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 席卷天下 > 第734章:虎头蛇尾?

第734章:虎头蛇尾?

作者:荣誉与忠诚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宋末之乱臣贼子超级传奇巨星逆水行周超神机械师懒散初唐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总是窝身于庙堂之上,怎么知道真正的民间?作为官员如果连下乡亲眼观察的想法都没有,一切的政策都只是自己拍着脑袋来制定,好了纯粹就是走狗屎运蒙对了,但蒙对的机率总是无限小,也就老搞出一些官方觉得挺不错,可百姓却深觉痛恨的政策出来。

    谢艾的出行当然不会是孤身一人,随行的护卫和地方官都会有,排场是少不了的。

    玉门县不是什么大县,县里等级人口为三千六百零七人,连带年龄层也是被记录得清清楚楚。什么人名下拥有多少土地,房子多大和规格怎么样,有多少亲族的同时长相怎么样,基本都会明确记录在官方册子之上。

    边疆人口稀少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许多县的人口根本就达不到一个县该有的基础,不管是在一国的哪处边境,类似的县数量真少不到哪去。

    西北之地在中原的历朝历代都属于边疆,它这一边还相对有些特别,地貌不像中原有青山绿水,各地都有自己的地形,大部分来讲不是草原就是戈壁,仅有少量提供耕作的土地。

    事实上西北之地就是汉人从胡人那里抢来的,原来就是胡人的牧场。因为地理地形再加上气候的关系,该片区域水草丰美的时候挺多,极度适合用来作为牧场。却是因为土质的关系,比如土地层没挖多深都是沙子,导致该地真的不适合用来农耕。

    自从西北落入到汉家手里,其实大部分地区不是空置就是用来作为牧场,也就让西北一直保持着相当的放牧习惯,成为中原王朝出产马匹的培育地之一。遇到战乱的时候,西北从来都不会缺少战马,再来就是西北人基本都会骑术,西北骑兵就成了割据势力手中的王牌,好几次总能以一隅之地掌控中央压制各地不服。

    由于相较于其它地方没有足够的农耕区,西北从古至今就是属于缺粮状态,再有保持放牧的习惯,民风方面也是相对于其它地区彪悍许多。很长的历史里面西北总是能为中央政权提供优质的骑兵,便是名将也是一再涌现,也就有了“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这么一句话。

    干旱年节,西北比起往年戈壁化越加显得严重,谢艾出县城不用走太远,一眼看去就是满目的黄沙弥漫,往年这个时候可不会有这么一个场景,该是看去一片的青青草原,然而今年却是因为缺乏水份到连草都挨不下去的地步。

    “玉门仅有不到三千亩的农耕田,百姓大多是以放牧维持生计。”

    赵方是玉门县的县长,自然是要陪同谢艾下乡。他履任玉门县的县长已经有两年,花了一年的时间走访各地,要根据考察施政的时候,却是来了个旱灾。

    谢艾本身就是西北人,对于西北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并不陌生,清楚且明白西北人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也知道西北面貌又是一个怎么回事。

    总的来说,西北很大非常大,有一望无际的草原,也有满目看去一隆又一隆的山包,更缺少不了没有一点绿色的戈壁。

    大范围的山区有两个地方,一处是祁连山,另一处指的是后世黄土高坡地区。

    不过现在那里可不是后世黄土高坡的模样,实际上那里现在的情况还算不错,有自己的青草植被,也有密集的树林。之所以后世会成为光秃秃的黄土山坡,是树木被砍伐得太过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一旦留不住水再加上地下暗河枯了,地表可不就会连颗草都活不了?

