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三十章巡狩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宋末之乱臣贼子、超级传奇巨星、逆水行周、超神机械师、懒散初唐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就自己的建议,赵石给出解释。
“不如派枢密院张亮初张大人等,陪太子殿下巡狩大同,诸公在朝堂上呆的久了,怕是早忘了外间之事的纷繁,从柳大人上书,到中书奏疏送达陛下案前,不过区区二十余日。。。。。。。”
“微臣是个武人,但也知道,商贾虽乃贱役,但没有了商人,却也不成,天下大城之中,百姓吃穿用度,哪一样能少了商贾?”
“二十几天,还逢有年关,能就此等大事商议出什么来?诸公看了柳大人奏折,却不问大同上下官吏一句,便弄出了奏疏,微臣不以为然。”
“就像河南战事,尘埃落定应在七八月间,但赏罚之事,却还拖了足足数月之久,微臣领兵伐夏,灭夏而还的时候,赏功罚过,到了去年三四月间,才算收尾,用了足足半载时光,中书诸公,厚此薄彼何其甚矣?”
赵石的话越说越不好听,但皇帝陛下还是听明白了,晋国公赵石这是在说,中书的臣僚们上书过于草率,至于拿这个与战事的赏罚之事相比较,应是稍稍发泄一下怨气。
本来,皇帝陛下没想从赵石这里听到什么有用的建议,因为晋国公赵石从不轻易干涉政事,除了军旅之事外,好像对其他朝廷大事都不怎么关心。
但现在突然就商贾之事发作,埋怨起了文臣们的决议,虽然旁边没有其他人等,但如此明确的语调。已经差不多相当于弹劾了。
皇帝陛下不知道这是又发生了什么。或者说是年前朝堂政争的延续。不过他还是一下打起了精神,当即便问,“爱卿可是心有成议?不妨说出来听听,朕自当审慎对之。”
赵石只是摇头,“微臣一个武人,怎知农商之事,只是此事事关边塞,微臣便妄言两句。。。。。。只是张亮初想要禁绝边市。中书诸人想要对大同边市课以重税,阻断商途,臣是不同意的。”
“微臣只是觉得,今时不同往日,草原,吐蕃,西域各族,将陆续入秦,这些族类,大多与我汉人不同。不事农桑,货物往来。反而为其命脉,今慕我大秦繁盛而来,多为商旅。。。。。。。”
“而商道通畅,乃我大秦之功,我不图之,难道尽归于远人?若还锁闭边关,禁绝商旅,久之,远人无利可图,定视我大秦为畏途,如此一来,诸胡必叛,重演汉唐故事,以刀马南下自取之。。。。。。。”
“到了那时,即便我大秦定鼎中原,又如何能现万邦来朝之盛世?”
赵石说的虽然有些夸张,但这也是有着依据的,像大秦这样正兴起的帝国,却要禁绝边市,慢慢自然便会演变成闭关锁国。
而大秦的邻居们,却又垂涎中原之财货,久了难免就演变成刀兵之祸。
而且,闭关锁国的国策,已经被无数次证明,是最愚蠢的事情,国家之间的交往,可不是小孩子打架,来个我不跟你玩儿了就完事了。
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往往会陷入这个怪圈,以为闭门家中,便无忧虑,等到旁人打上门儿来才发现,原来以为人家用的最多的木棒,开门才知道,人家已经换了钢刀弓箭,吃亏都不知道怎么吃的。
赵石对中书的决定不满就在这里,重农抑商为主体的国策其实不错,但总归要有分寸吧?
大同那边商人才冒了头儿,你就干脆的不分青红皂白一棍子打下去,你当大秦的战马是怎么来的?军人穿的皮甲的材料是凭空冒出来的吗?
再者说,外面那些部族的交通往来,靠的是谁?真个都靠军人?还是说耕地的农夫?
