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子仪进京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宋末之乱臣贼子、超级传奇巨星、逆水行周、超神机械师、懒散初唐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五百三十五章 子仪进京
夜色中,一队数百人的骑兵在宽阔的新官道上疾奔,这里是广袤的关中平原,一条新修的官道笔直地伸向西方,官道两边,一望无垠的麦田已经开始收割,尽管已是深夜,但麦田里依然可以看见抢收麦子的身影。
这支骑兵队从忙碌的农人身旁呼啸而过,片刻,便消失在远方,郭子仪骑在一匹神骏的乌骓马上,他目光凝重地望着远方模糊的城廓,终于要抵达长安了。
郭子仪的心中对自己的命运充满了担忧,就在他抵达庆州之时,正好遇到了政事堂的颁旨官员,命他回朝述职、觐见新帝,郭子仪心里明白,这是李庆安以安定县剿匪试探了自己之后,走出的第二步棋,这一次。他们就要真正的讨价还价了,如果谈判破裂,那他郭子仪也就永远难以离开京城了。
郭子仪暗暗叹了口气,他前方的道路仿佛变得模糊起来。
“加快速度!”
郭子仪低喝一声,狠狠抽一鞭战马,战马再次加快速度,一队人马在黑咕隆咚的世界里疾驰飞奔,当晨曦初露,他们看到第一抹淡淡的金光时,长安城雄伟的城墙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此时,城门已经开了,郭子仪的骑兵队抵达了金光门,金光门外便是漕渠码头,天刚亮,城门口便挤满了要进城的客商,守城的士兵逐一检查,大多只是问一两句便放进城了,只有形迹可疑的人才会被仔细盘查。
这时,郭子仪的军队抵达城门口,守城士兵见不是安西军,顿时紧张起来,张弓搭箭,关闭城门,警惕地注视着他们。
一名郭子仪的亲兵校尉上前高声道:“我们是朔方军,郭老将军奉政事堂旨意进京述职。”
说完,他将政事堂地旨意展开来,一名士兵奔上前查看了印章,便回去禀报了,守城校尉很快便查到了进京安排,果然有郭子仪的进京事项,准许五百随从入京。
“开城门,放郭将军入京。”
城门开了,商人们纷纷闪开让路,郭子仪率领五百手下缓缓地驶进了长安城,郭子仪并没有先回自己位于长安亲仁坊的家中,而直接去皇城,向兵部报道,并递交了自己的日程安排。
半个时辰后,长安内务府便将郭子仪进京的情报送到李庆安的案头,很快,兵部也派人送来了郭子仪的日程安排。
其实郭子仪从弹筝峡入关中后不久,李庆安便得到了消息,郭子仪的进京既在他的意料之中,但也让感到一些意外。
之所以在意料之中,是因为郭子仪必须要进京向政事堂述职,同时觐见新帝,否则他就是有拥兵自立之嫌,以郭子仪为人的谨慎,他绝不会轻易冒这个险。
但郭子仪的神速到京又让李庆安感到意外,政事堂的旨意只离京三天,他便抵京了,这说明什么,说明郭子仪是在路上遇到了前去灵州的颁旨官员。
郭子仪并不是得到政事堂的旨意才进京,而是某种变故促使他进京了,李庆安敏锐地推断出,这个促使他进京的变故事件,应该就是泾州剿匪,郭子仪看懂了自己的意图。
李庆安和郭子仪的较量是一种温和的、间接性的,较量的场地就在关内道,一退一进,一个无声无息退,一个委婉含蓄进,几乎很少能有人看懂他们之间的较量艺术,但作为当事人,李庆安和郭子仪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
郭子仪虽然退让了,但他并没有认输,他的进京日程表上,并没有单独拜访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庆安的计划,而李庆安的五千军虽然借剿匪的名义进入了关内道,但他也并没有占领关内道,郭子仪的大军随时会卷土重来。
郭子仪虽然进京神速,但并不表明他退让了,相反,从他一进京便向兵部递交日程表,这就是郭子仪对他李庆安强硬的挑战,从间接的、温和的,逐渐变成了面对面的直接抗衡。
李庆安领教了郭子仪的绵里针手段,他也不由佩服这个老将的韧劲,当然,郭子仪和安禄山不同,也不同于李隆基的敌视,他是一个可以争取的对象,就算他不愿意投靠自己,那他也能成为一个盟友,相反,他和郭子仪火拼,倒是很多人乐于看到的。
这时,李庆安忽然想到了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投降的三个条件之一,就是降汉不降曹,今天郭子仪进京,两者是何其之像也。
.......
