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令人开心不起来的信任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宋末之乱臣贼子、超级传奇巨星、逆水行周、超神机械师、懒散初唐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夏季的关中本就不太热,再有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关中的夏季甚至可以说是舒适。
刘彦要将都城选在关中,并不是说一句话就就算搞定。他的计划中是在秦岭附近建设新的都城,不建城墙以各处关隘为防。
“西凉干旱已经是既定事实,正因如此都城建造更是势在必行。”刘彦近期关注的并不但是军事,是将大部分的注意力盯在各地降雨上面:“中原各地降雨偏少,以靠北降雨最少。南方暂时没有发现异常,荆州发展需得盯紧了。”
到了长安,刘彦等一众王室成员自然是入住宫城,得说的是宫城非常残破,几乎就是处处破败,只是进行简单的收拾。
整座长安城都显得破败,却因为各处有人迁徙过来增加了人气,大家伙到来之后干的就是清理废墟,每日都有大量的垃圾被送出城。
作为核心地带的宫城没比城区好到哪去,甚至正因为是宫城遭到的破坏最严重,匈奴前赵亡国之后遭遇以羯人为首的各族冲进来劫掠和放火,后面根本就是谁胆子大就能进来寻宝,处处的残垣断壁也就不说了,排泄物更是随处可见。
刘彦确定要入驻长安城之前,秦州都尉干的就是先期清理宫城,排泄物和一些被破坏的东西能清理掉,被破坏的建筑却难以短时间内修复。
现在,堂堂汉国的大朝会,就是在一座破烂的大殿内举行,内部倒是被整理的很干净,就是抬头好些破洞能看到蓝天白云,殿内的柱子能看出被剥掉点什么的伤痕,要不是地面铺着地毯绝对能看到一些用泥土填满的坑洞。
地毯是一种毡,主要用料是羊毛,以现在的工艺压根就无法完全去除牲口的味道,导致的是哪怕殿内处处有通风口,要不是点上檀香遮掩,空气里还是会闻到一种明显的异味。
荆州是刘彦南巡时确定下来的发展重镇,主要是凭借当地本来的便利,多多开垦新的农耕区,进驻屯田兵团的同时,以租借模式将土地租百姓。
发展荆州当然是为了应付未来几年中原将会发生的大旱,除了荆州之外,南方只要是环境合适的区域都在加紧发展农耕,本来是在北方梳理灌溉系统的奴隶大多南调。
北方灌溉系统的梳理已经进行了至少三年,后面评估下来的答案比较残酷,哪怕是将原有的灌溉系统恢复过来,中原各地的粮食产出依然会堪忧,也就将建设力量调度到受干旱影响最小的南方。
一个国家疆域大的好处就是这样了,不会因为疆域小一个突然的天灾就亡了国,有需要的时候可以从其余的地区调配资源,用以支援受灾地区。
当然了,疆域大也是有一些难言之处,比如疆域越大中枢的统治压力就越高,不单单指国防方面,还有民生方面的发展,导致的必然现象就是富得流油的地方不少,穷困的地区也必然有。
“建设都城,可使以工代赈有效进行。”纪昌是丞相来着,未来要真的发生干旱,他的压力会非常大,该怎么进行赈灾就是一个大难题:“未来关中便是大汉的核心,亦可吸引更多的百姓入关中定居。”
要发生干旱了,会有太多的地方颗粒无收,仅是调动粮食前往各地施舍,哪怕是真的狄爱东粮食前去各地,怎么来执行赈灾,又该怎么防止贪腐,导致天灾之下的人为灾难更大,对于统治阶层从来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刘彦不是闲着无聊才要建造一座新城,现有的长安太过残破几乎没有修复价值是其一,更多的是开启大工程来进入更有效的监管。