    西北的戈壁主要是集中在靠近西域的西北部。后世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目前还是一片草原,尤其是因为居延泽目前还存在,后世的巴丹吉林沙漠目前其实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所在。

    西北后世会出现面积那么大的沙漠,事实上原因并没有多么复杂,本来就不适合农耕的地质面貌被大肆农耕,又有没完没了地对树木进行砍伐,人为地改变了自然环境,可不就让地质面貌沙漠化。

    谢艾所看到的一片黄土,要是雨季重新恢复的话,没有多久又会是一片的青色,那是地质蓄水的系统并没有被完全破坏,仅仅是地表太过干枯而造成的现象。

    “放牧的百姓一直在向东南迁徙,不止是玉门县,其余各县也都如此。”赵方说的那些百姓就包含贯籍在玉门县的不少人,内心非常的纠结:“百姓求活,下官不好阻拦。”

    一个县,到了考核政绩的时候,首先看的就是该县的人口是个怎么样,维持在原有数量只能说是合格,人口增长多了哪怕是其它方面糟糕也会得到一个“良”的评价。

    对于在西北和北疆当地方官的那些官员来讲,他们面对的情况远比内地要复杂很多,一切只因为西北和北疆的百姓有相当数量是追逐草场放牧,平时的管束艰难,哪天突然找不到了也没什么稀奇。他们只能是用尽各种手段,至少让那些牧人该到县里报道的时候在场,再来就是各种交易方面也是挂着县里的名份。

    源于保持县中人口的需要,边疆地方官的活并不好干,时常需要走动到各个牧场与百姓互动就不说了,百姓有困难也要及早解决收拢人心,就是百姓要贩售牧畜也要帮忙,要不然真无法让那些随时能跑的百姓将自己当成县里人。

    赵方没到西北当人地方官之前是怎么样很难说,谢艾看到的赵方要是脱下一身的官袍真看不出一个读书人该有的风雅,要是赵方脱了官袍再往路边那么一蹲就是个十足的农人。

    玉门县的东南边就是祁连山山脉,越过山脉就是一处盆地,再往西南就是高原。

    西北的放牧群体向东南而去,是越过祁连山这一条山脉之后,位处高原之下的盆地处有一个面积非常大的湖泊(野莫)。那里是河西走廊的一处歇脚地,不但有大湖泊还是水系纵横地段,就是因为环境太好了也让情况非常复杂,西北人自己会抢夺牧场,高原上的放牧部落和盆地的一些胡人(属吐谷浑)也会过来,每年都要因为牧场的争夺大肆流血。

    汉国不禁人口流动,某些方面还称得上鼓励人口密集的地区向外疏导人口,就是人口密集的地方是越来越密集,地广人稀的区域依然没什么人愿意主动迁徙过去。

    对人口流动的不禁止让各个地方的官府其实都相当的头疼,不想人口流失的地方要尽心尽力留住百姓,想要吸引百姓迁徙过去的地方又会向中枢讨要有利政策,可谓是各施手段和各显神通了。

    “本地百姓走了几成?”

    “这……该有三成左右。”

    谢艾不由同情地看了赵方一眼,旱灾又加上人口流失,考核的时候就有赵方难受了。

    汉国是每年都会大略再普查人口,每三年又严格普查一次,对任何一个地方官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会那么干,自然是中枢需要对各地人口有监控,再来就是得到反馈数据向某些区域进行政策倾斜,比如哪个地方需要吸引人们迁徙过去,就要倾斜好的政策过去。很多人口密集的地方,是在律法允许的范围之内干一些增加百姓负担的事,比如增加税收。涉及到国家层面就没有单纯的好或是坏,还是出于实际需要。

    “县内基层足够吗?”

