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画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飞剑问道、好想住你隔壁、妖夏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天安门
我重访马桥之前,很多人告诉我,马桥有个天安门,差不多成了个著名景点,连上面一些来出公差的官员,看了屈子祠和县革命纪念馆以后,也总要驱车去那里看一看。
严格地说,天安门其实不在马桥,在张家坊地界,靠近后来的一○七国道,但它是马桥人盐午的产业,就与马桥有了关联。这实际上是一个大宅院,占地几十亩,里面有亭台楼阁,有荷塘、花园以及竹林,还有水上回廊和假山假石。园内分园,并且各有命名,有的叫“伊甸园”,有的叫“潇湘馆”,中西合璧,不伦不类。建得有些粗糙,没有几块瓷砖是铺得匀整的,总是歪歪斜斜,一些枯结的水泥浆还未刮净。也没有几个铝合金窗子能够顺利推开,总是发出尖厉声音,或被什么东西卡住。就这装修水准不得不让人忧虑,园子里的林黛玉光是推窗子关窗子就会成天忙不过来吧?还哪有工夫愁肠百结地葬花焚稿?日子长了,她顶多也只能喊两声卡拉OK吧?
一幢两层楼的西式小宾馆正搭架子施工,据说建好以后要从江浙一带招十个女子来当服务员,专门接待记者和作家,接待来访的游客。
我没有见到主人,据说盐午住在县城,偶尔才回来转一转,关照一下他办在这里的两个工厂。我远远看见了他的住房,在荷塘的中央,是两层楼的水中仙居。环看一周,可发现仙居的每一面墙上都挂着三四个空调机,多得有点毫无道理——主人是不是空调机太多,在厕所里也挂上了两三个?
早些年,我只听说这里有些农民发了财,一买电扇就是七八个,没地方装了就往猪栏里装,想不到一眨眼又是空调机时兴了。导游者对此有些自豪,一个劲地要我数一数空调机数目,见我没在意,就代我一五一十数起来。每一个数字狠狠地咬出口,响亮灌入我的双耳,好像这些铁盒子同马桥人都有什么关系,好像导游要用富民政策的辉煌成果,非得让我佩服起来不可。
导游者觉得还不够,不知何时又找来了一个管家,一个后生,据说是认识我的。当年我到学校代过几天课,他就是我的学生。他拿来了钥匙领我去室内参观。我却不过盛情,只好客随主便,跟了上去,穿过曲折回廊,穿过两三个钢闸门,走入了马大董事长的行宫别院。应该说,室内装修还不算差,一些金碧辉煌的吊灯,看来是日本或香港的产品。可惜电压不够,吊灯亮得像鬼火,空调机更打不起来,管家只好给每人发一把蒲扇息汗。电视机也收不到节目。电话有两台,一台黑的,一台红的,从摇把话机的模样来看,这里也还没有程控化线路,再多几台电话恐怕也听不到多少声音——人们说乡政府那个接线员总是不守店,大部分时间用来带自己的娃崽。
“你吃茶,吃茶。”有人对我客气了一番。
“好的。”其实我更想找水洗一把汗。
“你看电视,你看。”
“好的,我看。”
管家撅着屁股调试录像机好半天,电视荧屏里的斜纹布总算少了,浮出花花的图像,是一个外国歌舞。放着放着又出了斜纹布。我说可能是录像带坏了,想给大家换一盘好的。找了半天,我没发现其他可看的带子,另一盘香港武打片,霉得更加厉害。
我已经满头大汗。四周荷塘里蒸腾着热气,脚下热烘烘的猩红色地毯,简直让每个人的身上都冒出熟肉的气味。我只好躲到门外大口喘气,等其他人把七零八落的歌舞看完。