郭子仪进京后的表现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他进京后第一个拜访之人既不是太后,也不是兵部尚书王缙,更不是李庆安,而右相国裴旻,不过想想大家也能释然,裴旻虽然不是军方高层,但他毕竟是右相国,百官之首,地位高崇,郭子仪首先拜访他也是情理之中。
裴旻今天正好请假半日没有上朝,他有些感恙,这几天头脑一直昏昏沉沉,今天是实在支持不住了,便请假在家休息,本来是打算休息一天,但上午他临时得到消息,下午政事堂要讨论四匦的正式运作,所以只能在家休息半日。
可就是这半日,还偏偏遇到了郭子仪进京来拜访他,尽管身体不适,但裴旻还是强打精神在府上的贵客厅接见了郭子仪。
郭子仪一进客厅便抱拳歉然道:“卑职不知右相国身体不适,鲁莽前来打扰,请相国恕罪!”
裴旻笑着摆了摆手道:“老将军不必歉疚,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就算在家也休息不了,要么是写奏折,要么是想着朝中之事,总之,没有自己私人的时间,老将军没有打扰我,来!请坐下。”
裴旻请郭子仪坐了下来,一名侍女给他们上了茶,裴旻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微微笑道:“我想先问一下朔方军的给养问题,老将军真的不需要朝廷供粮吗?”
“这也是我这次进京想和政事堂商议的事情。”
郭子仪取出一本奏折放在桌上,推给了裴旻,道:“我这几年不断鼓励将士开垦土地,已经累计有军粮田五千顷,另外,我在九原一带推行军牧场,不仅是放马,主要是养牛羊,提供将士肉食,所以十万大军我勉强能养得起。”
裴旻拾起奏折看了看,这是副本,正本应该是递给了兵部,但奏折的抬头却是致政事堂,一般而言,节度使是向皇帝负责,当皇帝只有两岁时,政事堂便是最高权力机构,郭子仪向政事堂汇报也无可非议,但现在除了政事堂之外,还有一个天下兵马大元帅,这其实就是文武分家,文由政事堂管辖,武由大元帅过问。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来,作为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应该向大元帅李庆安汇报军方的事务,而不应该是向政事堂汇报。
至于兵部,它只管军官累功升迁和内地府兵,当内地府兵彻底败坏后,兵部也就成了一个摆设,军官累功升迁也是各地节度说了算,兵部不过是进行一下补登记。
裴旻不知道郭子仪的真实用意,在没有和李庆安事先商量之前,他很谨慎,担心自己会越权,便把奏折又还给了郭子仪,笑道:“老将军重视屯田,减轻朝廷负担,令人佩服,前几天大元帅赵王殿下还告诉我,他对朔方军的补给忧心忡忡,让朝廷准备军粮,想不到我们的担心竟是多余。”
裴旻说得很含蓄,他就是在暗示郭子仪,李庆安是大元帅,他应该把李庆安的名字添在奏折上,郭子仪明白了裴旻的意思,他淡淡一笑道:“相国有些误会了,其实军中也有文武之分,文指后勤粮草、士兵招募、表功升迁,而武是指调兵打仗、军队布防,如果涉及到打仗之事,我确实应该向大元帅述职禀报,但我这次进京,一是觐见太后和新帝,其次是和政事堂商量一下物资粮草以及军户安置问题,所以只要向政事堂会商便可以了,暂时涉及不到大元帅的军务。”
“原来如此,看来我是多虑了,那好吧!我会安排政事堂和老将军会商朔方军事宜。”
至此,裴旻已经明白了郭子仪进京的用意,他是向政事堂效忠,而保持与李庆安非敌对的关系。
.........