将人都集中起来编队管理,参与劳作的百姓有稳定的粮食来源。因为是监管状态,就会保证更多的社会次序,最大程度上保证天灾之下的社会治安。再来是,有所劳有所得才是根本,人但凡是有些尊严就不想得到施舍,用劳动来换取生存下去的物资,起码是能让人认为得到的东西是劳动所得,更心安理得的同时,不会觉得卑微。
建造新都城会是一个大工程,大可以将关中的百姓吸引过来,甚至关外的河东、河内、河1南等区域百姓也能过来,等于是不适用强制的行政命令进行大举迁徙。
干旱发生之后,到关中参与建设就能获得稳定的粮食来源,必然会吸引庞大的人群进入关中,他们日后会成为关中本地人,填补关中缺失的人口。这种作为不带什么行政强制,压根不会造成民怨,相反他们在大灾之年入关中活下来,多少是要有点感激之心。
“除关中都城建设,各郡县亦可如此。”蔡优说的是以工代赈:“灾难自然是坏事,既是各地需要赈灾,何不全国范围恢复地方建设。”
刘彦就看向了田朔。
以工代赈自然是好办法,可一切都有一个基础,那就是粮食要跟得上,没有足够的粮食一切都是假的。
甚至可以说粮食只是基础物资,衣服、被褥、瓜碗瓢盆和相应劳动工具等等,需要的物资简直是海量计算。
刘彦可是红旗下的新生代,还是属于八零年代的那一批,对某一些事情并不会像九零年后和零零年后那么陌生,对一些事情非常门清。
九零后和零零年后,他们成长阶段正是天朝的高速发展期,至少是在成年之前都是处在被呵护的环境,接触到事和物基本和全球接轨,对于电子产品和一些娱乐更熟悉一些。
八零年后以及再往前的一些人群,哪有那么多的电子产品以及娱乐,甚至是七零年后从小都是参加各种劳动,对新时代的了解可能比不上九零年后和零零年后,问题是他们了解的层面不同,所造就的思想也不同。
说一句可能被砍死的话,九零年后以及零零年后要真的穿越,大部分只会玩电子产品和对娱乐更熟悉的群体,到了没有电子产品和娱乐的古代,能干的事情肯定没自己的前辈多。他们想搞“高科技”,可任何的科技都是建立在有一系列配套工艺和技术,真想搞还得从基础干起,想要干还得有实际动手能力,但任何的基础所涉及到的知识可以用无量来计算。
简单的说吧,懂的制造一辆车,可是合格的相关钢材和铝材要能生产,再来就是内燃机、配电、塑料,任何东西都要从无到有的搞出来,因为古代压根就没那些,就是个人有全套的知识,可他没有相应的团队,一个人搞,一辈子能搞定不?真把车给造出来,想开动还要油,那接着去搞化学吧!
八零年后至少对农耕不陌生,七零年代往前的那些人更懂,任何发展都是建立在不饿死的前提下,要不饿死了还搞个什么玩意。
种花家的天赋技能止于绝大多数的九零年后人群,有的人可能连亲眼看过农田都没有,没有实际的动手能力,古代真就没有高科技的土壤,一些简单的土玩意反而更合适。
汉国征服了草原,为了使草原有它的价值,农耕不好搞也不能搞,那么放牧自然不能断,自元朔五年起草原就在为腹地提供大量的纺织品,驱赶着进入各地的牛和羊也使餐桌上有了肉类。
因为刘彦的大力推广,再来就是各地气候也真的是在变冷,羊毛制衣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在更换麻衣市场,少不了床上的用品亦是风卷残楼一般地得到适应。
“大汉有成熟的冲压技术,只要原料跟得上,相关器物完全不成问题。”蔡优最舒心的就是这个,以前连造钱都是个麻烦,现在只要将模具琢磨出来,就没有不能造的玩意,尤其是一些不需要强调尺寸微差的工具:“也许真的能够坏事变好事的。”
蔡优说的是举国体制,国家迫切想要完成什么,由官方到民间的全体动员,为了完成以工代赈,相关的生产肯定要跟上,哪怕只是制造勺子,那也是推动了一个产业。
全国规模的以工代赈,需要的物资简直就是无底洞,压力不会小。
“再困难,也要全力完成。”刘彦被众臣的发展内政早就耳朵听出了茧,他所生长的岁月没少听大跃进啥的,先不去管大跃进闹出多少笑话,但那真的是建设起一个完善的工业基础:“粮食等物资,国内无法满足就出去抢。相关作坊,不懂就去搞懂,反正是必须建!”
