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人的名,树的影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飞剑问道、好想住你隔壁、妖夏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经过初步简单的交流之后,诸葛恪亲自带着王明山前往了建业,去面见孙权。
毕竟这样的大事,可不是诸葛恪能做主的,最终是需要吴主孙权来拍板的。
现在吴国朝堂之上,并不太平,随着孙权的年事渐高,如何选择继任者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了孙权和东吴诸大臣的面前,尽管谁也不敢明面上去提这个问题,但无论是谁都是心知肚明的,孙权现在的龙体欠佳,时日无多,嗣位的争夺之战越发变得残酷起来。
原本吴国太子之位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孙权的长子孙登去世之后,太子之位出现了悬空,孙权的三子孙和和四子孙霸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两人各自网罗党羽,培植亲信,为了上位而明争暗斗。
一年后,孙和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太子,而孙霸也被封为了鲁王,本来以来这次的宫闱之争总算是落下了帷幕,但没想到其后的发展,却是越演越烈。
孙权最初立太子和鲁王时,孙和和孙霸还是一样受到宠爱,仍然居于同宫殿中,并没有正式区分等第和品级。群臣诸如太常顾谭、太子太傅吾粲等表达了反对意见,认为太子和国王应该有嫡庶之分,礼制应该有所区别,甚至要求鲁王出镇地方。太子和鲁王自此分宫别僚,这却由此造成了矛盾的开端。鲁王认为自己地位下降是太子及其党羽所害。现在有了自己的侍御宾客后,便共同诋毁太子及相关支持者,欲除之后快,取而代之。
另外,孙和为太子后,孙权本打算立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为皇后,全公主多番使出手段阻止。孙权一度卧病在床,派孙和到宗庙为祭祀,孙和太子妃之父张承的弟弟张休的住所靠近宗庙,便邀请孙和到家中,被全公主派人监视看到,于是就说孙和不在宗庙,而是在妃子家暗谋大事,又说孙权生病时王夫人面有喜色,因此孙权愤怒责骂王夫人,王夫人却因郁闷突然而逝,孙权与太子之间关系自此逐渐冷淡。
赤乌七年起,孙权听到不和的风声,命二人禁止和宾客的往来,让他们认真学习,不过招致了羊衟等大臣的坚决反对,认为太子和鲁王在外名声远闻,突然改变举措会造成邻国心存疑虑,议论纷纷。
另一方面,太子宾客和鲁王宾客矛盾愈演愈烈,除却一些原本就关系恶劣的人物,其他年轻人参与则是希望借此机遇,快速提升地位。朝廷内外的官员,争相派遣子弟侍奉孙和或孙霸,因为这层家族关系的缘故,矛盾渐渐蔓延到了朝堂之上。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滕胤、施绩、丁密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鲁王。
从此东吴政坛上形成太子党和鲁王党两派,相互攻讦,相互倾轧,整个吴国的政治气氛搞得是乌烟瘴气,许多功臣大将深受牵连,或谪或贬,就连陆逊都因为支持太子受到孙权的斥责,郁愤而死。
孙权原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主,睿智果决,才识明断,但到了暮年之后,却难免行事昏聩,明知道党争之祸有失江东之根本,但却在嗣位上一直摇摆不定,对朝堂之上的乱象也是有心无力。
为了转移矛盾,孙权在陆逊去世之后,任用对北伐之事最为积极的诸葛恪为大将军,都督江北淮南诸军事,准备在淮南一带发起一次大的进攻。