我后来才知道,这里之所以叫做“天安门”,是指院子的门楼,确实是仿天安门建筑,只是微缩了一点而已。一只被追急了的鸡,大概可以扑扑飞上城楼,可见其高度确实有限。门楼左右有拱形门洞,有护城河及其跨桥,仿宫墙也一律刷成深红色。大门前还有两头龇牙咧嘴的石头狮子。遗憾的是,护城河里没有水,只有杂草和偶尔跳出草丛的一两只癞蛤蟆。要是你走上城楼,你看不到广场和纪念碑,只能看到一个冷清的戏台,一排商业小街,排列着生意冷落的粉铺和杂货店,还有一个蒙着黄尘的空台球桌。有一伙蹲在屋檐下的后生,像一些栖息的鸡,无所事事。
我惊讶盐午盖起了这么大的宅院,也惊讶他盖出这么张扬和狂妄的式样——要是早上十多年,岂不犯下了抗君谋逆的杀头之罪?他是不是活出了什么毛病?我后来碰到老熟人志煌,才得知其中的原委。志煌说,盐午读中学的时候,家庭成分大,做不起人,有一次在床头贴了张天安门的画片,也被班干部没收了。班干部说,贫下中农子弟都没有这样的照片,他这样的地主崽子还有什么资格想念毛主席?你天天看着天安门,是不是想拿炸药包去谋害伟大领袖?……
想必是这件事太伤他了,太让他刻骨铭心了。他现在有了钱,什么事也不做,先造一个天安门再说。
他以前没有权利看天安门,好吧,他眼下要让人们知道,他不但可以看,甚至可以造出一个来,就造在你们大家的鼻子前。他可以让他的婆娘和两个娃崽在天安门上耍蛐蛐,耍狗,吃香油饼,打喷嚏,然后听他喊一声“人民万岁”。
他为了这个工程欠了不少债,好几次被追债人抓住,差一点被捉住割了脚筋。据说他还被检察院的警车带走过一回。
不和气
我最初听到这个词是在罗江过渡的时候,碰上发大水,江面比平时宽了几倍。同船有两个面生的女子,大约是远道而来的,一上船就用斗笠遮住了自己的脸,只露出两只眼睛。船家对她们打量了一下,扬扬手要她们下去。两个女子没办法,下船各自用河泥在脸上抹了两下,抹出一个花脸,相互对视笑得直不起腰,才捂住肚子咯咯咯地上了船。
我对这件事十分惊异:为什么要画出一张鬼脸?
船家说:“十个毛主席也管不了龙六爹发大水。一船人的命,出了事我担待不起呵。”
船上立即有人附和,是的是的,水火无情,还是小心点好。他们说起以前的某月某日,某位女子也是好不和气,害得船翻了,人落到水里,怎么游也到不了岸,硬是碰了鬼。
我后来才知道,“不和气”就是漂亮。这个渡有个特别的规矩,碰到风大水急的时候,不丑的婆娘不可过渡,漂亮的姑娘甚至不可靠近河岸。这种规定的理由是:很久以前这里有个丑女,怎么也嫁不出去,最后就在这个渡口投江而亡。自那以后,丑**魂不散,只要见到船上有标致女人,就要妒忌得兴风作浪,屡屡造成船毁人亡的事故。故过渡女人稍有姿色的,只有污了面,才可保自己的平安,也使一船人免遭灾祸。
我不大在意和相信这一类传说,也没有去具体研究美色与灾祸之间的关系,比方美色是否确实较为容易引起人们走神、乱意、发痴发狂?是否较为容易成为放弃职责、大意操作之类的诱因?使我感兴趣的是“不和气”这个词。它隐含着一种让人有点不寒而栗的结论:美是一种邪恶,好是一种危险,美好之物总是会带来不团结、不安定、不圆满,也就是一定会带来纷争和仇恨,带来不和气。一块美玉和氏璧曾引起赵国与秦国大动干戈,一个美女海伦曾引发了希腊远征特洛伊长达十年的战争,大概都可以作为这个词的注解。依此逻辑,世人只有随波逐流,和光同尘,不当出头的椽子,往自己的脸上抹泥水,才有天下的太平。
马桥语言中的“不和气”也泛指好,杰出,优秀,卓尔不群,出类拔萃,超凡出众等等。以这个词来描述本义的年轻婆娘铁香,外人没有理由不为她的前景捏一把汗。
不和气(续)