实际上,在朝堂上呆的久了,赵石已经隐约感觉到,靠着景兴鼎革崛起的这一批老臣,已然变成了一些顽固的保守家伙。
尤其是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十几年过去,这位景兴鼎革的倡议之人,已然变成了一个顽固的老头儿,景兴鼎革到现在,已经几乎停滞了下来,再看不到什么新鲜的东西了。
不过这个层面上的考量,还是皇帝陛下的事情,他没那个心思去说什么,那老头儿也不好对付。
不过大同商事的处置之上,他却可以说上两句,至于成不成的,谁知道呢?反正大同那里也乱不起来,大军在侧,商人再是红了眼,也翻不起多大的风波。
反而是汉商跟草原部族间的纠纷,很可能影响将来对蒙古诸部的战事,其实,这也才是他站出来说话的真正原因所在。
他所说的话,在皇帝陛下心目中的分量自然不一样,沉吟良久,皇帝陛下不由有些意动,道:“爱卿是说。。。。。。。。”
赵石顿时嘿嘿乐了起来,重拾方才话题道:“太子殿下刚从吐蕃回来,应是受益匪浅,今年代天巡狩大同,那里应该另有一番风物才对,中书的大人们总在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如选几位跟随太子殿下一起出巡。”
“一来,河东无有战事已经几年了,河东精锐聚集,枕戈待旦,渴战已久,这么下去,不定闹出什么乱子来,太子殿下巡狩大同,可以激励边关将士士气,安抚河东军心。”
“二来嘛,朝廷邸报微臣也看了,河东宣抚使张佩官想要助木华黎平灭乃蛮余孽,太子前去,上阵就不必了。。。。。。。。到是也能见一下兵戈之事,这对太子殿下而言,当是好事。。。。。。。”
“三来嘛,也让中书的大人们出去透透气,到边关走一趟,不定回来之后,对边关诸事便有了另外一番见地呢。”
听到这里,皇帝陛下立马就笑了,接口道:“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是吧?”
赵石点着头道:“微臣也该准备去河洛的事情了,正好跟他们同行,微臣这两年可没住了脚,不能总让臣奔波来去吧?再者说了,宣抚河洛,本就是中书的事情。。。。。。。”
一听这个,皇帝陛下开始连连摆手,“行了行了,朕知道爱卿辛苦,但能者多劳嘛,在此事上,就不要抱怨了。。。。。。。。唉,中书的老臣们年纪可都不小了。”
赵石撇了撇嘴,心道,要是他们年轻还不让他们去呢,不过嘴上立马道:“在其位谋其政,陪太子巡狩天下,可是荣耀之事。。。。。。。最多,选两位年轻点的大人嘛,不过微臣觉得,张亮初张大人见识不凡,当在随行之列。”
皇帝陛下不顾体统的咧了咧嘴,心想,张光晋已经五十有六了吧?这么一圈下来,估计得去了他半条命。
看来这位张大人的条陈,让赵柱国十分的不满了。
想到这里,皇帝陛下不得不警告道:“朕可说好了啊,这些老臣皆乃朕之肱骨,在路途上有所损伤,朕是不答应的。”
赵石心里一笑,这事还真成了,看看,谈论的已经不是会不会成行了,而是转到了路途之上,“陛下放心。。。。。。。若是几位大人病倒在了路途之上,就在河东养病便是,正好,这些老大人们皆乃远见卓识之辈,定能对地方政事有所助益。。。。。。。”
皇帝陛下这里则已经开始盘算着,老臣们离开朝堂,完全可以将一些副职提起来,暂理政务,这是好事,如今中书暮气已深,能这般不动声色的完成新老交替,正合为政之道。。。。。。。。。
赵石这里只是想让中书的文臣们吃点苦头,而人家皇帝,却已经开始在琢磨着借此完成朝堂上的新陈代谢了,就势而为,本就是皇帝陛下最擅长的。
这个话题告一段落,君臣之间,相视片刻,就都笑了起来,笑的有点无良,却又有点得意。
等到出了宫,赵石回味了一下,心里顿时有点不舒坦了,怎么就觉着,自己方才所言所行,都有点佞臣的风范了呢?
这么着将中书的老大人们撵出京师,实在有失光明正大,不定这消息传出去,会让中书的文臣们怎么光火呢。
于是,他决定了,这消息要是传的满城风雨,过后一定找机会收拾皇帝陛下一顿,皇帝陛下有了警觉,应该不会再来晋国公府转悠,就算上门,也不会去校场。
但皇宫的大门就在这里开着,你不来就我,我还不能来找你?哼哼哼哼。。。。。。。。
当然,这事皇帝陛下虽然心意已定,但要成行,还需很多的准备,最少,也要拖到二月末尾了。
首先,就是皇帝陛下将中书的奏疏留中不发,意思很明确,中书之议,有欠妥当,接下来,皇帝陛下下旨给中书,皇帝陛下想要御驾亲临大同,巡狩北疆。
中书众臣的注意力立马被转移了,开始纷纷劝谏起了皇帝陛下,御史们也开始上书,朝堂上的大人们一下变得忧虑重重了起来。
(为过年努力码字攒稿,争取不断更,但不得不说,真的很难啊,阿草算了,要想保持稳定的更新,至少要攒五十章,一天写两万字,一下阿草就头大了,咱们过年一天一更成不。)(未完待续。。)
...