孙权的一生,都渴望着突破江东这座樊笼,挥师北进,马踏中原,那怕他现在是烈士暮年,依然壮心不已。
诸葛恪带着王明山,匆匆地进入了建业城,而后便直奔皇宫而去,到了午门外,便让黄门侍郎通报于孙权,等候孙权的召见。
诸葛恪是东吴少数的主战派将领之一,一直以来,他都积极地推动北伐事宜,这也是他深受孙权重用的一个原因,自从担任大将军以来,诸葛恪一直谋求着北伐的机会,这一次王凌的突然投诚,等于是上天给他赐下的一个良机,诸葛恪坚守,如果他能捉住这一次机会的话,很可能就会立下不世之功。
由于身体的关系,这几年来孙权已经不再天天举行早朝了,除了紧急情况临时征召的以外,一般的朝会基本上都是十天左右一次。
不过不早朝并不意味着孙权就不理政了,一般情况下,内阁大臣每日都会进宫通报,许多军国大事,也决于孙权。
此刻诸葛恪求见之时,正好是丞相步骘向孙权汇报交州的事务,听到诸葛恪突然返京,孙权有些奇怪,按理说他并没有召回诸葛恪,除非是有紧急的军情,而且在奏章之中不易言明,非得当面上奏的紧要情况诸葛恪才会亲自返京,所以,孙权想有没想,下令黄门侍郎立刻宣诸葛恪上殿。
诸葛恪上殿之后,立刻叩拜道:“臣诸葛恪叩见陛下。”
孙权已经注意到了诸葛恪身后的那个陌生的年轻人,此人穿得并不是吴国大臣的朝服,而是魏国的官服,诸葛恪带这么一个魏国人突然返京,莫不是真有要紧的事不成?
“爱卿平身。这位是?”孙权挥手示意诸葛恪平身,旋即又发问道。
诸葛恪弯腰躬身,道:“启禀陛下,他是魏国太尉王凌之子王明山。”
不出诸葛恪所料,他刚出说王明山的身份,立刻便吸引了孙权的目光,不光是孙权,还有丞相步骘、侍中孙峻、骠骑将军朱据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集中到了王明山的身上。
人的名,树的影,王凌久镇淮南,是东吴的头号大敌,东吴君臣上下都深为忌惮,如今他的儿子居然会出现在东吴的皇宫大殿之上,自然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东吴君臣都十分的好奇,诸葛恪将王凌的儿子带到了这儿,究竟是意欲何为?
经过初步简单的交流之后,诸葛恪亲自带着王明山前往了建业,去面见孙权。
毕竟这样的大事,可不是诸葛恪能做主的,最终是需要吴主孙权来拍板的。
现在吴国朝堂之上,并不太平,随着孙权的年事渐高,如何选择继任者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了孙权和东吴诸大臣的面前,尽管谁也不敢明面上去提这个问题,但无论是谁都是心知肚明的,孙权现在的龙体欠佳,时日无多,嗣位的争夺之战越发变得残酷起来。
原本吴国太子之位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孙权的长子孙登去世之后,太子之位出现了悬空,孙权的三子孙和和四子孙霸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两人各自网罗党羽,培植亲信,为了上位而明争暗斗。
一年后,孙和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太子,而孙霸也被封为了鲁王,本来以来这次的宫闱之争总算是落下了帷幕,但没想到其后的发展,却是越演越烈。
孙权最初立太子和鲁王时,孙和和孙霸还是一样受到宠爱,仍然居于同宫殿中,并没有正式区分等第和品级。群臣诸如太常顾谭、太子太傅吾粲等表达了反对意见,认为太子和国王应该有嫡庶之分,礼制应该有所区别,甚至要求鲁王出镇地方。太子和鲁王自此分宫别僚,这却由此造成了矛盾的开端。鲁王认为自己地位下降是太子及其党羽所害。现在有了自己的侍御宾客后,便共同诋毁太子及相关支持者,欲除之后快,取而代之。
