到时候荣华富贵的日子也同样是有机会享受的。
潘严在城里逛了半个下午,眼看着日头偏西,他才慢慢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去了。林思给他介绍的这处地方名叫“碧春园”,在杭州城里算是比较高级的青楼了。
这碧春园并非传统青楼的模样,从外面看就是一处十分安静的私宅,大门口停着两顶软轿,看样子还有人比潘严来得更早一些。潘严走到门口的时候,便有青衣小厮过来招呼,问明来意之后便引他入内。
进到院子之后,潘严见这中庭小桥流水,绿树红墙,园林景致颇为养眼,倒也符合这碧春园的名字。只是如今正值深冬,树上的枯叶未免多了一些,花草也几乎都处于休眠状态,显得稍稍有些萧条。
青衣小厮将潘严带到花厅坐下,立刻有人斟了热茶端上来,潘严逛了许久也有些口渴,端起茶杯刚喝了一口,便有一名穿着紫色棉袍的女子从后堂出来招呼他:“这位大爷看着面生,莫不是第一次来碧春园,不知怎么称呼?”
潘严见这女人也有些紫色,但已是徐娘半老,料定对方应该便是这里老鸨之类的角色,当下便拱手应道:“在下姓潘,是从北边来的粮商,听本地朋友说这地方不错,特来见识一二。”
“潘老爷可是来对地方了!”这老鸨立刻顺着潘严的话,开始吹嘘起这处青楼的好处:“这院子里的姑娘,俱是江南出身,色艺俱全,个个都嫩得很……本城许多达官贵人,也会时常过来光顾,潘老爷若是常来玩玩,一定能结识不少人物。”
这老鸨也算是有些见识,明白花钱来这地方玩的主顾,很多人都不只是单纯地为了嫖,而是将这里当作了一个消遣、社交的场合,特别是商场、官场中人,往往都会借此笼络自己的社会关系。潘严既然自称外来的客商,老鸨自然是要有针对性地宣传一下这里的好处。
潘严笑道:“达官贵人可以先放一放,你且先介绍几个可人的小姑娘来,莫要耽搁了老爷的时间!”
不多时老鸨便带来了一队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潘严挑了个顺眼的,老鸨便遣退了其他人,让这名叫秀珠的姑娘带潘严去房间里“单独交流”。潘严见快到晚饭时分,便又叫了几样酒菜,让小厮送到房中。
潘严许久没碰过异性,到了房中按捺不住,便先将秀珠按到床上发泄了一通。歇了片刻之后,潘严觉得肚子有些饿了,便起床吃东西。那小姑娘却是被他一番折腾弄得疲乏了,仍在床上沉沉地睡着。桌上本来准备了灯烛,但潘严一时间找不到点火之物,当下也懒得穿衣出去叫人,索性便就着屋顶明瓦投下的光线,独自坐在桌边吃了起来。
潘严正吃得开心,忽然听到窗外似乎有人在低声交谈,他听觉灵敏,隐约便听到“海汉”、“大火”之类的词,当下心生警觉,便放下筷子,蹑手蹑脚地走到窗边,侧耳倾听窗外的声音。
便听一个男子声音问道:“你适才说那通盛码头之事可能是海汉的把戏,此事真的可靠?你可知此事牵连极大,若是妄言,怕有性命之虞!”
另一个女子声音应道:“告诉小女子消息的人,当日便在码头上与海汉人有过接触,据他所说,海汉当日从船上卸下的货物中有些猫腻,且后来细细回想起来,古怪之处颇多。至于真假,小女子可不敢打包票。”
那男子道:“也罢,待我问过那人便知真相。你说吧,要多少银子才肯透露此人身份?”
那女子道:“大人刚才也说了,此事关系重大,要是说错话怕连性命都不保,小女子自然是得多要些银子自保,那就二百两吧!”
男子声音稍稍大了一些:“你疯了么?二百两银子,你赎身都要不了这么多!”
那女子应道:“小女子就是打算给自己赎身走人,不然这消息放出去了,小女子这条命怕是真的保不住,还是拿笔银子早些走掉的好。”
潘严听到这里,已经将事情推测出了大概,这女子大概是从某个嫖客那里听来了一些消息,便打算以此为交换条件,向这男子索要二百两银子,然后赎身离开这里。她称这男子为“大人”,说明对方应该是衙门里的人,这倒是不能大意了。
通盛码头大火案的内幕,潘严大致是知道的,海汉将这件事的手脚处理得极为干净,以至于浙江官府查了数日还是头绪全无。虽说目前大火案已经宣布结案,强行将罪名栽到了一群不存在的强盗头上,但如果案情起了反复,对海汉终究不是什么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