    “足够的。”

    汉国有安排军方退役将士充任地方的政策,就是再偏僻的地方也会安排人员下达基层来作为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国家每年能查阅人口,三年能大大地搞一次人口普查,就是仰仗于控制力下达基层,就是让汉国的官方编制比之前的任何朝代都要多得多。

    一个地方的基层多不多直接与控制地方得不得力挂钩,就是一样米养百样人,并不是所有官方编制人员都能干正事和好事,事情坏在编制人员手里的也不会少。

    汉国建国已经九年,由军方退役成为地方编制人员的数量非常多,九年过去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这些在军方服役过的基层人员全部有过集体生涯,长期处于军法笼罩之下,纪律性方面自然是比普通人强非常多。虽然说军方退役人员中不免出现害群之马,总归来说对国家的益处是多于坏处。

    谢艾边走边看已经逐渐远离县城,即将抵达目的地时,袭杀却是一直没有出现。

    赵方从跟着谢艾出县城就一直感觉什么地方不对劲,一直是到袁快出现,他从只言片语中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这么说,他们放弃行动了?”

    “侯爷,小人的儿子在他们手中,请侯爷救命啊!”

    谢艾招来自己的侍卫低语吩咐了几句。

    侍卫也不知道是得到什么命令,心里之后就是快步离去。

    “官上……”赵方既是后怕也是庆幸,不敢表示不满,问道:“这是?”

    汉国的地方官只有民政权,反正是管不到暴力机构,治地理藏着歹人之类归罪不到县长身上,赵方才能知道情况之后那么镇定。

    玉门县的县尉没有在场,那就是赵方反应过来觉得不对劲的地方。事实上汉国的县尉权力很大,监控地方的活就是由县尉来干,因此县里的暴力机构就是掌握在县尉手中。县尉从职责上面不需要对县长(县令)负责,是直属郡尉。关系好又没涉及到保密倒是能告之县长(县令),显然的是玉门县的县尉没将今天的事情通知赵方。

    张耽那伙人很是小心谨慎,发觉事不可为一点拖泥带水都没有就放弃行动。他与裴恒分别再聚首,不超过一个小时就再次分别,仅是带着铁杆心腹进行转移,压根就没有通知其余人。

    很快,谢艾这边得到了消息反馈,袭杀没有发生是张耽和裴恒不见了之后,那批人疑神疑鬼……也真的是有人心里有鬼,一番争吵下来,心里有鬼的人露出马脚,内讧就毫无意外地爆发。结果是暗地投靠了官府的人被全灭,内讧中得胜的乱党找不到张耽和裴恒也就放弃袭杀分散逃亡,李匡正亲自指挥进行追捕。

    “继续行程。”

    “这……,诺。”

    谢艾对于袭杀没有发生并没太多余想法,对于张耽和裴恒的警惕心那么高也不觉得意外,要是能随随便便就设局抓捕或是剿灭,他才会觉得意外。

    官府与乱党的对抗从来都是经年累月,尤其是有架构的乱党消灭起来真不是那么容易,相反是一些明晃晃举旗去干占山头的群体对付起来没太大的难度。

    “呼啸山林或有,占山为王却是未有。”赵方被问到相关问题的时候,虽然不是他的职责范围,却也没找县尉的难堪:“只是……若情况继续恶化,无甚良策的话……下官以为或会发生?”

    哪个朝代没点在逃罪犯?那是怎么都无法避免的事情。不过,要是发生占山为王的事,就是官方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到危险的警戒线,也预示着从大体方面来讲这个朝廷不是那么得人心。

    很明显的事情,西北人对汉国还没有多么强的归属感,又发生了旱灾,真要让他们活不下去的话,就是汉军兵势再威赫,该聚众的还是会聚众,怎么都要拼出一条活路来。

    “何为良策?”

    “调配粮食前来,或无偿分发百姓,或维持低价贩售予百姓。”

    谢艾就多问了一句,得知赵方是学《论语》的儒生,立刻露出恍然的表情。

    儒家的典籍很多,每一本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又自己分裂成为派系,什么派系都能有自己的主张。

    要不是谢艾看赵方是个干实事的人,不像学《论语》的其余儒生只会空谈,真没有欲望继续交流。

    事实上,儒家学《论语》的人只会空谈真不是什么污蔑,后面还会出现“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言论,但这个学派除了理想主义者和只会讲克己复礼之外,算得上是众儒家学派动手能力最差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