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淮弃舟 豫章交锋(3)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飞剑问道、好想住你隔壁、妖夏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唐蔡二君听说吴师明日就要去追赶楚军,喜出望外。他们正在发愁:你们来了,楚兵走了;你们一走,楚兵还要再来,唐蔡两国百姓还要遭殃。这一来好了,你们还要追赶楚军,最好把他们撵得远远的,再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叫囊瓦闻风丧胆,不敢再来,我们就安稳了。蔡昭侯这样想着,不禁问道:“请问元帅,明日追赶楚军,意欲追至何处?”
孙子斩钉截铁地答道:“一直追到郢都!”
“啊!要一直追到楚国的都城!……”唐蔡二君不约而同地说,同时睁大了惊疑的眼睛。孙子泰然地解释说:“我军若回师返吴,楚军势必复至,我军再来,岂不往返奔波。而今我军既已出师,当就此破楚入郢,以解二君及陈、许、顿、胡诸君日后之忧。”
孙子说这番话,只字未提阖闾早就想伐楚而霸中原,以及代伍子胥、伯嚭报仇的话,只说是为你们这些小国解围才破楚入郢的。他这显然是在送人情,不仅让诸多小国感恩戴德,而且让唐、蔡两国出兵。唐、蔡一出兵,吴国就变成应唐、蔡之请而跟他们一起去反击侵略者了,正所谓“师出有名”,以博得天下各国在道义和舆论上的声援与支持。
蔡昭侯与唐成公听了,笑逐颜开,心想,上次十八路诸侯以王师的名义伐楚,半途而废,现在有吴国出面伐楚,真乃求之不得,于是急忙说道:“既蒙吴王和元帅如此仗义,我等何能袖手旁观,理当亲自领兵随军效力。”
当即议定,蔡国出五千士卒,唐国出二千步骑。唐蔡二君俱感出兵太少,颇不好意思。他们的心思,孙子看得透彻明了,说道:“兵丁多寡不拘,不过要有屈二君在帐前听令了。”
二君表示:“愿听元帅调遣!”
席散之后,唐蔡二君暂且告辞,各自整顿兵马,靠着吴军大宫安扎营寨,派遣将士回都留守,顺便对国内诸事略作安置。
第二天一早,全军饱餐之后,拔寨起队,行二日至淮汭。汭水从这里入淮河,故这座城池称作淮汭,亦是楚国北面的边界。孙子下令,于淮汭休整两日,然后弃舟登陆,折身西南,越义阳三关渡汉水。这是全军将士所不曾料到的,连吴王阖闾也若明若暗。不能总跟在囊瓦的屁股上紧追慢赶,那样旷日持久,有违“兵贵神速”的古训。走这条道,虽然山高路险,草深林密,狼虫出没,特别是越义阳三关,飞鸟不至,猿猴愁攀,但路途却比囊瓦进退的路线缩短了七成以上,而且谁也不会预料吴师会有此举,楚军更不会布防设伏,堪称是行于无人之境。为了更进一步争取时间,行至息城西南,兵分两路,分头穿越大隧、直辕二关,至郧城东北会合。至于所需车骑,早有负责押解粮饷的公子山筹集运送于淮汭河口等候。
弃舟登陆之后,每日行军的时间、行程和速度,跟航行于淮河之上比,有天地之差,霄壤之别,常常是三更造饭,四更饱餐,五更动身,摸着黑上路。午餐多半是边行军,边啃干粮,渴了则躬身掬路边清泉入口。一天下来,将士们一个个筋疲力尽,狼吞虎咽晚餐之后,尚未放下筷子,本欲饭后美美地睡一觉,歇歇乏,但即刻传来了元帅的军令,点起灯笼火把,继续赶路。军令如山,谁敢不从!就这样,一连几昼夜不合眼的时候,并不罕见,将士们每每相牵而前,走着路打盹。不知走了多久,两军终于在郧城会合。孙子下令,休息三日,然后留少数将士驻郧待命,大部队折身东进,赶往柏山举水,与伍子胥统率的南线部队会师,以并力西向,决战于汉水。
却说楚右尹囊瓦,率五万大军伐蔡,总以为必能马到成功,然后移兵于唐。不料蔡国兵将不多,却能攻善守,他围城半月有余,却终难攻克。日前不久,忽有探子报道,吴王阖闾御驾亲征,拜孙武为元帅兼军师,伍子胥、伯嚭为副将,统领十万大兵来救蔡国。他一听吴兵有十万之众,又有伍子胥、伯嚭在内,心中便忐忑不安;心里一慌,攻打就更没有劲了。后来又听说吴军已离蔡都不远了,索性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着,下令“班师回楚”。一路上,他想让大家慢慢走,以解半月攻城之疲劳,不料才舒服了一天,探子连夜来报;吴兵在后边追来了,现在离我们只有三天的路程。囊瓦当时并未着急,到底还有三天的路程,远着呢。过了一天,探子又报:现在吴兵离我们只有两天的路程了。接着又报:后边并无吴军追赶。吴军不知去向。囊瓦一听,慌了手脚,孙武用兵神出鬼没,尤善用诈术,这个“不知去向”,决不是好兆头,于是下令全军,快马加鞭,拼命逃跑,一直跑到汉水江边,生怕来不及过江,赶紧下令抢渡。渡过汉水后,囊瓦获悉情报,吴军已由义阳三关赶到郧城(今湖北省安陆县),他一面回郢都告急,请昭王速派援兵接应,一面指挥全军在汉水西岸扎营据守,把船只尽系于岸边。在他看来,吴军弃舟登陆,远道而来,没有船只,欲渡江,纯系是痴心妄想!……
唐蔡二君听说吴师明日就要去追赶楚军,喜出望外。他们正在发愁:你们来了,楚兵走了;你们一走,楚兵还要再来,唐蔡两国百姓还要遭殃。这一来好了,你们还要追赶楚军,最好把他们撵得远远的,再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叫囊瓦闻风丧胆,不敢再来,我们就安稳了。蔡昭侯这样想着,不禁问道:“请问元帅,明日追赶楚军,意欲追至何处?”
