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8章 临阵换将(求推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宋末之乱臣贼子、超级传奇巨星、逆水行周、超神机械师、懒散初唐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庞山民有点懵,晕晕乎乎地出了大帐,站在大帐门口,半天没有反应过来。
这就被免职了?
诸葛亮送完文书回来,见庞山民站在大帐前发呆,不禁好奇。他把庞山民拉到一旁,询问究竟。庞山民很尴尬,把刚才的事说了一遍。诸葛亮听完,同情地看了庞山民一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府君安心在营里住着吧。阳翟也好,大营也罢,都是为将军效力,并无彼此。”
庞山民不解地看着诸葛亮,诸葛亮却没有继续解释,转身走帐去了。孙策瞅了他一眼,让他去把郭嘉请来。诸葛亮应了一声,转身去了。时间不长,郭嘉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书。他将文书递给孙策,自己在一旁坐了下来,给自己倒了一杯水。
“将军打算怎么安排庞山民?”
“先让他休息一段时间。”孙策心情很不好。庞山民好歹不分,居然要保护那几个在背后煽风点火的人。“现在先找一个合适的人去阳翟,军情紧急,阳翟不能乱。”
“还有谁比庞山民更熟悉阳翟的情况?将军,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那些人在背后捣鬼,不就是因为阳翟生乱吗?”见孙策看向自己,郭嘉连忙摆手道:“你可别误会,这不是我们颍川人做事风格。没错,是有颍川人不自量力,想统兵征战,但不是我们的人。”
孙策眉头微蹙,一时倒不知道如何说。颍川多奇士,但文士多,名将少,尤其是三国时代,就没有颍川籍的名将。荀攸、辛毗都通晓兵法,但他们都安心做谋士,并不亲自统兵。寻求统兵的是荀衍。他手里这份文书就是刚收到的消息,麹义到舞阳拜祭韩馥,与颍川人结盟,舞阳韩氏为首的一些世家集结了几千部曲,由荀衍负责指挥。
这个消息并不意外,郭图等人谋求汝颍系掌兵的消息早在郭嘉的预料之中,唯一让人惊讶的大概只有荀衍把握机会的能力,不早不晚,妙至巅峰。
“那你觉得会是谁?”
“太守府的颍川人我大多都认识,都不是那种甘心为间,背主求荣的人。庞山民终究是名士出身,有招揽宾客的习气,查查他最近与哪些人有接触就知道了。”
孙策点点头。“即使如此,庞山民也不适合继续担任颍川太守,耳根子太软,没有主见。”
郭嘉没有再坚持。他想了想。“让全柔去吧,他才兼文武,应该能和太守府的人相处和睦。阳翟毕竟是郡治,不是普通县城。”
孙策觉得这个方案不错。全柔原本就是会稽都尉,因为剿匪不力被他替换了。最近几次战斗可圈可点,虽然不是最勇猛的那一类,综合素质却不差,尤其是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文士处得来,这一点是鲁肃、董袭等人所不能及的。
孙策让人去传全柔,趁着这个间隙,他和郭嘉商量对付麹义的办法。郭嘉的建议很明确。荀衍在这时候促成麹义祭拜韩馥,主观上有让颍川人掌握兵权的想法,客观上有解决麹义军粮短缺和内部不合的作用。可以想见,麹义的战力会得到明显的提升,这时候主动挑战并非明智之举,还是应该以守代攻。
郭嘉摇摇手,不以为然。“颍川本是四战之地,民风剽悍,即使是张子房那样的世家子弟也有任侠之风。不过本朝崇尚儒学,世家大多弃武从文,像祭弟孙(祭遵)、李元礼(李膺)那样的名将已成绝响,就算掌兵也不过是淳于仲简(淳于琼)那样的庸将。荀衍比淳于仲简强一点,但也不会强到哪儿去,能和蒋义渠相当就算不错了,不足为虑。”
孙策觉得郭嘉所言有理。在他印象中,荀衍的确在曹操时代掌过兵,而且位置很重要,守邺城,都督河北军事,还打败过高干。除此之外,他就没什么值得称道的战绩了。弃武从文并不仅仅是颍川人的选择,东汉崇尚儒学,以经取士,对周边游牧民族又采取怀柔政策,征战立功的机会不多,很多将门都选择了治学,即使是凉州三明那样的名将也是卷不离手,更别说文风兴盛的颍川。徐庶一个寒门单家子弟,年轻时候做游侠,杀人复仇,还有张良遗风,成年之后也折节读书,以儒生自居,正是这种社会风气的体现。
