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1章 润物细无声(若相惜丶惜月打赏加更)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宋末之乱臣贼子、超级传奇巨星、逆水行周、超神机械师、懒散初唐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辈子的心血得到承认,建议又被采纳,蔡邕心情极佳,谈兴更浓。他说起外孙——周瑜的长子周循,赞不绝口,眉飞色舞。说起女儿蔡琰最近研究的西域学问,既感慨又得意。这是一门全新的学问,可惜自己年纪大了,手头事情又多,没时间研究。又说起管宁的争论文章,连连摇头,说管宁偏居辽东,还在用旧式治学方法,无视新出现的证据,实在是未老先衰,让人失望。
孙策对学问的事不太在行,但他很喜欢蔡邕这种与时俱进的心态。他虽然一把年纪了,却不守旧,能够正视新出土的碑志、古物,好学不倦,每天读的书多而且杂,就连杨修整理的豫章逸闻都读得津津有味,还与古史记载相验证,时有新见,让人不得不佩服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学问的通达。
他就像一个行走的图书馆,而且配备了最高效的检索系统,难怪学问做得如鱼得水。
蔡邕说到兴奋处,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最近的舆情。孙策称王,襄阳书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不过襄阳书院的学生大多没做过官,对朝廷的眷念只停在概念中,反倒是深受孙策新政的泽惠,反对的声音也不激烈。这几年新事务也见得多,有些见怪不怪,加上孙策并非自立为王,而是朝廷封赏,绝大部分并不觉得孙策称王就一定是叛逆。朝廷也在变,既然能迁都关中,推行新政,违背的祖制多了去了,为什么不能打破异姓不能封王的规矩。
但他们讨论到了一个问题:孙策会不会再进一步,鼎立新朝?
对这个问题,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大汉是不是气数已尽,还有没有中兴的可能?二是孙策是不是土德,是不是符合五德始终说的要求,是不是天命所归的那个人?前一个问题暂且不说,后一个问题与孙策的标志有关。浴火凤凰有重生之义,究竟是指谁重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孙策以小霸王为号,那就是项羽重生。也有人说,凤凰与朱雀相似,为南方神兽,南方属火,浴火凤凰也有火,这应该是指大汉的火德,换句话说,孙策不仅不是鼎立新朝的人,反而是帮助大汉中兴的人。
孙策听了,有些哭笑不得。襄阳书院的读书人整天就谈这个?简直是浪费我的钱啊。他正准备说话,张纮不动声色地摇了摇头。孙策会意,把涌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蔡公有何高见?”张纮不动声色的问道。
蔡邕抚着花白的胡须,眼神狡黠,露出与他年龄不相衬的灵动。“首相,我一时也无决断,但我却想起一件故事来,依稀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首相能猜到是什么吗?”
张纮摇摇头,笑而不语。
“孝景帝时,齐博士辕固生曾与黄生争汤武革命于御前,引孟子之言,论汤武得民心,当受命。可见儒门‘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一以贯之,如果大汉真的已经失了民心,有新朝鼎而代之,有何不可?”蔡邕放慢了语速,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所以,我觉得真正的问题不是别的,而应该是大汉是不是已经失了民心。”
孙策恍然大悟。蔡邕说了那么多,最后落在这一点上。其实意思很清楚,他们不反对孙策鼎立新朝,他们只在乎他是强取还是顺取。如果大汉失了民心,他顺应天命,天经地义,他们就拥护。如果大汉没有失民心,他以武力夺取,那就是祸乱天下,他们就反对。
固守君臣本份,认为君就是君,臣就是臣,不能变更的观念是迂腐,可以无视。事实证明那样的人也毕竟是少数,掀不起太大的风浪。可是蔡邕这个观点却是逻辑自洽的,即使孙策本人也无法反对,相信也是天下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不能视而不见,否则就算成功也是一时烟云,后患无穷。
曹魏代汉为什么国祚不久,仅仅是因为司马懿父子阴险吗?并非如此,而是曹丕做得急了,让人反感。也许不是所有人都会起来反抗,可是当他们陷入困境的时候,也没几个人同情他们。即使是司马氏建立晋朝,同样没有真正的民心基础,这才会穷凶恶极的迫害士人,生怕有人说话。
他们坏了规矩,必然也会受到规矩的惩罚。
“蔡公所言有理。”张纮淡淡地说道:“民心所向就是天命所归,这一点,我吴国君臣也坚信不疑的。”
蔡邕看向孙策。孙策笑着点点头。“首相之言,便是我之心声。”
蔡邕点点头。“如此,邕此生无悔矣。当拭目以待太平。”
孙策笑道:“还望蔡公努力加餐,像赵公一样长寿,太平可期。到时候,还要请你再写一部史书,见证这五百年之变。”
蔡邕打量着孙策,微微一笑。“承大王吉言,我一定努力多活几年。”
张纮与孙策交换了一个眼神,会心而笑。
——
长安的二月乍暖还寒,天子在温室殿接见了杨修。
杨修穿着整齐的官服,三跪九叩,在天子面前行了大礼。
“大将军长史,臣修,拜见陛下。”
天子快步上前,双手虚扶。“杨卿请起,数年不见,杨卿俨然已是一方牧守,弘农杨家后继有人,可喜可贺。杨公安否?最近在忙些什么?”