铁香不大乐意同女人打交道,出工也要往男人堆里挤,在男人堆里疯疯癫癫。本义对此没有什么好脸色,但也无可奈何。上山倒木本来是男人的事,她也要去赶热闹。到了岭上,两手捉斧子像捉鸡一样。咬着牙砍了好一阵,连个牙齿印也没有砍出来,最后斧子不知弹到什么地方去了,自己却笑得一屁股坐在地上,笑出一身肉浪。
她一摔倒,男人们的事就多起来了。她支使这个给她拍灰,要求那个给她挑指头上的刺,命令这个去给她寻找遗落的斧子,指示那个帮她提着刚刚不小心踩湿了的鞋子。她目光顾盼之下,男人们都乐呵呵地围着她转。她哎哎哟哟地尖叫着,身体扭出一些动人的线条,不经意之际,亮出领口里或袖口里更多白花花暧昧不清的各种可能,搅得有些人的眼光游移不定。男人们也就干得更加卖力。
她摔得并不太重,但脚步踮了两下,硬说痛得不行,要本义背她回家去,完全不管本义正在岭上同林业站来的两个干部打交道。
“神呵?搞个人扶你一下不就行了?”本义有点不耐烦。
“不,就要你背!”她小脚一跺。
“你走,走得的。”
“走得也要你背!”
“背你娘的尸呵,你一没出血,二没脱骨头。”
“我腰痛。”
本义只好再次屈从这位少妻,甩下林业站官员,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她背下岭去。他知道,再不把她背走,她就可能要宣布自己来月经,可能还要控诉本义晚上在床上的罪恶,让他根本没脸面做人。她皮厚,口无遮拦,动不动就会公开女人的秘密,使自己的身体被所有的男人了解和关心,成为所有男人们共有的话题,共有的精神财产。她的例假简直是马桥集体性的隆重节日和伟大事业。她当然不会说得很直露,但她一会儿说自己腰痛,一会儿强调自己近日下不得冷水,一会儿拜托哪个男人去为她买当归,甚至在田间吆吆喝喝地喊本义回家去给她煮当归加鸡蛋。这一切当然足够强调她的性别,让人们重视她身体正在出现的事态,也足够引导男人们的想象和对她笑嘻嘻的讨好。
她乍惊乍喜的叹词特别多。明明是对一条毛虫的惊恐,她一声哎哟却可以无限柔媚,迫使男人们感受到这种声音另外的出处和背景,遐想她在那个出处和背景中的姿态,还有种种其他。她当然不会对这些胡思乱想负责,只对毛虫负责。但她一条毛虫,可以打败其他女人的姜盐豆子茶以及其他款待,把男人们从那些款待之下夺过来,乖乖地跟着她去卖力,去做她要求男人们做的任何体力活。每当这个时候,她在其他女人们的目光里挺胸昂首地走过,有一种掩饰不住的胜利快感。
我后来听马桥人窃窃私语,说这个狐眉花眼的婆娘的哎哟真是不和气,至少哎哟出了三个男人的故事。
首先是县上一位文化馆长,有一次来检查农村文化工作,就住在她家里,带来的另一个干事,则交给了复查。从那以后,馆长对马桥特别有兴趣,一脸肥肉笑眯眯地经常出现在这里,出现在她家灶房里,就像在那里生了根,长在那里了。据说他带来免费支农的图书,还有免费的化肥指标和救灾款,都是铁香开口要的,一张嘴就灵。喊馆长做事比支使崽女还便当,包括差使馆长帮她挑尿桶,别别扭扭到菜园子里上粪。
后来的男人则是一张小白脸,一个小后生,据说是铁香的侄儿,在平江县城里的照相馆做事,下乡来为贫下中农上门服务。铁香带着他走遍附近的村寨,向人们介绍他的相照得如何好,说得人们心痒痒的,都来争着看小后生手里已有的照片,当然有铁香千姿百态的十几张。这是马桥人第一次看到照相机,当然好奇。同时感到好奇的还有小后生的一块旧手表,在铁香的腕子上戴了个把月。有人说,岭上砍柴的人看见了,他们两人同去街上的时候,在岭上居然手拉着手。这是姑妈与侄儿做的勾当么?算什么事?
