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9章 传国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宋末之乱臣贼子、超级传奇巨星、逆水行周、超神机械师、懒散初唐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基本方案确定,虞翻随即提交了登基大典的筹备方案。有蔡邕在,礼仪方面不成问题,相关物资准备也不难,如果从现在开始正式筹备,最多三月底就能准备妥当。
可是有一件事,虞翻没办法解决。玉玺,尤其是传国玺。
玉器制作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当,基本上除了宫里,根本不会有玉器工匠的生存空间,尤其是那些技艺高超的匠人。这些年朝局动荡,宫里的匠人流落四方的不少,但仓促之间却很难找到,而且就算找到了,也未必能找到合适的原料来制作玉玺。
至于传国玺,就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找人去长安朝廷索要。可即使长安朝廷愿意交出传国玺,也不会是无偿的,不知道会提出什么样的苛刻条件。
聪明如虞翻,对此也束手无策。
听到传国玺,孙策忽然想起一件事,史书上说,孙坚讨董时,曾在洛阳得到传国玺,后来被袁术得到消息,抓了吴夫人,强行抢走了玉玺。这件事最初的史料源自吴国自撰国史,即韦昭所著的《吴书》,应该是可靠的。但他从来没有听孙坚说过此事。以孙坚临死之前还要以汉臣身份下葬的秉性来说,似乎也不太可能——孙坚没有这么好的演技,明明藏了传国玺,却非要做旧朝的忠臣,这得多虚伪。
那《吴书》的记载又从何而来?
孙策一时出神,很想做一番考证,奈何他对史书的记忆远远达不到过目不忘的程度,十多年没有重读,大部分情节都模糊了,更别提这种角落里的记载,一时竟是摸不到头绪。
虞翻不知道孙策在想什么,又不敢催促,只好强作镇静的等着。张纮等人也不敢多嘴,一个个低着头,沉默不语,气氛有些尴尬,直到孙策反应过来。见众人各自作沉思状,孙策刚准备说话,目光一扫,却觉得荀彧的神情有些与众不同。他虽然也不说话,脸色却很平静。
孙策不禁奇怪。他不觉得荀彧会是觉得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既然能坐在这里参与讨论,他应该有做吴臣的自觉,就算对汉朝有所留恋,也不会表现得这么刺眼,须知他和刘晔的投降对局势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刘协兖州战败。
“蔡公,大夫,有件事,孤一直不解,正好借此机会问问你们。”
蔡邕茫然地看向孙策,荀彧也拱了拱手,转向孙策。孙策打量着他们,越看越觉得不对,蔡邕也就罢了,老头也束手无策,荀彧的反应却有些古怪。
“听人说,董卓乱政的时候,传国玺就遗失了,可有此事?”
蔡邕很惊讶。“有这事?我怎么没听说过?”他又转向荀彧。“文若,这是真的吗?”
荀彧也有些惊讶,抬起眼皮,看了孙策片刻,眼神中有些茫然。“这个……臣也是第一次听说。”
“那你迁都长安之后,见过传国玺吗?”
“传国玺是国之宝,深藏宫中,几乎不会动用。”荀彧摇摇头。“臣在宫中十余年,从来没见过。”他顿了顿,又道:“大王此言,从何而来?”
“孤也是偶尔听人说起,具体是谁,也想不起来了。照这么说,传国玺还在长安宫里?”
荀彧有些迟疑,半晌才道:“臣未曾亲见,不敢妄言。”
孙策越看越觉得荀彧的反应可疑,却不知道究竟哪儿可疑。他也不能当面问荀彧,只好暂时放过,回归正题。“传国玺嘛,孤觉得不必过于重视,有与没有,区别不大……”
“大王,此言差矣。”蔡邕叫了起来,声音有些大,所有人都被他跳了一跳,坐在他身边的蔡琰连忙扯了扯他的袖子,示意他不要太激动。蔡邕有些讪讪,放低了音量,拱手道:“大王,传国玺是国之重宝,象征着天命……”
“孤不信天命,孤更相信民意。”孙策摆摆手,示意蔡邕入座,笑道:“这传国玺真要是能代替天命,秦何以亡,王莽何以兴?秦亡之时,传国玺可没有自己飞到汉高祖手中。王莽兴时,也是从他姑母手中强取而来。恕孤直言,真没看出与天命有什么关系。”
“这个……”蔡邕一时语塞,老脸胀得通红。
“再说了,传国玺乃秦之国宝,李斯所制,秦二世而亡,李斯也不是什么社稷之臣,这传国玺可不是什么吉祥之物。”说到这里,孙策忍不住笑了起来,转身取出盛宪、贺辅所献玉凤,摆在案上。“蔡公,你是研究古物的大家,你看看这件玉器。”
一旁的步练师上前,取过玉凤,送到蔡邕面前。蔡邕接过,仔细端详了片刻。“大王,这玉凤从何而来?依样式看,是件古物无疑,和余杭、钱唐一带收集到的玉器有相似之处,当是同源。”
孙策将盛宪、贺辅献祥瑞的事说了一遍,他觉得有趣,当个笑话说,蔡邕等人却面面相觑,一点开玩笑的心情也没有。见孙策自得其乐,张纮忍不住出席施礼。“大王,麒麟、凤凰都是关乎国运的神兽,若真有凤凰出现,可是大吴立当的吉兆。是真是假,应该尽早确认。”
孙策笑了一声:“怎么确认?”