郭子仪告辞走了,裴旻再也无心休息,他立刻起身前往大明宫中书省。
虽然政事堂实际是由李庆安推举任命,但这并不意味着政事堂就是李庆安的私人幕僚团,事实上,政事堂依然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这是汉唐乃至宋朝的传统文官制度的特点,文人政治集团从来都不会是皇帝的附庸。
那种大臣甘为奴才的情形只能在清宫戏中才会出现,裴旻率领七百余名官员反对李亨登基,和李庆安一点关系都没有,假如李庆安也杀子杀孙,强行登基,裴旻同样也会率领群臣反对他。
裴旻等大臣之所以一直支持李庆安,那是因为李庆安在开疆辟土、维护国家利益方面与他们的政治观点一致,尤其李庆安在安西限制蓄奴和限制兼并土地方面,完全符合士大夫们耕者有其田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李庆安还是防止安禄山造反的有力屏障。
正是这些种种原因综合起来,才使李庆安得到了政事堂的拥护,但拥护不等于效忠,政事堂的相国们也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李庆安权势滔天,就算李庆安将来登基,他们也要坚决维护君相制衡的原则。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裴旻也意识到郭子仪欲向政事堂效忠也并非是一件坏事,或许郭子仪的效忠能使政事堂拥有更大的独立性。
很多事情看似很矛盾,其实不然,比如,裴旻曾是赵王党骨干,是李庆安的心腹,可他现在却又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李庆安的权势过大。
这矛盾吗?一点也不,就像一个女人作为妻子时看见老鼠会躲在丈夫身后,而当她作为母亲看见老鼠,她却又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孩子。
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立场也会不同,世界上从来都不是黑或白,更多的是灰色。
至于裴旻是李庆安的妻舅,那就是家族利益的私心在作祟了,但那不代表主流。
这也是郭子仪愿意向政事堂效忠的缘故,他知道大唐政事堂并不是李庆安的私人机构。
但裴旻毕竟是书生,他并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已经触犯到了李庆安的底线,那就是李庆安对政事堂什么都能容忍,惟独在军队上不能容忍。
..........
大明宫中书省内,政事堂正在召开一次紧急而秘密的会议,政事堂的七名相国在右相裴旻的召集下都出席了会议。
“各位,这就是郭子仪给我们政事堂上的奏折,希望我们能批准关内道两万户朔方军的家属迁往灵州,大家商议一下吧!看看是否可行?”
裴旻命中书舍人将郭子仪的奏折抄写了六份,给大家人手一份,兵部尚书王缙虽然有原件,但原件还没有传到他手中。
张筠眉头一皱,道:“灵州并非是安西那样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之地,据我所知,很多黄河滩涂都是盐碱地,就算能种田,产量也很低,郭子仪希望将两万户关内道之民迁往灵州,那我就要问,他有多少土地可以安置这些移民,又有多少余粮保证移民在一年内的生活,还有党项人,他们对移民的态度如何?这些细节上的东西奏折里都没有提到,就一句话,想移民,我看郭将军的方案有所欠缺,我希望能听到他更详细的说明。”
张筠是个官场上的老油条,他从来都不会就事论事,他表面看似指出郭子仪的奏折不全,但实际上,他是在打一招太极拳,把事情缓一下,先看看李庆安是什么态度。
裴旻对张筠了解很深,他明白张筠的意思,便笑道:“我并不是说我们要立即批准郭子仪施行移民事宜,而是希望政事堂能在这件事表个肯定的态度,然后再让郭子仪拿出详细的方案,然后我们会由兵部、户部、御史台去联合考察,如果方案可行,那时我们再正式批准,大家看怎么样?”
这时,兵部尚书王缙缓缓道:“我觉得此事最好先和赵王殿下沟通一下,毕竟他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他有权力知道朔方军的请求,我这样瞒着他讨论朔方军的奏折,不仅有越权之嫌,而且不利于关内道的剿匪,大家以为如何?”