最后,人们还谈到铁香勾引过煌宝,说煌宝一肩把她家定做的岩头食槽扛上门,一口气喝了五端子凉水,浑身的肉疙瘩起伏滚动,铁香羡慕得不得了,硬要煌宝帮她剪指甲——她的右手实在剪不好。事后,她还偷偷地做过一双鞋,送到煌宝那里去。无奈煌宝太宝气,不懂得女人的心,拿着鞋还给了本义,说这双鞋小了一点,夹脚,看来还是本义穿合适。本义当下就黑了脸,硬着脖子朝侧边一扭,半天没有扭出一句话。
以后的几天,没看见铁香的人影。她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颈上有一道血口子。人家问起来,她说是猫爪子抓出来的。
她没有实说,那是老倌打出来的。
颈根上有血口子的铁香,不再在男人堆里笑闹了,平静了一段。她倒是突然对三耳朵亲热起来。
三耳朵很难说是一个男人,在任何女人眼里都不具有男人的意义,当然不会使铁香的这种亲热具有什么危险性。三耳朵是兆青的二崽,从小吃里扒外,忤逆不孝,被兆青一杆锄头赶出了家门,一度同神仙府里的马鸣、尹道师、胡二结了伴,也成了烂杆子,马桥的四大金刚之一。“三耳朵”的外号,来自他左腋下多出的一个耳朵,一块形似耳朵的赘肉。有人说他前世太顽劣,阎王老子这次多给他一个耳朵,让他多听听老人言,多听听政府的话。他奇货可居,宝贵的第三只耳不轻易示人。哪个想看一看,得交一支纸烟。如果想摸一摸,价钱就得再翻一倍。他还能够把左手从下面反过去,越过背脊抓住自己的右耳,人们要想看到这种奇迹,至少也得给他到供销社买碗酒。
他免费让铁香看他的三耳朵,见铁香高兴,自己也特别高兴。他对自己多余的耳朵很自豪,对自己的鼻子、眼睛、嘴巴也很有信心。早在几年之前,多次照过镜子之后,他认定自己不是兆青的亲生儿子,坚决要求母亲说出他的亲爹现在何处。为这事,他闹得母亲哭哭泣泣,也同父亲大打出手,两人都见了血。这当然更加证实了他的结论:哪有这样毒的父亲呢?居然扛着耙头挖出门来?他三耳朵再醒,会相信这个狗杂种的话么?
他去找了本义,敬上了纸烟,清了清嗓子,沉着一张脸,让人觉得他将要同书记讨论国计民生一类的大事。“本义叔,你是晓得的,现在全国革命的形势都一派大好,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一切牛鬼蛇神都现了原形,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革命的真理越辩越明,革命群众的眼睛越擦越亮。上个月,我们公社也召开了党代会,下一步就如何落实水利的问题……”
本义有点不耐烦:“话莫讲散了,有什么屁赶快放。”
三耳朵结结巴巴,绕到了他亲生父亲的事。
“你也不屙泡尿自己照一照,你这个莴笋样范,还想配么样的爹?有一个兆矮子把你做爹,已经是抬举你了。照我说,你就不该有个爹。”本义咬牙切齿。
“本义叔你不要这样说。我今天不想麻烦你,我只要你说一句话。”
“说什么?”
“我到底是如何生出来的?”
“去问你娘!如何问我?”
“你作为一个党的干部,肯定了解真实的情况。”
“你这是什么话?你娘生出来你这个烂货,我如何会了解?你娘的眉毛是横的是直的我都没看清过。”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
“老子还有公事。”
“你定局是不肯说了?”