杨修躬身再拜。“谢陛下关心,臣父母安好,如今闲居太湖,爬梳典籍,欲厘清官制源流,寻证长治久安之道,为天下苍生尽绵薄之力。”
天子兴趣盎然,命人赐座。有侍者取来坐席,杨修拜谢入座。天子问起杨彪近况,对杨彪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再三表示,如果没有杨彪提供的三亿钱,去年的西征不能成行。他对杨彪整理的官制也非常感兴趣,询问进展。
杨修奉上一部官制的文稿,这是杨彪早就准备好的。孙策决定派杨修入朝之后,杨彪就将写好的文稿抄录一份,让杨修带给天子。他已经将自己卖给了孙策,不能再回朝廷,这算是他献给天子的一份礼物。
天子欢喜不禁,爱不释手。“吴侯可曾读过杨公的大作?”
杨修心知肚明,天子问的不仅是孙策有没有读过这部书稿,更关心孙策是不是知道杨彪将这份书稿带到长安。“吴王对这份书稿的进展非常关心。家父每作一篇,必呈送吴王阅览。细说起来,家父之所以有此宏愿,也是吴侯所托。”
天子会意,连连点头。“容朕仔细拜读,再向杨卿请教。杨卿博学多识,想必已经将这部书稿熟记于心了吧?”
“略知一二。陛下有问,臣必竭诚以对。”杨修拱拱手。“臣奉大将军之命入朝主政,正当为陛下答疑解惑,佐陛下致太平。”
天子眉梢轻挑。“以杨卿之见,如何才能致太平,朝廷之政有哪些待改进之处?”
杨修再次从袖中取出一份奏疏,双手奉上。侍者立刻赶来,取过奏疏,送到天子面前。天子打开看了一眼,眼角不由地抽了抽。
奏疏的标题简洁而直接:议朝政荒悖疏。
天子看看那厚厚的奏疏,压制不住心中的怒气。荒悖?难道朕这几年的辛苦一无是处,只落得荒悖二字?知道你是来找麻烦的,可是你这态度也太嚣张了吧,连一点表面文章都不肯做了。他没敢看正文,生怕自己一时控制不住情绪,与杨修第一次见面就发生争执。杨修不仅是孙策的代言人,还是杨彪的儿子。杨彪对朝廷有功,可以说,朝廷今天能有这样的局面都是托杨彪那三亿钱之恩。不给孙策面子,总要给杨彪留几分面子。要怼杨修也不能由他这个天子亲自出面,要不然就太难看了。
“看来朕的缺失不少啊,当仔细拜读杨卿之奏,再与群臣商议。”天子压制着怒气,不动声色地说道,随即转换了话题,说起弘农杨家的往事,感慨于杨家世代忠贞,不愧朝廷恩宠,又表示对杨修的厚望,希望他能再接再励,实现五世三公的荣耀。
杨修也不争辩,一一叩谢,礼节周全,无一丝可指摘之处。
半个时辰之后,杨修起身告辞,迳去大将军府就职。
天子随即召来荀彧,将杨修的奏疏给他看。新政是荀彧主持的,杨修的奏疏直指新政,自然应该让荀彧先了解情况。在荀彧到之前,他已经将奏疏看了一遍,见这几年的努力被杨修批得一文不值,怒不可遏,眼泪都被气得在眼眶里打转。
荀彧看完,良久无语。
天子不解。“令君,你莫不是觉得他所言有理?”
荀彧想了想,离席而拜。“陛下,新政是臣所主持,所有过错,皆在臣之一身。”
天子盯着荀彧看了半晌,有些不安起来。听荀彧这口气,怎么像是要辞职的意思?他新政是荀彧一手主持的,还指望着荀彧领头与杨修对阵呢,荀彧要是不战而退,谁能顶上去?
“令君,你这是何意?”