裴旻点了点头,他能理解大家的慎重,他也意识到自己在处理郭子仪的效忠问题上有点操之过急了,这样容易引发李庆安与政事堂的对立,确实应该先和李庆安沟通一下,向他说明情况,这样才是有理有据,否则偷偷摸摸的,反而让人感觉政事堂在越权。
想到这,裴旻便道:“那下午讨论四匦之事暂停一下,我去和赵王殿下先谈一谈,然后等郭子仪述职后,我们再正式讨论。”
第五百三十五章 子仪进京
夜色中,一队数百人的骑兵在宽阔的新官道上疾奔,这里是广袤的关中平原,一条新修的官道笔直地伸向西方,官道两边,一望无垠的麦田已经开始收割,尽管已是深夜,但麦田里依然可以看见抢收麦子的身影。
这支骑兵队从忙碌的农人身旁呼啸而过,片刻,便消失在远方,郭子仪骑在一匹神骏的乌骓马上,他目光凝重地望着远方模糊的城廓,终于要抵达长安了。
郭子仪的心中对自己的命运充满了担忧,就在他抵达庆州之时,正好遇到了政事堂的颁旨官员,命他回朝述职、觐见新帝,郭子仪心里明白,这是李庆安以安定县剿匪试探了自己之后,走出的第二步棋,这一次。他们就要真正的讨价还价了,如果谈判破裂,那他郭子仪也就永远难以离开京城了。
郭子仪暗暗叹了口气,他前方的道路仿佛变得模糊起来。
“加快速度!”
郭子仪低喝一声,狠狠抽一鞭战马,战马再次加快速度,一队人马在黑咕隆咚的世界里疾驰飞奔,当晨曦初露,他们看到第一抹淡淡的金光时,长安城雄伟的城墙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此时,城门已经开了,郭子仪的骑兵队抵达了金光门,金光门外便是漕渠码头,天刚亮,城门口便挤满了要进城的客商,守城的士兵逐一检查,大多只是问一两句便放进城了,只有形迹可疑的人才会被仔细盘查。
这时,郭子仪的军队抵达城门口,守城士兵见不是安西军,顿时紧张起来,张弓搭箭,关闭城门,警惕地注视着他们。
一名郭子仪的亲兵校尉上前高声道:“我们是朔方军,郭老将军奉政事堂旨意进京述职。”
说完,他将政事堂地旨意展开来,一名士兵奔上前查看了印章,便回去禀报了,守城校尉很快便查到了进京安排,果然有郭子仪的进京事项,准许五百随从入京。
“开城门,放郭将军入京。”
城门开了,商人们纷纷闪开让路,郭子仪率领五百手下缓缓地驶进了长安城,郭子仪并没有先回自己位于长安亲仁坊的家中,而直接去皇城,向兵部报道,并递交了自己的日程安排。
半个时辰后,长安内务府便将郭子仪进京的情报送到李庆安的案头,很快,兵部也派人送来了郭子仪的日程安排。
其实郭子仪从弹筝峡入关中后不久,李庆安便得到了消息,郭子仪的进京既在他的意料之中,但也让感到一些意外。
之所以在意料之中,是因为郭子仪必须要进京向政事堂述职,同时觐见新帝,否则他就是有拥兵自立之嫌,以郭子仪为人的谨慎,他绝不会轻易冒这个险。
但郭子仪的神速到京又让李庆安感到意外,政事堂的旨意只离京三天,他便抵京了,这说明什么,说明郭子仪是在路上遇到了前去灵州的颁旨官员。
郭子仪并不是得到政事堂的旨意才进京,而是某种变故促使他进京了,李庆安敏锐地推断出,这个促使他进京的变故事件,应该就是泾州剿匪,郭子仪看懂了自己的意图。
李庆安和郭子仪的较量是一种温和的、间接性的,较量的场地就在关内道,一退一进,一个无声无息退,一个委婉含蓄进,几乎很少能有人看懂他们之间的较量艺术,但作为当事人,李庆安和郭子仪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
郭子仪虽然退让了,但他并没有认输,他的进京日程表上,并没有单独拜访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庆安的计划,而李庆安的五千军虽然借剿匪的名义进入了关内道,但他也并没有占领关内道,郭子仪的大军随时会卷土重来。
郭子仪虽然进京神速,但并不表明他退让了,相反,从他一进京便向兵部递交日程表,这就是郭子仪对他李庆安强硬的挑战,从间接的、温和的,逐渐变成了面对面的直接抗衡。
李庆安领教了郭子仪的绵里针手段,他也不由佩服这个老将的韧劲,当然,郭子仪和安禄山不同,也不同于李隆基的敌视,他是一个可以争取的对象,就算他不愿意投靠自己,那他也能成为一个盟友,相反,他和郭子仪火拼,倒是很多人乐于看到的。
这时,李庆安忽然想到了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投降的三个条件之一,就是降汉不降曹,今天郭子仪进京,两者是何其之像也。
.......