“说什么呵?你要我说什么?呵,癞蛤蟆也想坐龙床,这个事情也好办,你是要个当团长的爹呢,还是要个当局长的爹?你说,我就带你去找来。如何?”
三耳朵咬了咬嘴唇,不再说话了。不管本义如何指着鼻子骂他,他坚挺着脸上的平静和某种高傲,胸有成竹地看书记如何表演。他彬彬有礼地等待着,等书记骂完了,闷闷地扭头就走。
他走到村口,镇定地看两个娃崽玩蚂蚁,看了一阵,才回到自己的住处。他的一切工作还是要按部就班,不会因为一个本义就心慌意乱。
他还找过罗伯,找过复查和煌宝,甚至找过公社领导。最后,他还跑到县里去打听希大杆子劳改的地方,因为他很怀疑自己是希大杆子(参见词条“乡气”)的种,他要亲眼看一看希大杆子的模样,拉着希大杆子去验血。如果希大杆子是他的生父而又不认他的话,他就要一头撞死在希大杆子的面前。他一生没有什么所求,只有一条,就是要揭开自己的出生之谜,要孝敬他真正的父亲,哪怕只孝敬一天,孝敬一刻,他也心满意足。
他到县里去过两次,没有找到希大杆子。他不灰心。他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是他毕其一生的使命,他对此有充分的准备。他不像神仙府其他金刚,成天躺着睡觉,或者游山玩水。他一天到晚忙得很,忙着寻找和调查,也顺便忙一忙世界上的很多忙不完的事。他内懒外不懒,供销社、卫生院、粮库、林业站、学校一类,都是他常去的地方,好像天天去那里上班。他帮郎中碾药,帮屠夫吹猪尿泡,帮老师挑水,帮粮库里的伙房打豆腐。只要是朋友的急难之事,他都愿意两肋插刀。村里的盐午因家里成分太大,从长乐街的学校里开除回来了,想进公社的中学也被拒之门外。三耳朵对此十分打抱不平,气呼呼地拉着他跑中学,把自己积攒下来的纸烟,统统献给校长,请校长给他一个面子,收下盐午。
校长说,不是他不肯收,问题是县属中学开除的学生,又有点政治上的那个那个,他不大好说话。
三耳朵不吭气,把一只袖子挽起来,另一只手抽出一把镰刀,在赤裸的皮肉上一划,一道血线立刻滚滚壮大。
校长大惊。
“你收不收?”
“你你你这不是威胁么?”
三耳朵横刀一勒,又一道血口子裂开。
盐午和校长都吓白了脸,扑上来夺他的刀。三人扭打成一团,每个人的衣上都沾了血,校长的蚊帐也染红了一块。三耳朵高举镰刀,嘶哑着嗓门说:“唐校长,你说,要不要我死在这里?”
“有话好说,有话好说。”校长以哭腔相求,跑出去找来了另外两位老师,商量了一下,让盐午马上去办入学手续。
三耳朵两只手臂上已经有了密密刀痕,也有了很多朋友。只是有一条,就是不回马桥出工。他情愿在外面流血,也不愿意回到马桥流一滴汗。他穿上一套不知从哪里搞来的旧军衣,更多了面色的严峻。他说他正在卖血,等卖血卖够了钱,他就要到县城里买一些零件来,还要买来皮带和电线,买来螺丝刀和扳手,造一台挖山器,在天子岭上开铜矿。他的铜矿是要让马桥人享福,以后都不做田了,不种包谷棉花红薯了,天天吃了就是耍。
人们没有料到,三耳朵尖嘴猴腮的模样,居然还敢骑在本义头上屙屎,闹出后来的那件大事。那一天,本义从八晶洞水库工地回到马桥,操着一支日本造的三八大盖步枪,把五花大绑的三耳朵押到晒谷坪里,闹得村里鸡飞狗跳。本义红着眼,说三耳朵好大的狗胆,竟然想强X干部家属,恐怕是活腻了呵?他要不是考虑到党的俘虏政策,早就一刀割了他的龙根。他在朝鲜战场上连美帝国主义都不怕,还怕他一个烂杆子?