张纮咳嗽一声,转头看了一眼虞翻。虞翻脸色不太好,见孙策看他,挨不过去,只好说道:“大王,首相言之有理,麒麟、凤凰皆是神兽,关乎国运。若盛宪、贺辅所言属实,当载入国史。若他们看错了,也要提醒他们不要轻传。这献祥瑞的风气一开始,以后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借此由头邀赏呢。新莽劣迹殷鉴在前,不可不妨。”
孙策明白了。他想冷处理,实际上并不合适,因为别人不知道盛宪进翰林院、贺辅转太守是早就计划好的事,会以为这是献祥瑞带来的赏赐,跟风的人会一拨接一拨,到时候是赏还是不赏?赏,等于间接承认了他相信天命,又要回到老路上去,如此一来,传国玺就不再是可有可无。如果不信,那盛宪、贺辅受赏就有因人而异之嫌,吴郡、会稽之间又会节外生枝,惹出是非。
“那你安排人查查吧。”孙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虞翻。虞翻其实是不信天命的,但他是会稽人,让他去查,盛宪、贺辅容易接受。“至于传国玺的事,以后就不要再提了。孤细细想来,无论是楚赵,还是秦汉,都没落着什么好。哦,对了,蔡公,要不你写篇文章,说说这事,以正视听?”
“喏。”蔡邕有点勉强地应了。
孙策随即又与众人商议,新年将至,吴国的开国大典却还需要几个月的准备时间,年号问题需要先解决,要不然这几个月就没年号了,对公文极不方便。即使是奉长安正朔也不行,先帝已终,新帝未立,长安也没有年号。既然如此,不如恢复古制,取消年号,就用吴国纪年,以后登基称帝也不用改。
这么做也是有先例可循的,当年汉高祖就是这么做的。年号本非古制,是汉武帝搞出来的新花样,现在看来,除了听点吉祥话之外,也没什么用。
张纮、虞翻等吴臣虽然觉得孙策这么做有些随意,不过他们跟着孙策久了,习惯了这种风格,也觉得年号既非古制,也没什么意义,徒增一堆麻烦,借此机会取消也没什么坏事,至少以后公文会方便很多。荀彧、沮授却看得目瞪口呆,很不适应这吴国君臣的行事风格,尤其是荀彧,忍不住摇了摇头。
郭嘉看在眼里,嘴角轻轻一挑。
议事完毕,众人分头散去。荀彧官职最低,靠舱门最近,率先出舱,他下了飞庐,正打算离开,郭嘉从后面赶了上来。
“文若,到我舱里坐坐。”
荀彧也没推辞,跟着郭嘉来到舱中。郭嘉身为军师祭酒,在孙策的座舰上有一间独立的舱室,虽然这么多天没住,却还是收拾得干干净净。两人入座,郭嘉命人准备茶水,热情地招呼荀彧喝茶。两人闲扯了几句,郭嘉突然说道:“文若,传国玺在哪儿?”
“传……国玺?”荀彧一愣,抬起头,打量着郭嘉,眼神闪了闪,笑了。“奉孝,我刚才就对大王说了,我不知道传国玺在哪儿。”
郭嘉笑笑。“我听得很清楚。我相信你也听得很清楚,大王对传国玺其实并不在意。”
“是啊,大王气度,真是令人高山仰止。”荀彧垂下眼皮,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
“话虽如此,这传国玺却也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就像盛宪、贺辅献的那个祥瑞一样,大王虽然不信,对那只玉凤还是很喜欢的,要不然也不会留在手中时时把玩。退一步说,大王不信,不代表别人不信,万一谁得了传国玺,以为天命在己,又不自量力的跳出来生事,总是麻烦。”
荀彧眉梢一颤,过了半晌,抬起眼皮,打量着郭嘉。“奉觉得传国玺在我手中?”
“未必在你手中,但你应该知道在哪儿。”郭嘉笑得更加神秘。“就算你不知道,也应该猜得到。文若,先帝苦心布局,如今出了意外,你总不能这么看着不管吧?”