“陛下,新政是臣效仿吴侯之政,推行于关中。可是现在看来,臣领悟错了,而且大错特错,根本就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一辈子的心血得到承认,建议又被采纳,蔡邕心情极佳,谈兴更浓。他说起外孙——周瑜的长子周循,赞不绝口,眉飞色舞。说起女儿蔡琰最近研究的西域学问,既感慨又得意。这是一门全新的学问,可惜自己年纪大了,手头事情又多,没时间研究。又说起管宁的争论文章,连连摇头,说管宁偏居辽东,还在用旧式治学方法,无视新出现的证据,实在是未老先衰,让人失望。
孙策对学问的事不太在行,但他很喜欢蔡邕这种与时俱进的心态。他虽然一把年纪了,却不守旧,能够正视新出土的碑志、古物,好学不倦,每天读的书多而且杂,就连杨修整理的豫章逸闻都读得津津有味,还与古史记载相验证,时有新见,让人不得不佩服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学问的通达。
他就像一个行走的图书馆,而且配备了最高效的检索系统,难怪学问做得如鱼得水。
蔡邕说到兴奋处,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最近的舆情。孙策称王,襄阳书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不过襄阳书院的学生大多没做过官,对朝廷的眷念只停在概念中,反倒是深受孙策新政的泽惠,反对的声音也不激烈。这几年新事务也见得多,有些见怪不怪,加上孙策并非自立为王,而是朝廷封赏,绝大部分并不觉得孙策称王就一定是叛逆。朝廷也在变,既然能迁都关中,推行新政,违背的祖制多了去了,为什么不能打破异姓不能封王的规矩。
但他们讨论到了一个问题:孙策会不会再进一步,鼎立新朝?
对这个问题,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大汉是不是气数已尽,还有没有中兴的可能?二是孙策是不是土德,是不是符合五德始终说的要求,是不是天命所归的那个人?前一个问题暂且不说,后一个问题与孙策的标志有关。浴火凤凰有重生之义,究竟是指谁重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孙策以小霸王为号,那就是项羽重生。也有人说,凤凰与朱雀相似,为南方神兽,南方属火,浴火凤凰也有火,这应该是指大汉的火德,换句话说,孙策不仅不是鼎立新朝的人,反而是帮助大汉中兴的人。
孙策听了,有些哭笑不得。襄阳书院的读书人整天就谈这个?简直是浪费我的钱啊。他正准备说话,张纮不动声色地摇了摇头。孙策会意,把涌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蔡公有何高见?”张纮不动声色的问道。
蔡邕抚着花白的胡须,眼神狡黠,露出与他年龄不相衬的灵动。“首相,我一时也无决断,但我却想起一件故事来,依稀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首相能猜到是什么吗?”
张纮摇摇头,笑而不语。
“孝景帝时,齐博士辕固生曾与黄生争汤武革命于御前,引孟子之言,论汤武得民心,当受命。可见儒门‘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一以贯之,如果大汉真的已经失了民心,有新朝鼎而代之,有何不可?”蔡邕放慢了语速,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所以,我觉得真正的问题不是别的,而应该是大汉是不是已经失了民心。”
孙策恍然大悟。蔡邕说了那么多,最后落在这一点上。其实意思很清楚,他们不反对孙策鼎立新朝,他们只在乎他是强取还是顺取。如果大汉失了民心,他顺应天命,天经地义,他们就拥护。如果大汉没有失民心,他以武力夺取,那就是祸乱天下,他们就反对。
固守君臣本份,认为君就是君,臣就是臣,不能变更的观念是迂腐,可以无视。事实证明那样的人也毕竟是少数,掀不起太大的风浪。可是蔡邕这个观点却是逻辑自洽的,即使孙策本人也无法反对,相信也是天下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不能视而不见,否则就算成功也是一时烟云,后患无穷。
曹魏代汉为什么国祚不久,仅仅是因为司马懿父子阴险吗?并非如此,而是曹丕做得急了,让人反感。也许不是所有人都会起来反抗,可是当他们陷入困境的时候,也没几个人同情他们。即使是司马氏建立晋朝,同样没有真正的民心基础,这才会穷凶恶极的迫害士人,生怕有人说话。
他们坏了规矩,必然也会受到规矩的惩罚。
“蔡公所言有理。”张纮淡淡地说道:“民心所向就是天命所归,这一点,我吴国君臣也坚信不疑的。”
蔡邕看向孙策。孙策笑着点点头。“首相之言,便是我之心声。”
蔡邕点点头。“如此,邕此生无悔矣。当拭目以待太平。”
孙策笑道:“还望蔡公努力加餐,像赵公一样长寿,太平可期。到时候,还要请你再写一部史书,见证这五百年之变。”
蔡邕打量着孙策,微微一笑。“承大王吉言,我一定努力多活几年。”
张纮与孙策交换了一个眼神,会心而笑。
——
长安的二月乍暖还寒,天子在温室殿接见了杨修。
杨修穿着整齐的官服,三跪九叩,在天子面前行了大礼。
“大将军长史,臣修,拜见陛下。”
天子快步上前,双手虚扶。“杨卿请起,数年不见,杨卿俨然已是一方牧守,弘农杨家后继有人,可喜可贺。杨公安否?最近在忙些什么?”