中南半岛那边有大批的人在撒欢,他们干挺了林邑和扶南抢了地皮,就该将那些地皮的产能发挥出来。要是中南半岛不够,官方甚至能支持他们到阿三的地盘,只要能够抢来国内所需要的,就没有官方不能支持的。
站在班列的庾翼嘴一咧就笑,他们早就拿定主意,才不管会饿死多少猴子,君王要粮食,那就从中南半岛不断搜刮粮食。他一听刘彦讲那些话,就知道会有新的撒欢地区,才不管去了哪里会遭遇上什么人,有一个强大国家为后盾,反正怼就是了,甭管是怼的过程怎么样,遭受了多少损失,少不了他们赚的。
不止庾翼开心,纪昌、蔡优、田朔等等一批职能上牵扯到民政的官员都很乐呵,牵扯到内政建设的时候,怕的就是君王什么都不想干,该是怕君王什么都不干。
中原都要干旱了,什么都不做就等着民不聊生,做了且不管有没有效至少是在做,他们对刘彦的很多安排并不是那么了解,听着却能在脑子里勾画一下蓝图,不限范围的以工代赈,那么庞大的劳动力干点什么都对地方的基础设施有好处。国家大肆支持民间作坊,作坊的产出有固定而稳定的销路,干什么几乎都是白捡的。
大殿很残破,屋顶时不时还会灌风下来,大部分的人心中却是一片火热,有些抑郁的就该是军方。
要以工代赈,那肯定是需要监管人员,包括徐正等一批军方抑郁的是,国家动作那么大,别想着还能对外有什么大动作,没有战争军方就无法建功立业。
身为武人,纵横沙场是本份,本份之余博取封候拜将是理想,真要和平对大部分人肯定是有好处,可对武人就真的是悲哀。
徐正感到多少有些安慰是,刘彦多少是答应军方能保持两个常备军处于战争状态,导致他一直都在寻思着该怎么来利用,是针对鲜卑草原,还是对敢伸手伸脚过来的西高车亮出獠牙。
“咱们……以后就成了监工头子了?”桓温是在两日前从南方来到长安,就站在徐正后面,压根就无法掩饰心中的郁郁:“中原那样完全可以理解,南方却也要如此。”
集中庞大人群肯定是要有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由军队来进行管理绝对比地方官系统更加合适,那中枢的各个军方众将还真的就是成了监工头子。他们既要管人,还要管理海量的调配物资,以他们的理解是日后少不了一大堆狗屁倒炉的破事。
桓温抑郁的不止是要当监工头子,主要是他向中枢申请大肆造舰被驳回,率军进入中南半岛更是被否定,只带少量的战船纵横大海,与率领大量战船纵横大海就是两回事,不能去中南半岛欺负猴子更是令人失望。
“咱们是武将啊,是武将!”桓温偷瞄了一眼刘彦,又再忿忿不平地瞅了几眼都在乐呵的文官:“干的是杀人放火的事,建设的事不该是他们去干吗?”