荀彧盯着郭嘉看了半晌,哑然失笑。
基本方案确定,虞翻随即提交了登基大典的筹备方案。有蔡邕在,礼仪方面不成问题,相关物资准备也不难,如果从现在开始正式筹备,最多三月底就能准备妥当。
可是有一件事,虞翻没办法解决。玉玺,尤其是传国玺。
玉器制作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当,基本上除了宫里,根本不会有玉器工匠的生存空间,尤其是那些技艺高超的匠人。这些年朝局动荡,宫里的匠人流落四方的不少,但仓促之间却很难找到,而且就算找到了,也未必能找到合适的原料来制作玉玺。
至于传国玺,就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找人去长安朝廷索要。可即使长安朝廷愿意交出传国玺,也不会是无偿的,不知道会提出什么样的苛刻条件。
聪明如虞翻,对此也束手无策。
听到传国玺,孙策忽然想起一件事,史书上说,孙坚讨董时,曾在洛阳得到传国玺,后来被袁术得到消息,抓了吴夫人,强行抢走了玉玺。这件事最初的史料源自吴国自撰国史,即韦昭所著的《吴书》,应该是可靠的。但他从来没有听孙坚说过此事。以孙坚临死之前还要以汉臣身份下葬的秉性来说,似乎也不太可能——孙坚没有这么好的演技,明明藏了传国玺,却非要做旧朝的忠臣,这得多虚伪。
那《吴书》的记载又从何而来?
孙策一时出神,很想做一番考证,奈何他对史书的记忆远远达不到过目不忘的程度,十多年没有重读,大部分情节都模糊了,更别提这种角落里的记载,一时竟是摸不到头绪。
虞翻不知道孙策在想什么,又不敢催促,只好强作镇静的等着。张纮等人也不敢多嘴,一个个低着头,沉默不语,气氛有些尴尬,直到孙策反应过来。见众人各自作沉思状,孙策刚准备说话,目光一扫,却觉得荀彧的神情有些与众不同。他虽然也不说话,脸色却很平静。
孙策不禁奇怪。他不觉得荀彧会是觉得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既然能坐在这里参与讨论,他应该有做吴臣的自觉,就算对汉朝有所留恋,也不会表现得这么刺眼,须知他和刘晔的投降对局势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刘协兖州战败。
“蔡公,大夫,有件事,孤一直不解,正好借此机会问问你们。”
蔡邕茫然地看向孙策,荀彧也拱了拱手,转向孙策。孙策打量着他们,越看越觉得不对,蔡邕也就罢了,老头也束手无策,荀彧的反应却有些古怪。
“听人说,董卓乱政的时候,传国玺就遗失了,可有此事?”
蔡邕很惊讶。“有这事?我怎么没听说过?”他又转向荀彧。“文若,这是真的吗?”
荀彧也有些惊讶,抬起眼皮,看了孙策片刻,眼神中有些茫然。“这个……臣也是第一次听说。”
“那你迁都长安之后,见过传国玺吗?”
“传国玺是国之宝,深藏宫中,几乎不会动用。”荀彧摇摇头。“臣在宫中十余年,从来没见过。”他顿了顿,又道:“大王此言,从何而来?”
“孤也是偶尔听人说起,具体是谁,也想不起来了。照这么说,传国玺还在长安宫里?”
荀彧有些迟疑,半晌才道:“臣未曾亲见,不敢妄言。”
孙策越看越觉得荀彧的反应可疑,却不知道究竟哪儿可疑。他也不能当面问荀彧,只好暂时放过,回归正题。“传国玺嘛,孤觉得不必过于重视,有与没有,区别不大……”
“大王,此言差矣。”蔡邕叫了起来,声音有些大,所有人都被他跳了一跳,坐在他身边的蔡琰连忙扯了扯他的袖子,示意他不要太激动。蔡邕有些讪讪,放低了音量,拱手道:“大王,传国玺是国之重宝,象征着天命……”
“孤不信天命,孤更相信民意。”孙策摆摆手,示意蔡邕入座,笑道:“这传国玺真要是能代替天命,秦何以亡,王莽何以兴?秦亡之时,传国玺可没有自己飞到汉高祖手中。王莽兴时,也是从他姑母手中强取而来。恕孤直言,真没看出与天命有什么关系。”
“这个……”蔡邕一时语塞,老脸胀得通红。
“再说了,传国玺乃秦之国宝,李斯所制,秦二世而亡,李斯也不是什么社稷之臣,这传国玺可不是什么吉祥之物。”说到这里,孙策忍不住笑了起来,转身取出盛宪、贺辅所献玉凤,摆在案上。“蔡公,你是研究古物的大家,你看看这件玉器。”
一旁的步练师上前,取过玉凤,送到蔡邕面前。蔡邕接过,仔细端详了片刻。“大王,这玉凤从何而来?依样式看,是件古物无疑,和余杭、钱唐一带收集到的玉器有相似之处,当是同源。”
孙策将盛宪、贺辅献祥瑞的事说了一遍,他觉得有趣,当个笑话说,蔡邕等人却面面相觑,一点开玩笑的心情也没有。见孙策自得其乐,张纮忍不住出席施礼。“大王,麒麟、凤凰都是关乎国运的神兽,若真有凤凰出现,可是大吴立当的吉兆。是真是假,应该尽早确认。”
孙策笑了一声:“怎么确认?”