另外,孙和为太子后,孙权本打算立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为皇后,全公主多番使出手段阻止。孙权一度卧病在床,派孙和到宗庙为祭祀,孙和太子妃之父张承的弟弟张休的住所靠近宗庙,便邀请孙和到家中,被全公主派人监视看到,于是就说孙和不在宗庙,而是在妃子家暗谋大事,又说孙权生病时王夫人面有喜色,因此孙权愤怒责骂王夫人,王夫人却因郁闷突然而逝,孙权与太子之间关系自此逐渐冷淡。
赤乌七年起,孙权听到不和的风声,命二人禁止和宾客的往来,让他们认真学习,不过招致了羊衟等大臣的坚决反对,认为太子和鲁王在外名声远闻,突然改变举措会造成邻国心存疑虑,议论纷纷。
另一方面,太子宾客和鲁王宾客矛盾愈演愈烈,除却一些原本就关系恶劣的人物,其他年轻人参与则是希望借此机遇,快速提升地位。朝廷内外的官员,争相派遣子弟侍奉孙和或孙霸,因为这层家族关系的缘故,矛盾渐渐蔓延到了朝堂之上。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滕胤、施绩、丁密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鲁王。
从此东吴政坛上形成太子党和鲁王党两派,相互攻讦,相互倾轧,整个吴国的政治气氛搞得是乌烟瘴气,许多功臣大将深受牵连,或谪或贬,就连陆逊都因为支持太子受到孙权的斥责,郁愤而死。
孙权原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主,睿智果决,才识明断,但到了暮年之后,却难免行事昏聩,明知道党争之祸有失江东之根本,但却在嗣位上一直摇摆不定,对朝堂之上的乱象也是有心无力。
为了转移矛盾,孙权在陆逊去世之后,任用对北伐之事最为积极的诸葛恪为大将军,都督江北淮南诸军事,准备在淮南一带发起一次大的进攻。
孙权的一生,都渴望着突破江东这座樊笼,挥师北进,马踏中原,那怕他现在是烈士暮年,依然壮心不已。
诸葛恪带着王明山,匆匆地进入了建业城,而后便直奔皇宫而去,到了午门外,便让黄门侍郎通报于孙权,等候孙权的召见。
诸葛恪是东吴少数的主战派将领之一,一直以来,他都积极地推动北伐事宜,这也是他深受孙权重用的一个原因,自从担任大将军以来,诸葛恪一直谋求着北伐的机会,这一次王凌的突然投诚,等于是上天给他赐下的一个良机,诸葛恪坚守,如果他能捉住这一次机会的话,很可能就会立下不世之功。
由于身体的关系,这几年来孙权已经不再天天举行早朝了,除了紧急情况临时征召的以外,一般的朝会基本上都是十天左右一次。
不过不早朝并不意味着孙权就不理政了,一般情况下,内阁大臣每日都会进宫通报,许多军国大事,也决于孙权。
此刻诸葛恪求见之时,正好是丞相步骘向孙权汇报交州的事务,听到诸葛恪突然返京,孙权有些奇怪,按理说他并没有召回诸葛恪,除非是有紧急的军情,而且在奏章之中不易言明,非得当面上奏的紧要情况诸葛恪才会亲自返京,所以,孙权想有没想,下令黄门侍郎立刻宣诸葛恪上殿。
诸葛恪上殿之后,立刻叩拜道:“臣诸葛恪叩见陛下。”
孙权已经注意到了诸葛恪身后的那个陌生的年轻人,此人穿得并不是吴国大臣的朝服,而是魏国的官服,诸葛恪带这么一个魏国人突然返京,莫不是真有要紧的事不成?
“爱卿平身。这位是?”孙权挥手示意诸葛恪平身,旋即又发问道。
诸葛恪弯腰躬身,道:“启禀陛下,他是魏国太尉王凌之子王明山。”
不出诸葛恪所料,他刚出说王明山的身份,立刻便吸引了孙权的目光,不光是孙权,还有丞相步骘、侍中孙峻、骠骑将军朱据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集中到了王明山的身上。
人的名,树的影,王凌久镇淮南,是东吴的头号大敌,东吴君臣上下都深为忌惮,如今他的儿子居然会出现在东吴的皇宫大殿之上,自然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东吴君臣都十分的好奇,诸葛恪将王凌的儿子带到了这儿,究竟是意欲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