徐正听得翻了一个白眼,他之前其实也很绝望好不好,为此还专门找刘彦申诉过,可并没有什么卵用,甚至是因为刘彦的几句话还让他激动得差点休克。
“王上那是信任我们。”徐正也不收敛声音,说道:“还不是文官出了太多龌蹉事,真就不能掌握物资调动权,要不还不知道会出多少贪腐的破事。”
桓温理解了,刘彦对文官掌握海量物资并不放心,对军方的信任更大一些,可他真的一点都开心不起来:【不造反的前提下,物资越多才是麻烦越多好不好!】
徐正的声音并不小,周边的文官听到了立刻就是一副臭脸。
夏季的关中本就不太热,再有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关中的夏季甚至可以说是舒适。
刘彦要将都城选在关中,并不是说一句话就就算搞定。他的计划中是在秦岭附近建设新的都城,不建城墙以各处关隘为防。
“西凉干旱已经是既定事实,正因如此都城建造更是势在必行。”刘彦近期关注的并不但是军事,是将大部分的注意力盯在各地降雨上面:“中原各地降雨偏少,以靠北降雨最少。南方暂时没有发现异常,荆州发展需得盯紧了。”
到了长安,刘彦等一众王室成员自然是入住宫城,得说的是宫城非常残破,几乎就是处处破败,只是进行简单的收拾。
整座长安城都显得破败,却因为各处有人迁徙过来增加了人气,大家伙到来之后干的就是清理废墟,每日都有大量的垃圾被送出城。
作为核心地带的宫城没比城区好到哪去,甚至正因为是宫城遭到的破坏最严重,匈奴前赵亡国之后遭遇以羯人为首的各族冲进来劫掠和放火,后面根本就是谁胆子大就能进来寻宝,处处的残垣断壁也就不说了,排泄物更是随处可见。
刘彦确定要入驻长安城之前,秦州都尉干的就是先期清理宫城,排泄物和一些被破坏的东西能清理掉,被破坏的建筑却难以短时间内修复。
现在,堂堂汉国的大朝会,就是在一座破烂的大殿内举行,内部倒是被整理的很干净,就是抬头好些破洞能看到蓝天白云,殿内的柱子能看出被剥掉点什么的伤痕,要不是地面铺着地毯绝对能看到一些用泥土填满的坑洞。
地毯是一种毡,主要用料是羊毛,以现在的工艺压根就无法完全去除牲口的味道,导致的是哪怕殿内处处有通风口,要不是点上檀香遮掩,空气里还是会闻到一种明显的异味。
荆州是刘彦南巡时确定下来的发展重镇,主要是凭借当地本来的便利,多多开垦新的农耕区,进驻屯田兵团的同时,以租借模式将土地租百姓。
发展荆州当然是为了应付未来几年中原将会发生的大旱,除了荆州之外,南方只要是环境合适的区域都在加紧发展农耕,本来是在北方梳理灌溉系统的奴隶大多南调。
北方灌溉系统的梳理已经进行了至少三年,后面评估下来的答案比较残酷,哪怕是将原有的灌溉系统恢复过来,中原各地的粮食产出依然会堪忧,也就将建设力量调度到受干旱影响最小的南方。
一个国家疆域大的好处就是这样了,不会因为疆域小一个突然的天灾就亡了国,有需要的时候可以从其余的地区调配资源,用以支援受灾地区。
当然了,疆域大也是有一些难言之处,比如疆域越大中枢的统治压力就越高,不单单指国防方面,还有民生方面的发展,导致的必然现象就是富得流油的地方不少,穷困的地区也必然有。
“建设都城,可使以工代赈有效进行。”纪昌是丞相来着,未来要真的发生干旱,他的压力会非常大,该怎么进行赈灾就是一个大难题:“未来关中便是大汉的核心,亦可吸引更多的百姓入关中定居。”
要发生干旱了,会有太多的地方颗粒无收,仅是调动粮食前往各地施舍,哪怕是真的狄爱东粮食前去各地,怎么来执行赈灾,又该怎么防止贪腐,导致天灾之下的人为灾难更大,对于统治阶层从来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刘彦不是闲着无聊才要建造一座新城,现有的长安太过残破几乎没有修复价值是其一,更多的是开启大工程来进入更有效的监管。