他这样说的时候,人们注意到三耳朵鼻子在流血,衣服扯破了,下身只剩一条短裤,腿上青一块紫一块。他脑袋已经无力支起来,软软地耷向一边,也无力说话,眼睛眯缝里露一线灰白。
“他落气了吧?”有人看着看着害怕。
“死了就好,社会主义少一个孽种。”本义没好气地说。
“他如何敢起这样的歹心?”
“对他亲爹老子都敢操耙头挖,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本义喊仲琪帮忙,把他吊在树上。又舀来一瓢大粪,举在他头上。“认不认罪?你说,认不认?”
三耳朵横了本义一眼,鼻孔吹出一个血泡,不吭声。
一瓢大粪淋了下去。
人们没有看见铁香的影子。有人说她早就吓晕了,又有人说她正躲在屋里哭嚎,口口声声饶不了强X犯,口口声声她的大腿和腰都被抓破了,非得把那小流氓剐皮抽筋不可——一个个身体部位都说得很具体。男人们在地坪里交头接耳,再一次投入了对她身体的关心。如果说她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引导过这种关心了,那么三耳朵是不是荣任了她又一次引导的工具?她是不是担心人们已经淡忘了她的大腿和腰身?
男女老少围观三耳朵,把他笑骂了好一阵。直到深夜,才有人把三耳朵从树下放下来。他扶着墙或者树,一跛一跛,短短一截路竟走了足足两个钟头,一路上气喘吁吁,歇了好几次,浑身上下都痛。他吃力地叉开大腿,最重的伤在胯下,龙袋子被抠破了,一颗**都差点掉了出来,痛得他天旋地转。但他不敢到卫生院去,怕被那里的熟人看见,怕人家大惊小怪添油加醋说三道四。他也不愿意回家,母亲虽然会收留他,但一到了这时候,兆青那个货的脸上肯定更不好看,他何必去讨没趣?他只好还是回神仙府,请同屋的马鸣找来针线,凑着油灯,自己给龙袋子缝了几针。缝到最后,胯下血糊糊的一片,自己手抖得稳不住针,浑身汗得水洗一般,还没收线就晕了过去。
村里的狗叫了整整一夜。
马鸣醒来时,三耳朵的草窝里已经没有了人影。
一连几个月没有看见他。
入秋后的一天,妇女在红薯地里翻藤。不知是谁惊叫了一声,大家感觉到什么,回头一看,发现路上立着一个人,马鬃般的长发下两只大眼睛朝这边盯着。有人总算看出来了,是满脸怒气的三耳朵。不知他是从哪里拱出来的,也不知他已经这样一声不吭地盯了多久。
马鬃走了过来,一直走到铁香的面前。
铁香连连后退:“你要干什么?你要干什么?……”
扑通——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看清,一把柴刀对铁香脚下一甩,马鬃已经跪在铁香面前,颈根尽力伸长:“姐姐,你杀了我!”
铁香朝其他女人大叫:“来人呵,来人呵……”
“你杀不杀?”三耳朵跳起来追赶铁香,拦在对方面前,再次下跪。
“你这个疯子……”铁香脸色惨白,慌慌地想夺路而逃。
“臭biao子你敢跑——”三耳朵大喝一声,喊得铁香身子晃了晃,不敢再动。他横戳戳的脸上露出一丝冷笑,“姐姐,你今天不杀我,你如何有安生的日子?你往我脑壳上扣了个屎盆子,你以为我忍得下这一口气?”还没等铁香明白是怎么回事,他突然从腰间解下一条粗粗的藤鞭,一声脆响,把铁香抽得一个趔趄。又一声脆响,铁香已经栽倒在地。她尖叫着举臂招架,但身旁女人看见三耳朵那横样子,谁也不敢上前拦阻,只是哇哇乱叫,或者赶快回村去报信喊人。
“你这个烂货,你这条草狗,你这个臭biao子,你不杀了我,这个事情如何有个了结?……”三耳朵骂一句就抽一鞭,抽得女人满地乱滚,远远看去,没看见人,只见尘沙飞扬,一堆绿色的薯叶翻来滚去,沙沙沙地响,间或有几片碎叶溅出。最后,叫声微弱了,叶子不再摇动了,三耳朵才住了手,丢了藤鞭。
他打开随身带来的布袋,拿出新的皮鞋,新的塑料凉鞋,新的头巾和袜子,丢到不再动弹的薯叶堆里。“你看好了,姐姐,我还是心痛你的!”