郭子仪进京后的表现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他进京后第一个拜访之人既不是太后,也不是兵部尚书王缙,更不是李庆安,而右相国裴旻,不过想想大家也能释然,裴旻虽然不是军方高层,但他毕竟是右相国,百官之首,地位高崇,郭子仪首先拜访他也是情理之中。
裴旻今天正好请假半日没有上朝,他有些感恙,这几天头脑一直昏昏沉沉,今天是实在支持不住了,便请假在家休息,本来是打算休息一天,但上午他临时得到消息,下午政事堂要讨论四匦的正式运作,所以只能在家休息半日。
可就是这半日,还偏偏遇到了郭子仪进京来拜访他,尽管身体不适,但裴旻还是强打精神在府上的贵客厅接见了郭子仪。
郭子仪一进客厅便抱拳歉然道:“卑职不知右相国身体不适,鲁莽前来打扰,请相国恕罪!”
裴旻笑着摆了摆手道:“老将军不必歉疚,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就算在家也休息不了,要么是写奏折,要么是想着朝中之事,总之,没有自己私人的时间,老将军没有打扰我,来!请坐下。”
裴旻请郭子仪坐了下来,一名侍女给他们上了茶,裴旻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微微笑道:“我想先问一下朔方军的给养问题,老将军真的不需要朝廷供粮吗?”
“这也是我这次进京想和政事堂商议的事情。”
郭子仪取出一本奏折放在桌上,推给了裴旻,道:“我这几年不断鼓励将士开垦土地,已经累计有军粮田五千顷,另外,我在九原一带推行军牧场,不仅是放马,主要是养牛羊,提供将士肉食,所以十万大军我勉强能养得起。”
裴旻拾起奏折看了看,这是副本,正本应该是递给了兵部,但奏折的抬头却是致政事堂,一般而言,节度使是向皇帝负责,当皇帝只有两岁时,政事堂便是最高权力机构,郭子仪向政事堂汇报也无可非议,但现在除了政事堂之外,还有一个天下兵马大元帅,这其实就是文武分家,文由政事堂管辖,武由大元帅过问。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来,作为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应该向大元帅李庆安汇报军方的事务,而不应该是向政事堂汇报。
至于兵部,它只管军官累功升迁和内地府兵,当内地府兵彻底败坏后,兵部也就成了一个摆设,军官累功升迁也是各地节度说了算,兵部不过是进行一下补登记。
裴旻不知道郭子仪的真实用意,在没有和李庆安事先商量之前,他很谨慎,担心自己会越权,便把奏折又还给了郭子仪,笑道:“老将军重视屯田,减轻朝廷负担,令人佩服,前几天大元帅赵王殿下还告诉我,他对朔方军的补给忧心忡忡,让朝廷准备军粮,想不到我们的担心竟是多余。”
裴旻说得很含蓄,他就是在暗示郭子仪,李庆安是大元帅,他应该把李庆安的名字添在奏折上,郭子仪明白了裴旻的意思,他淡淡一笑道:“相国有些误会了,其实军中也有文武之分,文指后勤粮草、士兵招募、表功升迁,而武是指调兵打仗、军队布防,如果涉及到打仗之事,我确实应该向大元帅述职禀报,但我这次进京,一是觐见太后和新帝,其次是和政事堂商量一下物资粮草以及军户安置问题,所以只要向政事堂会商便可以了,暂时涉及不到大元帅的军务。”
“原来如此,看来我是多虑了,那好吧!我会安排政事堂和老将军会商朔方军事宜。”
至此,裴旻已经明白了郭子仪进京的用意,他是向政事堂效忠,而保持与李庆安非敌对的关系。
.........