将人都集中起来编队管理,参与劳作的百姓有稳定的粮食来源。因为是监管状态,就会保证更多的社会次序,最大程度上保证天灾之下的社会治安。再来是,有所劳有所得才是根本,人但凡是有些尊严就不想得到施舍,用劳动来换取生存下去的物资,起码是能让人认为得到的东西是劳动所得,更心安理得的同时,不会觉得卑微。
建造新都城会是一个大工程,大可以将关中的百姓吸引过来,甚至关外的河东、河内、河1南等区域百姓也能过来,等于是不适用强制的行政命令进行大举迁徙。
干旱发生之后,到关中参与建设就能获得稳定的粮食来源,必然会吸引庞大的人群进入关中,他们日后会成为关中本地人,填补关中缺失的人口。这种作为不带什么行政强制,压根不会造成民怨,相反他们在大灾之年入关中活下来,多少是要有点感激之心。
“除关中都城建设,各郡县亦可如此。”蔡优说的是以工代赈:“灾难自然是坏事,既是各地需要赈灾,何不全国范围恢复地方建设。”
刘彦就看向了田朔。
以工代赈自然是好办法,可一切都有一个基础,那就是粮食要跟得上,没有足够的粮食一切都是假的。
甚至可以说粮食只是基础物资,衣服、被褥、瓜碗瓢盆和相应劳动工具等等,需要的物资简直是海量计算。
刘彦可是红旗下的新生代,还是属于八零年代的那一批,对某一些事情并不会像九零年后和零零年后那么陌生,对一些事情非常门清。
九零后和零零年后,他们成长阶段正是天朝的高速发展期,至少是在成年之前都是处在被呵护的环境,接触到事和物基本和全球接轨,对于电子产品和一些娱乐更熟悉一些。
八零年后以及再往前的一些人群,哪有那么多的电子产品以及娱乐,甚至是七零年后从小都是参加各种劳动,对新时代的了解可能比不上九零年后和零零年后,问题是他们了解的层面不同,所造就的思想也不同。
说一句可能被砍死的话,九零年后以及零零年后要真的穿越,大部分只会玩电子产品和对娱乐更熟悉的群体,到了没有电子产品和娱乐的古代,能干的事情肯定没自己的前辈多。他们想搞“高科技”,可任何的科技都是建立在有一系列配套工艺和技术,真想搞还得从基础干起,想要干还得有实际动手能力,但任何的基础所涉及到的知识可以用无量来计算。
简单的说吧,懂的制造一辆车,可是合格的相关钢材和铝材要能生产,再来就是内燃机、配电、塑料,任何东西都要从无到有的搞出来,因为古代压根就没那些,就是个人有全套的知识,可他没有相应的团队,一个人搞,一辈子能搞定不?真把车给造出来,想开动还要油,那接着去搞化学吧!
八零年后至少对农耕不陌生,七零年代往前的那些人更懂,任何发展都是建立在不饿死的前提下,要不饿死了还搞个什么玩意。
种花家的天赋技能止于绝大多数的九零年后人群,有的人可能连亲眼看过农田都没有,没有实际的动手能力,古代真就没有高科技的土壤,一些简单的土玩意反而更合适。
汉国征服了草原,为了使草原有它的价值,农耕不好搞也不能搞,那么放牧自然不能断,自元朔五年起草原就在为腹地提供大量的纺织品,驱赶着进入各地的牛和羊也使餐桌上有了肉类。
因为刘彦的大力推广,再来就是各地气候也真的是在变冷,羊毛制衣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在更换麻衣市场,少不了床上的用品亦是风卷残楼一般地得到适应。
“大汉有成熟的冲压技术,只要原料跟得上,相关器物完全不成问题。”蔡优最舒心的就是这个,以前连造钱都是个麻烦,现在只要将模具琢磨出来,就没有不能造的玩意,尤其是一些不需要强调尺寸微差的工具:“也许真的能够坏事变好事的。”
蔡优说的是举国体制,国家迫切想要完成什么,由官方到民间的全体动员,为了完成以工代赈,相关的生产肯定要跟上,哪怕只是制造勺子,那也是推动了一个产业。
全国规模的以工代赈,需要的物资简直就是无底洞,压力不会小。
“再困难,也要全力完成。”刘彦被众臣的发展内政早就耳朵听出了茧,他所生长的岁月没少听大跃进啥的,先不去管大跃进闹出多少笑话,但那真的是建设起一个完善的工业基础:“粮食等物资,国内无法满足就出去抢。相关作坊,不懂就去搞懂,反正是必须建!”
