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8章 难民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宋末之乱臣贼子、超级传奇巨星、逆水行周、超神机械师、懒散初唐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武关。
徐庶背着手,站在城墙上,看着城下正在接受检查,鱼贯入城的难民队伍,眼神冷峻。
关中大旱,灾情越来越严重,朝廷赈灾不力,不少难民纷纷选择逃离关中。比起前几年的难民潮,这次的难民数量没有那么多,秩序也相对井然。一来是难民逃难有了经验,不像一开始那样惊慌失措;二来他们都清楚,只要进了武关,这条命就算保住了。少了不能少,每天至少有一碗稀粥裹腹。
在平时,这一碗稀粥无足轻重。可是现在,这一碗稀粥能救命,能让他们活着进入南阳腹地。
关中百姓闻风而来,武关前每天都是人满为患,煮粥的大锅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粮食,就连柴薪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徐庶想了一个办法,派人到前面贴告示,凡是能带三十斤薪柴来的难民,可以多得一碗粥。
消息一出,难民们纷纷到附近的山地伐薪。三十斤薪柴并不重,但出门无重担,何况是这些饿着肚子的难民。柴薪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很快就传出有人为了带薪柴将不会走路的孩子抛弃的惨事。徐庶收到消息后,只得又派人到前面通报,凡是抛弃孩子的,不得进入武关。
弃子的情况得到了遏制,即使如此,每天还是有不少孩子被遗弃,扔在沟壑里等死。当成年人都活不了的时候,谁还顾得上孩子。孩子没了可以再生,自己死了却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在生死存亡面前,任何道德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
身为武关守将,徐庶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也想将每一个人都救回来,但是他清楚这不可能。为了接应这些难民入关,张纮等人四处求援借贷,已经将周边数县的积蓄搜刮一空,只等着秋收来弥补。如果秋收不如人意,南阳今年冬天还会有饥荒。
更危急的是一旦关中起兵入侵,武关没有足够的存粮坚守,会有失陷的危险。
守武关数年,徐庶从来没有今天的压力这么大。
“徐都尉,徐都尉!”城下的队伍中忽然有人高声叫喊起来。徐庶循声一看,见是一个中年汉子,身边扶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还有一个中年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孩子,背上还背了一个,一旁还站了一个十三四岁的瘦削少年。中年汉子身上背着一个大木箱子,有些眼熟,应该是见过的。他摆摆手,让士卒放那个中年汉子过来。
士卒放行,那中年汉子大喜,一边扶着老妇人,一边招呼妻子跟上。他们一家在无数羡慕的目光中挤过人群,进了城。中年汉子将家人安顿在城下,自己背着木箱子上了城,来到徐庶面前。见徐庶眼神疑惑地看着他,知道徐庶想不起来他是谁了,立刻卸下木箱,放在地上,解开缠在箱子上的几道草绳,露出十几件打铁的工具。
看到这些熟悉的制式工具,徐庶想起来了。“你是南阳木学堂的匠师吧?”
“是啊,是啊。”匠师喜不自胜,一边应着,一边从箱子里面掏出一个小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里是一面木制腰牌,正面写着南阳木学堂,背后写着匠师的名字和级别:蒲叔,乙等一级。
徐庶接过腰牌,掂了掂,忍不住笑了一声。他想起来了。这个匠师是随他母亲一路从南阳来的,手艺不错,是一个木学堂的乙等匠师,曾随大匠莫择来武关帮忙筑城,颇得莫择信任。他一听说关中高薪聘请匠师就立刻请辞,要回关中发财,莫择因此大怒,狠狠骂了他一顿,宣布绝交,以后永不再见。
“你怎么又回来了,关中不好?”
“唉,别提了。”蒲叔在外面混的时间长了,脸皮很厚,一点也不觉得丢脸。“原本还行,最近关中不是受灾了嘛,各个工坊都开始降工钱,有的干脆一个钱也不给。我想来想去,还是回南阳比较好,凭我这手艺,养活一家子还是绰绰有余的。”
徐庶笑道:“那倒是,就怕莫大匠不肯收你。要不你先留在我这儿吧,我这儿也缺铁匠。”
“呃……”蒲叔摸摸头。“都尉看得起我,我留下没问题,只是能不能让我的家人先去南阳?哪怕是我儿子一个人也行。”
“为什么?”