郭子仪告辞走了,裴旻再也无心休息,他立刻起身前往大明宫中书省。
虽然政事堂实际是由李庆安推举任命,但这并不意味着政事堂就是李庆安的私人幕僚团,事实上,政事堂依然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这是汉唐乃至宋朝的传统文官制度的特点,文人政治集团从来都不会是皇帝的附庸。
那种大臣甘为奴才的情形只能在清宫戏中才会出现,裴旻率领七百余名官员反对李亨登基,和李庆安一点关系都没有,假如李庆安也杀子杀孙,强行登基,裴旻同样也会率领群臣反对他。
裴旻等大臣之所以一直支持李庆安,那是因为李庆安在开疆辟土、维护国家利益方面与他们的政治观点一致,尤其李庆安在安西限制蓄奴和限制兼并土地方面,完全符合士大夫们耕者有其田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李庆安还是防止安禄山造反的有力屏障。
正是这些种种原因综合起来,才使李庆安得到了政事堂的拥护,但拥护不等于效忠,政事堂的相国们也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李庆安权势滔天,就算李庆安将来登基,他们也要坚决维护君相制衡的原则。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裴旻也意识到郭子仪欲向政事堂效忠也并非是一件坏事,或许郭子仪的效忠能使政事堂拥有更大的独立性。
很多事情看似很矛盾,其实不然,比如,裴旻曾是赵王党骨干,是李庆安的心腹,可他现在却又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李庆安的权势过大。
这矛盾吗?一点也不,就像一个女人作为妻子时看见老鼠会躲在丈夫身后,而当她作为母亲看见老鼠,她却又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孩子。
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立场也会不同,世界上从来都不是黑或白,更多的是灰色。
至于裴旻是李庆安的妻舅,那就是家族利益的私心在作祟了,但那不代表主流。
这也是郭子仪愿意向政事堂效忠的缘故,他知道大唐政事堂并不是李庆安的私人机构。
但裴旻毕竟是书生,他并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已经触犯到了李庆安的底线,那就是李庆安对政事堂什么都能容忍,惟独在军队上不能容忍。
..........
大明宫中书省内,政事堂正在召开一次紧急而秘密的会议,政事堂的七名相国在右相裴旻的召集下都出席了会议。
“各位,这就是郭子仪给我们政事堂上的奏折,希望我们能批准关内道两万户朔方军的家属迁往灵州,大家商议一下吧!看看是否可行?”
裴旻命中书舍人将郭子仪的奏折抄写了六份,给大家人手一份,兵部尚书王缙虽然有原件,但原件还没有传到他手中。
张筠眉头一皱,道:“灵州并非是安西那样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之地,据我所知,很多黄河滩涂都是盐碱地,就算能种田,产量也很低,郭子仪希望将两万户关内道之民迁往灵州,那我就要问,他有多少土地可以安置这些移民,又有多少余粮保证移民在一年内的生活,还有党项人,他们对移民的态度如何?这些细节上的东西奏折里都没有提到,就一句话,想移民,我看郭将军的方案有所欠缺,我希望能听到他更详细的说明。”
张筠是个官场上的老油条,他从来都不会就事论事,他表面看似指出郭子仪的奏折不全,但实际上,他是在打一招太极拳,把事情缓一下,先看看李庆安是什么态度。
裴旻对张筠了解很深,他明白张筠的意思,便笑道:“我并不是说我们要立即批准郭子仪施行移民事宜,而是希望政事堂能在这件事表个肯定的态度,然后再让郭子仪拿出详细的方案,然后我们会由兵部、户部、御史台去联合考察,如果方案可行,那时我们再正式批准,大家看怎么样?”
这时,兵部尚书王缙缓缓道:“我觉得此事最好先和赵王殿下沟通一下,毕竟他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他有权力知道朔方军的请求,我这样瞒着他讨论朔方军的奏折,不仅有越权之嫌,而且不利于关内道的剿匪,大家以为如何?”
裴旻点了点头,他能理解大家的慎重,他也意识到自己在处理郭子仪的效忠问题上有点操之过急了,这样容易引发李庆安与政事堂的对立,确实应该先和李庆安沟通一下,向他说明情况,这样才是有理有据,否则偷偷摸摸的,反而让人感觉政事堂在越权。
想到这,裴旻便道:“那下午讨论四匦之事暂停一下,我去和赵王殿下先谈一谈,然后等郭子仪述职后,我们再正式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