中南半岛那边有大批的人在撒欢,他们干挺了林邑和扶南抢了地皮,就该将那些地皮的产能发挥出来。要是中南半岛不够,官方甚至能支持他们到阿三的地盘,只要能够抢来国内所需要的,就没有官方不能支持的。
站在班列的庾翼嘴一咧就笑,他们早就拿定主意,才不管会饿死多少猴子,君王要粮食,那就从中南半岛不断搜刮粮食。他一听刘彦讲那些话,就知道会有新的撒欢地区,才不管去了哪里会遭遇上什么人,有一个强大国家为后盾,反正怼就是了,甭管是怼的过程怎么样,遭受了多少损失,少不了他们赚的。
不止庾翼开心,纪昌、蔡优、田朔等等一批职能上牵扯到民政的官员都很乐呵,牵扯到内政建设的时候,怕的就是君王什么都不想干,该是怕君王什么都不干。
中原都要干旱了,什么都不做就等着民不聊生,做了且不管有没有效至少是在做,他们对刘彦的很多安排并不是那么了解,听着却能在脑子里勾画一下蓝图,不限范围的以工代赈,那么庞大的劳动力干点什么都对地方的基础设施有好处。国家大肆支持民间作坊,作坊的产出有固定而稳定的销路,干什么几乎都是白捡的。
大殿很残破,屋顶时不时还会灌风下来,大部分的人心中却是一片火热,有些抑郁的就该是军方。
要以工代赈,那肯定是需要监管人员,包括徐正等一批军方抑郁的是,国家动作那么大,别想着还能对外有什么大动作,没有战争军方就无法建功立业。
身为武人,纵横沙场是本份,本份之余博取封候拜将是理想,真要和平对大部分人肯定是有好处,可对武人就真的是悲哀。
徐正感到多少有些安慰是,刘彦多少是答应军方能保持两个常备军处于战争状态,导致他一直都在寻思着该怎么来利用,是针对鲜卑草原,还是对敢伸手伸脚过来的西高车亮出獠牙。
“咱们……以后就成了监工头子了?”桓温是在两日前从南方来到长安,就站在徐正后面,压根就无法掩饰心中的郁郁:“中原那样完全可以理解,南方却也要如此。”
集中庞大人群肯定是要有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由军队来进行管理绝对比地方官系统更加合适,那中枢的各个军方众将还真的就是成了监工头子。他们既要管人,还要管理海量的调配物资,以他们的理解是日后少不了一大堆狗屁倒炉的破事。
桓温抑郁的不止是要当监工头子,主要是他向中枢申请大肆造舰被驳回,率军进入中南半岛更是被否定,只带少量的战船纵横大海,与率领大量战船纵横大海就是两回事,不能去中南半岛欺负猴子更是令人失望。
“咱们是武将啊,是武将!”桓温偷瞄了一眼刘彦,又再忿忿不平地瞅了几眼都在乐呵的文官:“干的是杀人放火的事,建设的事不该是他们去干吗?”
徐正听得翻了一个白眼,他之前其实也很绝望好不好,为此还专门找刘彦申诉过,可并没有什么卵用,甚至是因为刘彦的几句话还让他激动得差点休克。
“王上那是信任我们。”徐正也不收敛声音,说道:“还不是文官出了太多龌蹉事,真就不能掌握物资调动权,要不还不知道会出多少贪腐的破事。”
桓温理解了,刘彦对文官掌握海量物资并不放心,对军方的信任更大一些,可他真的一点都开心不起来:【不造反的前提下,物资越多才是麻烦越多好不好!】
徐正的声音并不小,周边的文官听到了立刻就是一副臭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