“我儿子叫蒲元,今年十五了,早就该入学读书,但关中大户看不起工匠,说我儿子天生就应该打铁,不让我儿子去读书。我想着就算是打铁,那也要有学问才行啊,黄大匠不就是读书人?不读书,没学问,是做不了真大匠的。他们不让我儿子读书,我就去南阳。如果有机会拜在黄大匠门下,我儿子将来肯定比我强。”
说起儿子,蒲叔眉飞色舞,满面红光,一点也看不出刚刚拖家挈口从关中逃难而来的模样。徐庶心中一动,又想起母亲的唠叨,觉得自己是该娶妻生子了。
“那我就不留你了,你还是先去南阳吧,别耽误了你儿子的前程。”徐庶开了个玩笑,命人给蒲叔办理通关手续,又趁着空闲,把蒲元叫了过来问了几句。蒲元虽然瘦弱,还有些怯怯,但很机灵,回答得有板在眼。徐庶很惊讶,特地给了蒲叔一纸路传,让他们一家可以乘驿车赶往南阳。秋收之后,南阳郡学就要准备招生,报名的人很多,去迟了,蒲元很难有入学的机会。
蒲叔大喜过望,拉着蒲元趴在地上,给徐庶磕了两个响头。
刚刚扶起蒲叔父子,有人来报,朝廷的使者来了。徐庶不敢怠慢,立刻下城,带着亲卫赶到城外。城门前难民太多,一时无法给使者让道,使者赵温只能停在城外,等候徐庶清道。见徐庶带着人赶了过来,赵温有些奇怪。
“你是关都尉?你不清道让我通行,出来有什么用?”
徐庶也不着急。“我来看看你带来了什么诏书啊。如果不是我们等的诏书,你就不用进关了,直接转回长安。”
赵温勃然大怒。“岂有此理,你一个关都尉,竟敢阻拦朝廷使者,要看诏书,你是想抗诏吗?”
徐庶不慌不忙,微微一笑。“怎么,假传诏书的没事,使者想先扣我一桩大罪?”
赵温语塞,脸色青一阵红一阵。他一甩袖子,喝道:“我来问你,关中大旱,百姓嗷嗷待哺,孙将军允诺的三十万石粮为什么一直没有起运。你不要骗我,我知道粮食就在武关。”
徐庶笑了,指指一旁的难民队伍。“这些人不都是关中的百姓,赈济他们不算救灾?”不等赵温说话,他一甩袖子,沉声喝道:“抱歉,我不过是区区一关都尉,管不到朝廷、诏书那些事。我接到的命令就是袁绍谋逆案的判决诏书一日不到,不得有一粒粮通过武关。你如果有诏书,我请你入关。你如果没有诏书,就不必耽误时间了,回关中请诏吧。”
说完,徐庶拱拱手,转身就走。
武关。
徐庶背着手,站在城墙上,看着城下正在接受检查,鱼贯入城的难民队伍,眼神冷峻。
关中大旱,灾情越来越严重,朝廷赈灾不力,不少难民纷纷选择逃离关中。比起前几年的难民潮,这次的难民数量没有那么多,秩序也相对井然。一来是难民逃难有了经验,不像一开始那样惊慌失措;二来他们都清楚,只要进了武关,这条命就算保住了。少了不能少,每天至少有一碗稀粥裹腹。
在平时,这一碗稀粥无足轻重。可是现在,这一碗稀粥能救命,能让他们活着进入南阳腹地。
关中百姓闻风而来,武关前每天都是人满为患,煮粥的大锅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粮食,就连柴薪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徐庶想了一个办法,派人到前面贴告示,凡是能带三十斤薪柴来的难民,可以多得一碗粥。
消息一出,难民们纷纷到附近的山地伐薪。三十斤薪柴并不重,但出门无重担,何况是这些饿着肚子的难民。柴薪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很快就传出有人为了带薪柴将不会走路的孩子抛弃的惨事。徐庶收到消息后,只得又派人到前面通报,凡是抛弃孩子的,不得进入武关。
弃子的情况得到了遏制,即使如此,每天还是有不少孩子被遗弃,扔在沟壑里等死。当成年人都活不了的时候,谁还顾得上孩子。孩子没了可以再生,自己死了却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在生死存亡面前,任何道德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
身为武关守将,徐庶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也想将每一个人都救回来,但是他清楚这不可能。为了接应这些难民入关,张纮等人四处求援借贷,已经将周边数县的积蓄搜刮一空,只等着秋收来弥补。如果秋收不如人意,南阳今年冬天还会有饥荒。
更危急的是一旦关中起兵入侵,武关没有足够的存粮坚守,会有失陷的危险。
守武关数年,徐庶从来没有今天的压力这么大。
“徐都尉,徐都尉!”城下的队伍中忽然有人高声叫喊起来。徐庶循声一看,见是一个中年汉子,身边扶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还有一个中年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孩子,背上还背了一个,一旁还站了一个十三四岁的瘦削少年。中年汉子身上背着一个大木箱子,有些眼熟,应该是见过的。他摆摆手,让士卒放那个中年汉子过来。
士卒放行,那中年汉子大喜,一边扶着老妇人,一边招呼妻子跟上。他们一家在无数羡慕的目光中挤过人群,进了城。中年汉子将家人安顿在城下,自己背着木箱子上了城,来到徐庶面前。见徐庶眼神疑惑地看着他,知道徐庶想不起来他是谁了,立刻卸下木箱,放在地上,解开缠在箱子上的几道草绳,露出十几件打铁的工具。
看到这些熟悉的制式工具,徐庶想起来了。“你是南阳木学堂的匠师吧?”