就自己的建议,赵石给出解释。
“不如派枢密院张亮初张大人等,陪太子殿下巡狩大同,诸公在朝堂上呆的久了,怕是早忘了外间之事的纷繁,从柳大人上书,到中书奏疏送达陛下案前,不过区区二十余日。。。。。。。”
“微臣是个武人,但也知道,商贾虽乃贱役,但没有了商人,却也不成,天下大城之中,百姓吃穿用度,哪一样能少了商贾?”
“二十几天,还逢有年关,能就此等大事商议出什么来?诸公看了柳大人奏折,却不问大同上下官吏一句,便弄出了奏疏,微臣不以为然。”
“就像河南战事,尘埃落定应在七八月间,但赏罚之事,却还拖了足足数月之久,微臣领兵伐夏,灭夏而还的时候,赏功罚过,到了去年三四月间,才算收尾,用了足足半载时光,中书诸公,厚此薄彼何其甚矣?”
赵石的话越说越不好听,但皇帝陛下还是听明白了,晋国公赵石这是在说,中书的臣僚们上书过于草率,至于拿这个与战事的赏罚之事相比较,应是稍稍发泄一下怨气。
本来,皇帝陛下没想从赵石这里听到什么有用的建议,因为晋国公赵石从不轻易干涉政事,除了军旅之事外,好像对其他朝廷大事都不怎么关心。
但现在突然就商贾之事发作,埋怨起了文臣们的决议,虽然旁边没有其他人等,但如此明确的语调。已经差不多相当于弹劾了。
皇帝陛下不知道这是又发生了什么。或者说是年前朝堂政争的延续。不过他还是一下打起了精神,当即便问,“爱卿可是心有成议?不妨说出来听听,朕自当审慎对之。”
赵石只是摇头,“微臣一个武人,怎知农商之事,只是此事事关边塞,微臣便妄言两句。。。。。。只是张亮初想要禁绝边市。中书诸人想要对大同边市课以重税,阻断商途,臣是不同意的。”
“微臣只是觉得,今时不同往日,草原,吐蕃,西域各族,将陆续入秦,这些族类,大多与我汉人不同。不事农桑,货物往来。反而为其命脉,今慕我大秦繁盛而来,多为商旅。。。。。。。”
“而商道通畅,乃我大秦之功,我不图之,难道尽归于远人?若还锁闭边关,禁绝商旅,久之,远人无利可图,定视我大秦为畏途,如此一来,诸胡必叛,重演汉唐故事,以刀马南下自取之。。。。。。。”
“到了那时,即便我大秦定鼎中原,又如何能现万邦来朝之盛世?”
赵石说的虽然有些夸张,但这也是有着依据的,像大秦这样正兴起的帝国,却要禁绝边市,慢慢自然便会演变成闭关锁国。
而大秦的邻居们,却又垂涎中原之财货,久了难免就演变成刀兵之祸。
而且,闭关锁国的国策,已经被无数次证明,是最愚蠢的事情,国家之间的交往,可不是小孩子打架,来个我不跟你玩儿了就完事了。
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往往会陷入这个怪圈,以为闭门家中,便无忧虑,等到旁人打上门儿来才发现,原来以为人家用的最多的木棒,开门才知道,人家已经换了钢刀弓箭,吃亏都不知道怎么吃的。
赵石对中书的决定不满就在这里,重农抑商为主体的国策其实不错,但总归要有分寸吧?
大同那边商人才冒了头儿,你就干脆的不分青红皂白一棍子打下去,你当大秦的战马是怎么来的?军人穿的皮甲的材料是凭空冒出来的吗?
再者说,外面那些部族的交通往来,靠的是谁?真个都靠军人?还是说耕地的农夫?
