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715章 善加变换

第1715章 善加变换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宋末之乱臣贼子超级传奇巨星逆水行周超神机械师懒散初唐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秦国按照商鞅设计的军功爵有十八个层级,分为两个序列。

    第一个序列是赐给军中的校、徒、操、出公等勤杂人员的爵位,由“小夫”和一级公士两个爵组成;第二个序列是赐给战斗兵的爵位,包括二级上造、三级簪袅、四级不更、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八级公乘,九级五大夫,十级客卿(左庶长),十一正卿(右庶长),十二级大庶长,十三级左更,十四级中更,十五级右更,十六级少上造,十七级大良造(大上造)。

    其中二级上造至四级不更都是“卒”,五级大夫及以上都属于军官。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把原先的小夫、客卿、正卿等爵位剔除,又把关内侯、彻侯等纳入军功爵体系,才正式形成拥有二十个层级军功爵。

    晋级规则是当你只是一名无爵士兵时,必须听伍长指挥,跟其他战友协同作战。如果自己脑袋一热就冲出去,会乱了百人队的行次,先被执行战场纪律。秦国军法,每伍若有一人阵亡,其他四人有罪, 如果每人杀死一个敌兵就能免罪。

    因此,你脑子里必须想着先保护同伍的战友, 而不是如何砍敌人的脑袋。伍长、什长、屯长、百将同样得服从上级的指挥, 让干嘛就干嘛。除非部队建制被打乱, 否则你无法像打擂台那样跟敌兵单挑,一切都得按战术配合走。

    双方大军交战最终会分解为万人阵、千人队、百人队、什伍小队之间的厮杀。按照战国兵法“斗一守二”的兵力分配原则, 只有三分之一的兵力会直接投入战斗。大部分士兵主要是作为预备队围观、追击或撤退,不一定捞得到脑袋砍。而直接参战者受限于固定的战术位置,能斩首一两级就很不错了。想挣军功爵的同袍太多, 竞争有点激烈。

    军功爵法规定,无爵的士伍斩首一级就晋爵一级,想做官的可以做五十石之官(相当于伍长),斩首二级就晋爵二级, 有资格做百石之官(相当于什长)。当你成为伍长时,会增加一个指标。全伍杀敌多过损失才记军功,杀敌和损失相当则无功无过,损失多于杀敌则集体有罪。

    当你升迁到屯长和百将级别的指挥官时, 自己不得到敌兵首级就要被斩首。而且你个人斩首二十三级, 也不能确保自己能晋爵。因为商君之法规定,你的百人队必须击败敌军并斩首三十三人以上, 才能“盈论”, 也这就是达到奖励条件。百将和屯长才能晋爵一级。

    当你做将军时, 盈论标准变为攻城战要斩首八千以上,野战斩首二千。只要达到标准, 上至统兵大将, 下至后勤杂役都能得到奖赏。也就是说,秦将不仅要打胜仗, 并且歼灭至少数千敌军才有晋爵的资格。大多数军官受限于指挥能力,永远停留在较低的层级。

    所以这种‘盈论’设计的就很有技巧,使许多勇敢的锐士, 绩效考核不“盈论”而得不到晋爵, 也让许多名将感慨封侯之难,使的秦时庶长爵几乎是将军的代名词。而随着爵职进一步分离, 即便担任高级武官的人, 也未必能得到大良造爵。

    灭蜀名将司马错功劳大吧?但他做邦尉时只是相当于左庶长的客卿爵。白起攻克新城后从左庶长迁为左更, 爵位高于司马错, 后其再立战功迁为大良造。司马错已经改任秩级二千石的上郡守,但他只是军功爵中的左更。而长平之战时的秦军副将王龁才是左庶长,首攻邯郸的将军王陵只是五大夫。

    由于军功爵最高只到大良造,白起虽屡立奇功,却多年没能再晋爵。其他武将做到左庶长后,也只有立下重要战功的几位佼佼者能继续晋爵。武安君封号和商君一样,是只有极少数人在军功爵封顶后,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这也是王翦抱怨封侯难的根本原因。

    商鞅将规则制定的如此严苛,是因为担心秦军胜仗打多了,导致朝廷没有那么多土地和爵位封赏吗?赵昺以为不是, 起码设立初期秦国没有这样的担心。

    因为秦国变法之初地广人稀,国家掌握的土地很多,后来又通过战争掠夺大量土地。关中因远离战事而人口猛增, 秦国通过大规模移民来给关中爵户腾地, 新爵户则成为新领土的镇守者。更重要的是,秦国不像六国动辄赐给贵族几十万亩田,为奖励军功留足了资源。