“是啊,是啊。”匠师喜不自胜,一边应着,一边从箱子里面掏出一个小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里是一面木制腰牌,正面写着南阳木学堂,背后写着匠师的名字和级别:蒲叔,乙等一级。
徐庶接过腰牌,掂了掂,忍不住笑了一声。他想起来了。这个匠师是随他母亲一路从南阳来的,手艺不错,是一个木学堂的乙等匠师,曾随大匠莫择来武关帮忙筑城,颇得莫择信任。他一听说关中高薪聘请匠师就立刻请辞,要回关中发财,莫择因此大怒,狠狠骂了他一顿,宣布绝交,以后永不再见。
“你怎么又回来了,关中不好?”
“唉,别提了。”蒲叔在外面混的时间长了,脸皮很厚,一点也不觉得丢脸。“原本还行,最近关中不是受灾了嘛,各个工坊都开始降工钱,有的干脆一个钱也不给。我想来想去,还是回南阳比较好,凭我这手艺,养活一家子还是绰绰有余的。”
徐庶笑道:“那倒是,就怕莫大匠不肯收你。要不你先留在我这儿吧,我这儿也缺铁匠。”
“呃……”蒲叔摸摸头。“都尉看得起我,我留下没问题,只是能不能让我的家人先去南阳?哪怕是我儿子一个人也行。”
“为什么?”
“我儿子叫蒲元,今年十五了,早就该入学读书,但关中大户看不起工匠,说我儿子天生就应该打铁,不让我儿子去读书。我想着就算是打铁,那也要有学问才行啊,黄大匠不就是读书人?不读书,没学问,是做不了真大匠的。他们不让我儿子读书,我就去南阳。如果有机会拜在黄大匠门下,我儿子将来肯定比我强。”
说起儿子,蒲叔眉飞色舞,满面红光,一点也看不出刚刚拖家挈口从关中逃难而来的模样。徐庶心中一动,又想起母亲的唠叨,觉得自己是该娶妻生子了。
“那我就不留你了,你还是先去南阳吧,别耽误了你儿子的前程。”徐庶开了个玩笑,命人给蒲叔办理通关手续,又趁着空闲,把蒲元叫了过来问了几句。蒲元虽然瘦弱,还有些怯怯,但很机灵,回答得有板在眼。徐庶很惊讶,特地给了蒲叔一纸路传,让他们一家可以乘驿车赶往南阳。秋收之后,南阳郡学就要准备招生,报名的人很多,去迟了,蒲元很难有入学的机会。
蒲叔大喜过望,拉着蒲元趴在地上,给徐庶磕了两个响头。
刚刚扶起蒲叔父子,有人来报,朝廷的使者来了。徐庶不敢怠慢,立刻下城,带着亲卫赶到城外。城门前难民太多,一时无法给使者让道,使者赵温只能停在城外,等候徐庶清道。见徐庶带着人赶了过来,赵温有些奇怪。
“你是关都尉?你不清道让我通行,出来有什么用?”
徐庶也不着急。“我来看看你带来了什么诏书啊。如果不是我们等的诏书,你就不用进关了,直接转回长安。”
赵温勃然大怒。“岂有此理,你一个关都尉,竟敢阻拦朝廷使者,要看诏书,你是想抗诏吗?”
徐庶不慌不忙,微微一笑。“怎么,假传诏书的没事,使者想先扣我一桩大罪?”
赵温语塞,脸色青一阵红一阵。他一甩袖子,喝道:“我来问你,关中大旱,百姓嗷嗷待哺,孙将军允诺的三十万石粮为什么一直没有起运。你不要骗我,我知道粮食就在武关。”
徐庶笑了,指指一旁的难民队伍。“这些人不都是关中的百姓,赈济他们不算救灾?”不等赵温说话,他一甩袖子,沉声喝道:“抱歉,我不过是区区一关都尉,管不到朝廷、诏书那些事。我接到的命令就是袁绍谋逆案的判决诏书一日不到,不得有一粒粮通过武关。你如果有诏书,我请你入关。你如果没有诏书,就不必耽误时间了,回关中请诏吧。”
说完,徐庶拱拱手,转身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