实际上,在朝堂上呆的久了,赵石已经隐约感觉到,靠着景兴鼎革崛起的这一批老臣,已然变成了一些顽固的保守家伙。
尤其是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十几年过去,这位景兴鼎革的倡议之人,已然变成了一个顽固的老头儿,景兴鼎革到现在,已经几乎停滞了下来,再看不到什么新鲜的东西了。
不过这个层面上的考量,还是皇帝陛下的事情,他没那个心思去说什么,那老头儿也不好对付。
不过大同商事的处置之上,他却可以说上两句,至于成不成的,谁知道呢?反正大同那里也乱不起来,大军在侧,商人再是红了眼,也翻不起多大的风波。
反而是汉商跟草原部族间的纠纷,很可能影响将来对蒙古诸部的战事,其实,这也才是他站出来说话的真正原因所在。
他所说的话,在皇帝陛下心目中的分量自然不一样,沉吟良久,皇帝陛下不由有些意动,道:“爱卿是说。。。。。。。。”
赵石顿时嘿嘿乐了起来,重拾方才话题道:“太子殿下刚从吐蕃回来,应是受益匪浅,今年代天巡狩大同,那里应该另有一番风物才对,中书的大人们总在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如选几位跟随太子殿下一起出巡。”
“一来,河东无有战事已经几年了,河东精锐聚集,枕戈待旦,渴战已久,这么下去,不定闹出什么乱子来,太子殿下巡狩大同,可以激励边关将士士气,安抚河东军心。”
“二来嘛,朝廷邸报微臣也看了,河东宣抚使张佩官想要助木华黎平灭乃蛮余孽,太子前去,上阵就不必了。。。。。。。。到是也能见一下兵戈之事,这对太子殿下而言,当是好事。。。。。。。”
“三来嘛,也让中书的大人们出去透透气,到边关走一趟,不定回来之后,对边关诸事便有了另外一番见地呢。”
听到这里,皇帝陛下立马就笑了,接口道:“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是吧?”
赵石点着头道:“微臣也该准备去河洛的事情了,正好跟他们同行,微臣这两年可没住了脚,不能总让臣奔波来去吧?再者说了,宣抚河洛,本就是中书的事情。。。。。。。”
一听这个,皇帝陛下开始连连摆手,“行了行了,朕知道爱卿辛苦,但能者多劳嘛,在此事上,就不要抱怨了。。。。。。。。唉,中书的老臣们年纪可都不小了。”
赵石撇了撇嘴,心道,要是他们年轻还不让他们去呢,不过嘴上立马道:“在其位谋其政,陪太子巡狩天下,可是荣耀之事。。。。。。。最多,选两位年轻点的大人嘛,不过微臣觉得,张亮初张大人见识不凡,当在随行之列。”
皇帝陛下不顾体统的咧了咧嘴,心想,张光晋已经五十有六了吧?这么一圈下来,估计得去了他半条命。
看来这位张大人的条陈,让赵柱国十分的不满了。
想到这里,皇帝陛下不得不警告道:“朕可说好了啊,这些老臣皆乃朕之肱骨,在路途上有所损伤,朕是不答应的。”
赵石心里一笑,这事还真成了,看看,谈论的已经不是会不会成行了,而是转到了路途之上,“陛下放心。。。。。。。若是几位大人病倒在了路途之上,就在河东养病便是,正好,这些老大人们皆乃远见卓识之辈,定能对地方政事有所助益。。。。。。。”
皇帝陛下这里则已经开始盘算着,老臣们离开朝堂,完全可以将一些副职提起来,暂理政务,这是好事,如今中书暮气已深,能这般不动声色的完成新老交替,正合为政之道。。。。。。。。。
赵石这里只是想让中书的文臣们吃点苦头,而人家皇帝,却已经开始在琢磨着借此完成朝堂上的新陈代谢了,就势而为,本就是皇帝陛下最擅长的。
这个话题告一段落,君臣之间,相视片刻,就都笑了起来,笑的有点无良,却又有点得意。
等到出了宫,赵石回味了一下,心里顿时有点不舒坦了,怎么就觉着,自己方才所言所行,都有点佞臣的风范了呢?
这么着将中书的老大人们撵出京师,实在有失光明正大,不定这消息传出去,会让中书的文臣们怎么光火呢。
于是,他决定了,这消息要是传的满城风雨,过后一定找机会收拾皇帝陛下一顿,皇帝陛下有了警觉,应该不会再来晋国公府转悠,就算上门,也不会去校场。
但皇宫的大门就在这里开着,你不来就我,我还不能来找你?哼哼哼哼。。。。。。。。
当然,这事皇帝陛下虽然心意已定,但要成行,还需很多的准备,最少,也要拖到二月末尾了。
首先,就是皇帝陛下将中书的奏疏留中不发,意思很明确,中书之议,有欠妥当,接下来,皇帝陛下下旨给中书,皇帝陛下想要御驾亲临大同,巡狩北疆。
中书众臣的注意力立马被转移了,开始纷纷劝谏起了皇帝陛下,御史们也开始上书,朝堂上的大人们一下变得忧虑重重了起来。
(为过年努力码字攒稿,争取不断更,但不得不说,真的很难啊,阿草算了,要想保持稳定的更新,至少要攒五十章,一天写两万字,一下阿草就头大了,咱们过年一天一更成不。)(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