孙子斩钉截铁地答道:“一直追到郢都!”
“啊!要一直追到楚国的都城!……”唐蔡二君不约而同地说,同时睁大了惊疑的眼睛。孙子泰然地解释说:“我军若回师返吴,楚军势必复至,我军再来,岂不往返奔波。而今我军既已出师,当就此破楚入郢,以解二君及陈、许、顿、胡诸君日后之忧。”
孙子说这番话,只字未提阖闾早就想伐楚而霸中原,以及代伍子胥、伯嚭报仇的话,只说是为你们这些小国解围才破楚入郢的。他这显然是在送人情,不仅让诸多小国感恩戴德,而且让唐、蔡两国出兵。唐、蔡一出兵,吴国就变成应唐、蔡之请而跟他们一起去反击侵略者了,正所谓“师出有名”,以博得天下各国在道义和舆论上的声援与支持。
蔡昭侯与唐成公听了,笑逐颜开,心想,上次十八路诸侯以王师的名义伐楚,半途而废,现在有吴国出面伐楚,真乃求之不得,于是急忙说道:“既蒙吴王和元帅如此仗义,我等何能袖手旁观,理当亲自领兵随军效力。”
当即议定,蔡国出五千士卒,唐国出二千步骑。唐蔡二君俱感出兵太少,颇不好意思。他们的心思,孙子看得透彻明了,说道:“兵丁多寡不拘,不过要有屈二君在帐前听令了。”
二君表示:“愿听元帅调遣!”
席散之后,唐蔡二君暂且告辞,各自整顿兵马,靠着吴军大宫安扎营寨,派遣将士回都留守,顺便对国内诸事略作安置。
第二天一早,全军饱餐之后,拔寨起队,行二日至淮汭。汭水从这里入淮河,故这座城池称作淮汭,亦是楚国北面的边界。孙子下令,于淮汭休整两日,然后弃舟登陆,折身西南,越义阳三关渡汉水。这是全军将士所不曾料到的,连吴王阖闾也若明若暗。不能总跟在囊瓦的屁股上紧追慢赶,那样旷日持久,有违“兵贵神速”的古训。走这条道,虽然山高路险,草深林密,狼虫出没,特别是越义阳三关,飞鸟不至,猿猴愁攀,但路途却比囊瓦进退的路线缩短了七成以上,而且谁也不会预料吴师会有此举,楚军更不会布防设伏,堪称是行于无人之境。为了更进一步争取时间,行至息城西南,兵分两路,分头穿越大隧、直辕二关,至郧城东北会合。至于所需车骑,早有负责押解粮饷的公子山筹集运送于淮汭河口等候。
弃舟登陆之后,每日行军的时间、行程和速度,跟航行于淮河之上比,有天地之差,霄壤之别,常常是三更造饭,四更饱餐,五更动身,摸着黑上路。午餐多半是边行军,边啃干粮,渴了则躬身掬路边清泉入口。一天下来,将士们一个个筋疲力尽,狼吞虎咽晚餐之后,尚未放下筷子,本欲饭后美美地睡一觉,歇歇乏,但即刻传来了元帅的军令,点起灯笼火把,继续赶路。军令如山,谁敢不从!就这样,一连几昼夜不合眼的时候,并不罕见,将士们每每相牵而前,走着路打盹。不知走了多久,两军终于在郧城会合。孙子下令,休息三日,然后留少数将士驻郧待命,大部队折身东进,赶往柏山举水,与伍子胥统率的南线部队会师,以并力西向,决战于汉水。
却说楚右尹囊瓦,率五万大军伐蔡,总以为必能马到成功,然后移兵于唐。不料蔡国兵将不多,却能攻善守,他围城半月有余,却终难攻克。日前不久,忽有探子报道,吴王阖闾御驾亲征,拜孙武为元帅兼军师,伍子胥、伯嚭为副将,统领十万大兵来救蔡国。他一听吴兵有十万之众,又有伍子胥、伯嚭在内,心中便忐忑不安;心里一慌,攻打就更没有劲了。后来又听说吴军已离蔡都不远了,索性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着,下令“班师回楚”。一路上,他想让大家慢慢走,以解半月攻城之疲劳,不料才舒服了一天,探子连夜来报;吴兵在后边追来了,现在离我们只有三天的路程。囊瓦当时并未着急,到底还有三天的路程,远着呢。过了一天,探子又报:现在吴兵离我们只有两天的路程了。接着又报:后边并无吴军追赶。吴军不知去向。囊瓦一听,慌了手脚,孙武用兵神出鬼没,尤善用诈术,这个“不知去向”,决不是好兆头,于是下令全军,快马加鞭,拼命逃跑,一直跑到汉水江边,生怕来不及过江,赶紧下令抢渡。渡过汉水后,囊瓦获悉情报,吴军已由义阳三关赶到郧城(今湖北省安陆县),他一面回郢都告急,请昭王速派援兵接应,一面指挥全军在汉水西岸扎营据守,把船只尽系于岸边。在他看来,吴军弃舟登陆,远道而来,没有船只,欲渡江,纯系是痴心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