然后扬长而去。
走到路口,他还回头对女人们大喊:“告诉本义那个老货,我马兴礼把他的婆娘嬲了二十五回,嬲得她顿顿地叫呵——哈哈哈——”
对于马桥人来说,马兴礼这个名字已经很陌生。
开眼▲
魁元在牢里服刑一年多以后,病死了。消息传到马桥,他老娘一口痰卡在喉头一命呜呼。事情到了这一步,魁元家与盐午家的仇就结得更深了。简单地说,魁元的三个哥哥砸烂了天安门的一些玻璃,打伤了盐早。盐午后来又差人冲了魁元家的丧礼,一团团狗屎砸在灵牌上,供桌上,还有两口棺木上。两家人都操刀操火铳的时候,村里人才请来了牛头从中调解。
调解的结果,是盐午做了些让步,答应给魁元家其他人八百元“安慰费”,魁元家也就往事不提,恩恩怨怨一笔勾销。牛头依照旧规矩,主持了开眼的仪式,杀一只黑**,鸡血滴入十几个碗,双方的男人全部喝下。双方代表又各拿出一支临时做成的竹箭,自己先在箭上砍一刀,再把两支箭并在一起,双方一齐用力折断,以示今后不再互相打杀——各方执断箭为凭。
最后,双方各请出一个无子无孙绝了后的老寡妇。她们手托一碗清水,在水中放一枚铜钱。嘴里念念有辞以后,她们各自从水中捞出铜钱,在对方眼皮上慢慢地抹。一个说:“马盐午家的人伤了你们的人,你们不要蒙住眼,要开开眼,以后要好好来往……”另一个说:“胡魁元家的同锅兄弟伤了你们的人,你们不要蒙住眼,要开开眼,以后要好好来往……”
她们开始含混不清地唱起来:
人人都有一张嘴,
世上道理万万千呵。
人人都有两只耳,
世上道理年说年呵。
今日开眼明日见,
亲兄亲弟笑开颜呵。
今日碰头明日散,
隔山隔水不隔天呵。
……
据说,越是孤寒穷困的妇人,越有资格在这种场合充当开眼人。为什么会这样,没有人说得清楚。
开眼之后,双方立刻恢复兄弟相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对什么人,都不得再提冤仇这一段。也就是说,有理没理,有冤无冤,一碗屋檐水统统洗去了。
已经进入了新的年代,“开眼”一词当然也越来越多新的含义。牛头也要讲一讲当前的国家形势,比如讲到亚运会即将在中国召开,讲一讲计划生育,作为开眼的引导。当事的双方也要各给牛头一个红包,不能像以前那样,给一个猪嘴巴就算是酬谢。当事双方还要给周围看热闹的人“操心费”,重则请吃饭,轻则塞一包烟。
魁元交结的一些后生,几天来一直在这里探头探脑,等待着这一件事。他们好像要做点什么,又说不出他们要做什么,最终也没有做出什么。他们像趋光的蛾子,总是往热闹的地方去,有一副事事关心的样子,要为天下人打抱不平的样子,走到哪里,喝不明不白的茶,抽不明不白的烟,不明不白地三两相聚不时会意地递个眼色或笑一笑。可能有一个人突然站起来大叫一声:“走呵——”外人以为会要发生什么了。其实不会发生什么,他们一伙人走到小店里看一看,换到另一棵树下又坐了下来,又开始三两相聚地等待,偶尔为一支抢来抢去的香烟笑闹一阵,如此而已。