    商鞅在秦国推行普遍授田制, 每户平民都有一顷基础授田,秦军功赐田是在普通授田基础上逐级递增。每赏爵一级就增加一顷田产和九亩宅,申请一名无爵的庶民给自己当庶子,可以担任与爵位相对应的官职。

    可见秦军功益田制消耗的土地,远比其它朝代小得多。而除了秦军功爵益田数量有限的原因外,另一个因素是秦的侯爵不世袭,最多是降爵继承制。田产会随着爵位降低而减少。如果子孙无军功,五辈之后只比平民略多一点。

    当然一个新制度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赵昺初时仿效秦时的军功制只是应急之策,没有想的那么深,因此并不完善,存在着诸多的隐患。而后来他随着治政的经验的增加,眼界和见识已大不同,回过头来再看商鞅变法其实并不简单, 而军功制度的设计有着深深的政治意图。

    其实商鞅的军功制度设计思想更倾向于节约土地, 优先保障低爵军民的权益,限制贵族阶层过分膨胀。所以其推行军功爵的初衷,本质不是让秦军变成虎狼, 而是挑战世袭贵族的特权。所以军功制度下使得秦军成为诸国之冠更像是副产品,而这也是为什么他最后会被车裂的重要原因。

    此后汉朝继承了秦制,却并没有考虑到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原因,而是机械的照搬,导致操作上已变为优先满足军功大贵族,对比一下汉初的授田标准,与秦大良造对等的汉大上造有八十六顷田,而秦国最高爵位的大良造最多也只能在基础授田上再增加十七顷田。

    不过,秦制从第九级五大夫开始会得到三百家税邑,立功之后会再增加三百家税邑。爵位越高获得的税邑越多,但得到的授田还是不多。即使到了秦朝,二十级军功爵制中的彻侯、关内侯虽能得到数量巨大的税邑,但直接掌握的田产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多。

    这就可以看出汉制背离了秦代军功制的初衷,从而也导致军功爵走向了它原本的反面,直至消亡。如此可见好的制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也存在如‘南橘北枳’般水土不服的问题,并不能机械的照搬,而是应做出调整和改良。

    因此当赵昺借着全军换装火器,重新组建新军的契机进行军事制度改革。而他当时面临的问题是‘重文抑武’的遗风仍旧顽固,导致武人政治地位低下,而在当前的主要任务却是要复国,需要武人效命;另外他清楚在农耕经济为主的时代,土地问题依旧是主要的社会矛盾;再有要避免出现矫枉过正,不能出现武人当道的畸形政权。

    首先赵昺对宋绍兴年间武职官阶进行一番清理,将六十阶改为二十二阶,品级与文官相对应。同时厘清了名目繁多的等级,如横班、诸司使、使臣三等;横班正使、诸司正使、横班副使、诸司副使、大使臣、小使臣、无品尉勇等名目,重新确定了官名和等级。

    按照品级将军官高、中、低阶,分成三等、九品、十八阶,剔除了一些官名,又把过去只作为荣誉衔和寄禄官的称呼引入,相当于现代的军衔。一至三品为高级军官,分称柱国将军、辅国将军和镇国将军,以上、下来区别正贰;四至六品为中级军官,分称郎将、正将和副将,前缀加军兵种名称,以左、右区别正贰;七至九品为基层军官,分称都尉、校尉和副尉,以左、右区分正贰。兵卒则分为四等四阶,名称也很现代,分称上士、中士和下士列兵。

    这其实就相当于现代的军衔,作为论功晋阶的基础,并可以衔阶作为发放薪俸和享受待遇的依据,改变了过去一律以实职作为发放薪俸的规矩。如此就解决了立了功却无法晋职,也难以享受相匹配待遇的缺陷,使有军功者得以安心。

    当然军衔的高低只作为享受待遇的依据,与实职是相互不干扰,并不能获得权力。但可以作为优先晋职的条件,在战时可以自动以军衔高者临时代理伤亡主官。且因为和品级相对应,在转资文官时得到对等的官阶。

    而在论功上,赵昺引入了秦军功制的‘盈论’,使中、高级的军官进阶变得不那么容易,从而避免朝中将军满地走的场面。而即便如此,他忽然发现李三娘若是真的领一营兵参战,还真有可能晋升到与皇后对应的超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