张纮咳嗽一声,转头看了一眼虞翻。虞翻脸色不太好,见孙策看他,挨不过去,只好说道:“大王,首相言之有理,麒麟、凤凰皆是神兽,关乎国运。若盛宪、贺辅所言属实,当载入国史。若他们看错了,也要提醒他们不要轻传。这献祥瑞的风气一开始,以后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借此由头邀赏呢。新莽劣迹殷鉴在前,不可不妨。”
孙策明白了。他想冷处理,实际上并不合适,因为别人不知道盛宪进翰林院、贺辅转太守是早就计划好的事,会以为这是献祥瑞带来的赏赐,跟风的人会一拨接一拨,到时候是赏还是不赏?赏,等于间接承认了他相信天命,又要回到老路上去,如此一来,传国玺就不再是可有可无。如果不信,那盛宪、贺辅受赏就有因人而异之嫌,吴郡、会稽之间又会节外生枝,惹出是非。
“那你安排人查查吧。”孙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虞翻。虞翻其实是不信天命的,但他是会稽人,让他去查,盛宪、贺辅容易接受。“至于传国玺的事,以后就不要再提了。孤细细想来,无论是楚赵,还是秦汉,都没落着什么好。哦,对了,蔡公,要不你写篇文章,说说这事,以正视听?”
“喏。”蔡邕有点勉强地应了。
孙策随即又与众人商议,新年将至,吴国的开国大典却还需要几个月的准备时间,年号问题需要先解决,要不然这几个月就没年号了,对公文极不方便。即使是奉长安正朔也不行,先帝已终,新帝未立,长安也没有年号。既然如此,不如恢复古制,取消年号,就用吴国纪年,以后登基称帝也不用改。
这么做也是有先例可循的,当年汉高祖就是这么做的。年号本非古制,是汉武帝搞出来的新花样,现在看来,除了听点吉祥话之外,也没什么用。
张纮、虞翻等吴臣虽然觉得孙策这么做有些随意,不过他们跟着孙策久了,习惯了这种风格,也觉得年号既非古制,也没什么意义,徒增一堆麻烦,借此机会取消也没什么坏事,至少以后公文会方便很多。荀彧、沮授却看得目瞪口呆,很不适应这吴国君臣的行事风格,尤其是荀彧,忍不住摇了摇头。
郭嘉看在眼里,嘴角轻轻一挑。
议事完毕,众人分头散去。荀彧官职最低,靠舱门最近,率先出舱,他下了飞庐,正打算离开,郭嘉从后面赶了上来。
“文若,到我舱里坐坐。”
荀彧也没推辞,跟着郭嘉来到舱中。郭嘉身为军师祭酒,在孙策的座舰上有一间独立的舱室,虽然这么多天没住,却还是收拾得干干净净。两人入座,郭嘉命人准备茶水,热情地招呼荀彧喝茶。两人闲扯了几句,郭嘉突然说道:“文若,传国玺在哪儿?”
“传……国玺?”荀彧一愣,抬起头,打量着郭嘉,眼神闪了闪,笑了。“奉孝,我刚才就对大王说了,我不知道传国玺在哪儿。”
郭嘉笑笑。“我听得很清楚。我相信你也听得很清楚,大王对传国玺其实并不在意。”
“是啊,大王气度,真是令人高山仰止。”荀彧垂下眼皮,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
“话虽如此,这传国玺却也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就像盛宪、贺辅献的那个祥瑞一样,大王虽然不信,对那只玉凤还是很喜欢的,要不然也不会留在手中时时把玩。退一步说,大王不信,不代表别人不信,万一谁得了传国玺,以为天命在己,又不自量力的跳出来生事,总是麻烦。”
荀彧眉梢一颤,过了半晌,抬起眼皮,打量着郭嘉。“奉觉得传国玺在我手中?”
“未必在你手中,但你应该知道在哪儿。”郭嘉笑得更加神秘。“就算你不知道,也应该猜得到。文若,先帝苦心布局,如今出了意外,你总不能这么看着不管吧?”
荀彧盯着郭嘉看了半晌,哑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