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 推棺 > 第六百二十五章 如梅笑说当年事

第六百二十五章 如梅笑说当年事

作者:离人望左岸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医妃惊世妖孽狼君别乱来帝宠娇颜:皇上,求放过!兵王归来海贼王之蓝色魅影农家小辣妻摄政王的医品狂妃重生最强女帝帝君,你家夫人又爬墙了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狂风席卷着大雪,遮天蔽日,如同沙尘暴一般,雪花如砂砾,打得脸颊生疼,过得十几步便见不得人影,根本就无法前行。

    李秘终于明白为何苦寒之地的异族要向往温暖如春的南方世界了,更明白为何北方部落一定会生出觊觎南方的心了。

    这等样的寒冷天气,在东北地区叫做大烟儿炮,就是风雪暴,冬天肆虐人间,根本就待不住。

    也亏得李秘等人及时赶到了宽奠堡,否则还真是熬不过这场大烟儿炮。

    宽甸六堡又唤为六奠,乃是李成梁在万历元年建筑的,不少人称之为大明的“八百里新疆”,每一个堡城守护和经管一段辽东长城,堪堪能够扼守住女真往南拓展的出口。

    六堡之中,宽奠堡、长奠堡、永奠堡和新奠堡都是万历元年修筑的,而大奠堡则是万历三年才修筑。

    当然了,每个堡城的规模也不同,比如最后一个苏奠堡是万历四年才开始修筑,但却与万历元年就开始修筑的长奠和永奠同时完工。

    李成梁修筑六堡的功绩是无可置疑的,因为这地方实在太要紧,无论是大明这边,还是女真,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针对宽甸六堡所引起的战争,这些年来也是从未间断过,甚至于大明和女真部族的绝大部分冲突,都绕不开宽甸六堡。

    比如万历八年的时候,李成梁讨伐建州女真,当时女真首领王兀堂便是在永奠堡,输给了李成梁,只能退守老巢,结果让李成梁斩杀近乎八百人,俘虏近乎二百人,战马近乎四百匹,盔甲器械更是不可胜数,而明军不过死伤一百九十多人。

    也正是那一年,不服输的王兀堂卷土重来,率兵复仇,领着一千多的骑兵进攻宽甸,非但大败,还被追杀到葛绿寨,最后连这座山寨也给丢了。

    这几十年来,围绕宽甸六堡而发生的冲突和战斗,已经数不过来,也足见此地的要塞作用和价值。

    六堡之中最热闹的自然是宽奠堡,李秘等人此行便是落脚于宽奠堡之中,躲避大烟儿炮。

    这堡城周长约莫七八里,城高却足足近一丈,也就是差不多八九米的高度!

    这堡城是北宽南窄,就好像捕鱼的地笼,鱼儿从宽口处进来,涌进窄口里吃饵,想退回去却是不成了。

    不过他们想进入这个口子也不容易,城北依山而无门,想要进攻宽甸,要么翻山越岭,要么绕道而行,有了这样的天然屏障,宽奠堡也就易守难攻了。

    宽奠堡修筑完成之后,李成梁便让险山堡的驻军转移到这里来把守,并开为瓦市,周边部族的人全都过来这里做买卖。

    东北地区虽然气候寒冷,可并不贫瘠,虽然农耕落后,但各种山货野味皮毛等等,那是非常有名的,况且大明屯军之后,开垦了大量的荒地,这黑土地简直就是流着牛奶和蜂蜜的美地,垦荒的军民们很快就获得了大丰收,各种农产品也开始在各个边境市场流通起来。

    虽然城墙高达八九米,阻挡了绝大部分的风雪,但大雪仍旧还是将堡城中心的钟鼓楼给盖了个严严实实。

    抬头看去,依稀能够见得雪白天柱一般的钟鼓楼上,顶端却是一个黑洞。

    那是守军在清理积雪,因为钟鼓楼是整个宽奠堡最要紧的示警装置,当然了,平时也负责报时和召集之类的,无论如何,这座钟鼓楼,仿佛孤独的宣示者,用自己的钟鼓之声,告诉世人,这里仍旧存在文明,而非只有杀戮。

    城中逗留了大量的军民,有来这里做买卖的,也有被大烟儿炮耽搁了行程,进堡躲避风雪的,牲口便跪在兽栏里,相互依靠着取暖,人则躲在酒馆里,吃肉喝酒。

    东北民风开放且彪悍,一言不合则大打出手,打得头破血流,却又能一醉泯恩仇,没有甚么事情是一碗烈酒一个拳头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便再来一轮。

    李秘虽然不嗜酒,但兜兜转转这些年,也喝过不少珍酿,只是在这寒冷的大风雪天气,没甚么比一碗呛人烧喉的烈酒,来得更爽快。

    大斑鬼鲳的弟兄们没法子扎营,因为风雪实在太大,所以他们入住到驻军的营房里头,毕竟李秘有李成梁的公文和手书,李成梁对于六堡而言,那简直就是爸爸。

    能把守这种地方,没三两把刷子是不成的,守将必然是个有本事的,但李秘名声实在太大,无论是银修罗还是武功伯爵,随便拿一个出来都能唬人,更何况李秘还建立了内厂!