杨修躬身再拜。“谢陛下关心,臣父母安好,如今闲居太湖,爬梳典籍,欲厘清官制源流,寻证长治久安之道,为天下苍生尽绵薄之力。”
天子兴趣盎然,命人赐座。有侍者取来坐席,杨修拜谢入座。天子问起杨彪近况,对杨彪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再三表示,如果没有杨彪提供的三亿钱,去年的西征不能成行。他对杨彪整理的官制也非常感兴趣,询问进展。
杨修奉上一部官制的文稿,这是杨彪早就准备好的。孙策决定派杨修入朝之后,杨彪就将写好的文稿抄录一份,让杨修带给天子。他已经将自己卖给了孙策,不能再回朝廷,这算是他献给天子的一份礼物。
天子欢喜不禁,爱不释手。“吴侯可曾读过杨公的大作?”
杨修心知肚明,天子问的不仅是孙策有没有读过这部书稿,更关心孙策是不是知道杨彪将这份书稿带到长安。“吴王对这份书稿的进展非常关心。家父每作一篇,必呈送吴王阅览。细说起来,家父之所以有此宏愿,也是吴侯所托。”
天子会意,连连点头。“容朕仔细拜读,再向杨卿请教。杨卿博学多识,想必已经将这部书稿熟记于心了吧?”
“略知一二。陛下有问,臣必竭诚以对。”杨修拱拱手。“臣奉大将军之命入朝主政,正当为陛下答疑解惑,佐陛下致太平。”
天子眉梢轻挑。“以杨卿之见,如何才能致太平,朝廷之政有哪些待改进之处?”
杨修再次从袖中取出一份奏疏,双手奉上。侍者立刻赶来,取过奏疏,送到天子面前。天子打开看了一眼,眼角不由地抽了抽。
奏疏的标题简洁而直接:议朝政荒悖疏。
天子看看那厚厚的奏疏,压制不住心中的怒气。荒悖?难道朕这几年的辛苦一无是处,只落得荒悖二字?知道你是来找麻烦的,可是你这态度也太嚣张了吧,连一点表面文章都不肯做了。他没敢看正文,生怕自己一时控制不住情绪,与杨修第一次见面就发生争执。杨修不仅是孙策的代言人,还是杨彪的儿子。杨彪对朝廷有功,可以说,朝廷今天能有这样的局面都是托杨彪那三亿钱之恩。不给孙策面子,总要给杨彪留几分面子。要怼杨修也不能由他这个天子亲自出面,要不然就太难看了。
“看来朕的缺失不少啊,当仔细拜读杨卿之奏,再与群臣商议。”天子压制着怒气,不动声色地说道,随即转换了话题,说起弘农杨家的往事,感慨于杨家世代忠贞,不愧朝廷恩宠,又表示对杨修的厚望,希望他能再接再励,实现五世三公的荣耀。
杨修也不争辩,一一叩谢,礼节周全,无一丝可指摘之处。
半个时辰之后,杨修起身告辞,迳去大将军府就职。
天子随即召来荀彧,将杨修的奏疏给他看。新政是荀彧主持的,杨修的奏疏直指新政,自然应该让荀彧先了解情况。在荀彧到之前,他已经将奏疏看了一遍,见这几年的努力被杨修批得一文不值,怒不可遏,眼泪都被气得在眼眶里打转。
荀彧看完,良久无语。
天子不解。“令君,你莫不是觉得他所言有理?”
荀彧想了想,离席而拜。“陛下,新政是臣所主持,所有过错,皆在臣之一身。”
天子盯着荀彧看了半晌,有些不安起来。听荀彧这口气,怎么像是要辞职的意思?他新政是荀彧一手主持的,还指望着荀彧领头与杨修对阵呢,荀彧要是不战而退,谁能顶上去?
“令君,你这是何意?”
“陛下,新政是臣效仿吴侯之政,推行于关中。可是现在看来,臣领悟错了,而且大错特错,根本就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