“收麦在即,我们需要时间,将麹义挡在颍水以西就行。反正着急的是他们,不是我们。”郭嘉很从容,挥挥手。“我那从父一心想让汝颍系领兵,我们不妨助他一臂之力。汝颍系和冀州系势均力敌,对我们来说是好事。稳住兖州战场,拖住袁绍的主力,沈子正、太史子义的压力也会小一点。等他们得手了,袁绍一慌,说不定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郭嘉摇着羽扇,嘴角挑着得意的笑容。“将军,袁绍一死,天下可就真的大乱了,我们不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袁绍打倒了,却便宜了别人。”他叹息道:“这年头好人少,坏人多啊,都想等着捡便宜,不能不防。”
孙策欣然同意。“既然如此,不如让董袭去临颍,再增兵隐强,扎紧篱笆,免得恶犬入境。”
“不仅如此,还应该派一部分战船进驻黄陵陂,守住汝南门户。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损失越小,我们越能沉得住气,和他们耗到底,等他们露出破绽。”
孙策点头,对诸葛亮和陆议说道:“孔明,伯言,记住祭酒的这句话。不管到什么时候,这都是千金不易之理。纵有雄兵百万,铁骑千群,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一样无济于事。”说到这里,他特地多看了诸葛亮一眼。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因为粮食不济,功败垂成。现在他的命运改变了,希望他不会重蹈覆辙。
诸葛亮被孙策看得莫名其妙,还以为孙策责备他刚才与庞山民说话,却不好分辨,只好低着头,一声不吭。孙策见状,也有点啼笑皆非,只好将此事搁在一边,先让诸葛亮安排人去传董袭,再让他把庞山民身上的颍川太守印绶取来。诸葛亮应了一声,转身出帐去了。
“将军知道庞府君与孔明姊姊的事了?”郭嘉凑到孙策面前,八卦之火在眼中熊熊燃烧。
“略有耳闻。”
庞山民有点懵,晕晕乎乎地出了大帐,站在大帐门口,半天没有反应过来。
这就被免职了?
诸葛亮送完文书回来,见庞山民站在大帐前发呆,不禁好奇。他把庞山民拉到一旁,询问究竟。庞山民很尴尬,把刚才的事说了一遍。诸葛亮听完,同情地看了庞山民一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府君安心在营里住着吧。阳翟也好,大营也罢,都是为将军效力,并无彼此。”
庞山民不解地看着诸葛亮,诸葛亮却没有继续解释,转身走帐去了。孙策瞅了他一眼,让他去把郭嘉请来。诸葛亮应了一声,转身去了。时间不长,郭嘉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书。他将文书递给孙策,自己在一旁坐了下来,给自己倒了一杯水。
“将军打算怎么安排庞山民?”
“先让他休息一段时间。”孙策心情很不好。庞山民好歹不分,居然要保护那几个在背后煽风点火的人。“现在先找一个合适的人去阳翟,军情紧急,阳翟不能乱。”
“还有谁比庞山民更熟悉阳翟的情况?将军,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那些人在背后捣鬼,不就是因为阳翟生乱吗?”见孙策看向自己,郭嘉连忙摆手道:“你可别误会,这不是我们颍川人做事风格。没错,是有颍川人不自量力,想统兵征战,但不是我们的人。”
孙策眉头微蹙,一时倒不知道如何说。颍川多奇士,但文士多,名将少,尤其是三国时代,就没有颍川籍的名将。荀攸、辛毗都通晓兵法,但他们都安心做谋士,并不亲自统兵。寻求统兵的是荀衍。他手里这份文书就是刚收到的消息,麹义到舞阳拜祭韩馥,与颍川人结盟,舞阳韩氏为首的一些世家集结了几千部曲,由荀衍负责指挥。
这个消息并不意外,郭图等人谋求汝颍系掌兵的消息早在郭嘉的预料之中,唯一让人惊讶的大概只有荀衍把握机会的能力,不早不晚,妙至巅峰。
“那你觉得会是谁?”