    边将们若是孤家寡人,或许不会忌惮这许多,但他们在家乡还有亲人,朝中还有宗族弟兄为官,又想着能够离开这个鬼地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对于李秘这种级别的爵爷,便也就不敢得罪了。

    只不过这守将到底是出乎李秘的意料,因为此人看起来实在太过文弱,以李秘的内功修为,只消一眼便看得出来,此人确实是文官出身,半点武艺也没有的。

    “好久不见了……”守将如此说着,不过并非对李秘,而是对李如梅。

    李如梅皱着眉头,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并未接过话头,那守将也不好再说甚么,苦笑着摇了摇头,朝李秘道:“爵爷稍坐,卑职出去让人准备宴席。”

    李秘点了点头,他便走了出去,姿态放得是非常的低。

    “你认得此人?”李秘朝李如梅问道,后者轻哼一声道:“何止认识……”

    也不等李秘再问,李如梅便道出了这守将的身世家底来。

    “此人名唤杨展,字风扬,进士出身,早年做过南昌和蠡县的知县,而后入了朝中当御史,弹劾了不少人,得以调任大理评事。”

    李秘可是当过大理寺副署正的,自然知道大理评事是如何一个官职,雒于仁可不就是大理评事么,通常能做这个官的,哪个不是脖颈比脑袋还硬的?

    “这杨展是个敢直言的,没多久就迁了山东参议,防守辽海,别看他是书生,胆子却大,与大帅董一元突袭蒙古炒花部的营帐,大胜而归,因功升了副使,因着是文官,又有治理的本事,还开垦了一百多顷荒地,每年储藏粮食一万八千多石,确实是个能人。”

    李秘也没想到,这么个人物,竟然只是被派发到了宽奠堡来当守将,这岂非屈才?

    只怕这里头还有甚么故事。

    “你又是如何认识他的?”李秘见李如梅如此清楚细节,也难免要问一句。

    李如梅也不隐瞒:“因为他和大帅董一元夜袭蒙古炒花部,是我带的路,那一夜的风雪便如今日这么大,我是忘不了的……”

    李秘固知李如梅是个猛将,虽然如此轻描淡写,但李如梅当时只怕也是身先士卒,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后来呢?这杨展这般大才,怎地沦落到这里来了?”

    听得李秘的疑问,李如梅也沉默了良久,最终还是选择全盘托出。

    “杨展接连立功,得了参政的权柄,其实也参加了朝鲜那场仗,当时你在倭奴军中,也是不了解情况。”

    “当时我大明军分成了三部分,我领的本是左军,攻打蔚山,倭奴兵败,退走岛山,在城外修了三道栅栏来抵御。”

    “因为要去救你,所以我领着赵广陵熊廷弼这些人,当了先锋,而攻打岛山的任务,就交给了游击将军陈寅。”

    听得李如梅说起往事,李秘也是心中感慨,当时李如梅带着弟兄们去救李秘,他也是永世不忘的,也正是那一战,造就了李秘银修罗之名,更让李如梅接连射杀倭将而声名鹊起。

    “早先在辽东的时候,杨展与我交情其实很深,毕竟大家一起生死并肩,做过大事,他是个进士出身,与一般军汉不同,与我也谈得来……”

    “只是谁都没想到,他见得陈寅要攻下岛山,担心陈寅会把我的功劳全都抢走,眼看着第三道栅栏要攻陷之时,他却鸣金收兵了……”

    “甚么?”李秘也没想到,杨展竟然还为了功劳而做出不顾大局的事情来!

    “岛山城其实易守难攻,倭奴军天天放炮,子弹都是用忍者毒药熬煮过的,错过了那次机会之后,陈寅久攻不下,我军也是伤亡惨重,直到我回去,才攻下了岛山……”

    “杨展是记挂当年之恩,若没有我带路,他和董一元是没办法攻破炒花部的,没有那一战,就不会有他的成就,所以他也想报恩,只是方式法子却用得不对头罢了。”

    “就因为岛山一役,秋后算账之后,杨展就被剥了官职,后来还是我念他的好意,让父亲给他说了几句好话,才免了罢黜,发到宽甸来当守将。”

    “他是个不错的官,打仗虽然不行,但宽甸六堡在他手里,才有这般的生机,对于做生意和经营地方,没人比他更在行。”

    李如梅说到这些,竟然笑了起来。

    “在朝鲜的时候,咱们的军粮出现了短缺,不得不让朝鲜那边提供,可朝鲜王却以国家破败为由,扣扣索索,没人愿意出粮。”

    “当时杨展就向我大哥建言,说是与朝鲜王商量,允许朝鲜官名捐赠粮食,换取官职或者赎罪,如果是乡吏奴丁,只要捐献粮食,就能免除劳役。”

    “当时的朝鲜都被打烂了,当官没太大价值,与劳役没两样,但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当官,毕竟有特权,而战争时期的劳役,简直要命,所以不管是上面的官员,还是下面的劳役,都积极捐粮。”

    “好笑的是,捐粮之后,杨展确实给了他们官职,但都是一些苟且的差事,芝麻谷子一般大,朝鲜人骂他不守信用,战后还给朝廷上书弹了杨展……”

    “不过军中兄弟都念他这个情,咱们毕竟是给朝鲜人打仗,他们连粮食都不出,杨展虽然法子不光彩,但拿到了粮食,其实还是挺解气的……”

    这些都是李秘无法亲身经历的朝鲜战场上的细节,听李如梅一五一十说出来,倒也有趣,难免感慨道:“没想到还有这等内情……”

    李如梅苦笑着摇了摇头,意味深长地朝李秘道:“你不知道的事情还多着呢……”

    李秘心头一紧,朝李如梅低声问道:“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