“太守府的颍川人我大多都认识,都不是那种甘心为间,背主求荣的人。庞山民终究是名士出身,有招揽宾客的习气,查查他最近与哪些人有接触就知道了。”
孙策点点头。“即使如此,庞山民也不适合继续担任颍川太守,耳根子太软,没有主见。”
郭嘉没有再坚持。他想了想。“让全柔去吧,他才兼文武,应该能和太守府的人相处和睦。阳翟毕竟是郡治,不是普通县城。”
孙策觉得这个方案不错。全柔原本就是会稽都尉,因为剿匪不力被他替换了。最近几次战斗可圈可点,虽然不是最勇猛的那一类,综合素质却不差,尤其是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文士处得来,这一点是鲁肃、董袭等人所不能及的。
孙策让人去传全柔,趁着这个间隙,他和郭嘉商量对付麹义的办法。郭嘉的建议很明确。荀衍在这时候促成麹义祭拜韩馥,主观上有让颍川人掌握兵权的想法,客观上有解决麹义军粮短缺和内部不合的作用。可以想见,麹义的战力会得到明显的提升,这时候主动挑战并非明智之举,还是应该以守代攻。
郭嘉摇摇手,不以为然。“颍川本是四战之地,民风剽悍,即使是张子房那样的世家子弟也有任侠之风。不过本朝崇尚儒学,世家大多弃武从文,像祭弟孙(祭遵)、李元礼(李膺)那样的名将已成绝响,就算掌兵也不过是淳于仲简(淳于琼)那样的庸将。荀衍比淳于仲简强一点,但也不会强到哪儿去,能和蒋义渠相当就算不错了,不足为虑。”
孙策觉得郭嘉所言有理。在他印象中,荀衍的确在曹操时代掌过兵,而且位置很重要,守邺城,都督河北军事,还打败过高干。除此之外,他就没什么值得称道的战绩了。弃武从文并不仅仅是颍川人的选择,东汉崇尚儒学,以经取士,对周边游牧民族又采取怀柔政策,征战立功的机会不多,很多将门都选择了治学,即使是凉州三明那样的名将也是卷不离手,更别说文风兴盛的颍川。徐庶一个寒门单家子弟,年轻时候做游侠,杀人复仇,还有张良遗风,成年之后也折节读书,以儒生自居,正是这种社会风气的体现。
“收麦在即,我们需要时间,将麹义挡在颍水以西就行。反正着急的是他们,不是我们。”郭嘉很从容,挥挥手。“我那从父一心想让汝颍系领兵,我们不妨助他一臂之力。汝颍系和冀州系势均力敌,对我们来说是好事。稳住兖州战场,拖住袁绍的主力,沈子正、太史子义的压力也会小一点。等他们得手了,袁绍一慌,说不定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郭嘉摇着羽扇,嘴角挑着得意的笑容。“将军,袁绍一死,天下可就真的大乱了,我们不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袁绍打倒了,却便宜了别人。”他叹息道:“这年头好人少,坏人多啊,都想等着捡便宜,不能不防。”
孙策欣然同意。“既然如此,不如让董袭去临颍,再增兵隐强,扎紧篱笆,免得恶犬入境。”
“不仅如此,还应该派一部分战船进驻黄陵陂,守住汝南门户。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损失越小,我们越能沉得住气,和他们耗到底,等他们露出破绽。”
孙策点头,对诸葛亮和陆议说道:“孔明,伯言,记住祭酒的这句话。不管到什么时候,这都是千金不易之理。纵有雄兵百万,铁骑千群,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一样无济于事。”说到这里,他特地多看了诸葛亮一眼。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因为粮食不济,功败垂成。现在他的命运改变了,希望他不会重蹈覆辙。
诸葛亮被孙策看得莫名其妙,还以为孙策责备他刚才与庞山民说话,却不好分辨,只好低着头,一声不吭。孙策见状,也有点啼笑皆非,只好将此事搁在一边,先让诸葛亮安排人去传董袭,再让他把庞山民身上的颍川太守印绶取来。诸葛亮应了一声,转身出帐去了。
“将军知道庞府君与孔明姊姊的事了?”郭嘉凑到孙策面前,八卦之火在眼中熊熊燃烧。
“略有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