他们就这样把马桥关心了好几日,总算得到了最后的回报:盐午派人买来几条烟,带嘴子的,还买来一些盒装饮料,算是打发了他们。
他们本来还准备到魁元家那边去,看看那里会不会有香烟和饮料,不料才走到半途,遇到一个叫煌宝的人,把他们劈头盖脑大骂了一通。他们不明这个人的底细,互相挤眉弄眼交换眼色,又有一个人喊:“走呵——”大家便哄然一笑,走了。
月口
田是母的,是雌性,于是田埂的流水缺口就叫做“月口”。人有月水,即普通话里的月经,那么田也就有月口,没有什么奇怪。
根据田里禾苗的需要,随时调节水流,把各个月口及时堵上或挖开,是看水人的任务。一般是老人充当这个角色,肩着一把锄头,独自在田垄里游转,有时在深夜也会播下断断续续的脚步声,每一声都特别的清晰和光洁精密,像一只一只闪亮的石块,留在不眠人的夜里。
月口处总有水流冲出的小水坑,沙底,清流,有时还有小鱼逆水乱窜,提供了收工时人们洗刷什么的方便。女人们如果不愿去远远的江里,路过这里时总要洗净锄头或镰刀,顺便洗净手脚,洗去脸上的泥点和汗渍,洗出了一张张鲜润的脸以及明亮的眼睛,朝有炊烟的傍晚走去。她们走过月口后就像变了个人。她们的容光在一整天的劳累中锈蚀了,只有在归家的途中,流水淙淙的月口才能把容光突然镀亮。
公地(以及母田)
马桥人在地上除了说吃,最爱说下流话。各种下流话可以大胆得让你目瞪口呆魂飞魄散天旋地转日月无光。哪怕最普通的什么东西,萝卜、犁头、扁担、山洞、水井、山头、飞鸟、舂臼、草地、火炉……无一不可以引起他们下的联想,成为他们下的借口或比拟,启动大同小异上过于重复的玩笑和故事,引爆炽热的笑闹。尤其是在地上下种的时候,他们七嘴八舌的口头流氓犯罪更为猖狂。
姐姐撵我快步走,
撵得我像滑泥鳅,
泥鳅最喜米汤水,
钻进米汤滑溜溜。
……
这样的歌在下种时节就算是相当文雅的了。在平时不能唱,政府禁止,但在下种时节则受到人们的鼓励,干部们也装着没听见。万玉说过,这叫“臊地”,因此越下作越好。没有臊过的地是死地、冷地,是不肯长苗和结子的。
按照马桥人的看法,地与田不同,地是“公地”,田是“母田”。在地上下种,必须由女人动手;在田里下种,当然必须由男人动手。这都是保证丰收的重要措施。禾种是准备下田的,所以浸泡禾种的活一定由男人干,妇人靠近一下,看一下,都是大忌。
出于同一个道理,公地必须由女人来“臊”,女人在地上的临时性粗鄙,不仅是合理的,正当的,可得允许的,还总是得到老农们的赞扬。与其说这是娱乐活动,倒不如说这是生产斗争,是必须尽职尽责完成的神圣使命。一些女知青不习惯,碰到这种情况免不了躲躲闪闪别别扭扭,皱眉头塞耳朵,搞得本地的妇人们扫了兴,也“臊”不起来,男人们就会很着急,让队干部把女知青调到其他地方去做事。
我亲眼看见过妇人们在地上的猖狂,比如把一个后生拉到地边,七手八脚扒了他的裤子,往他的裆xiati甩两团牛屎以示教训,然后哄笑着散开去。她们当然不会这样来对待知青,但也时常有些小骚扰,比方拿你的草帽垫坐,然后发出一浪哄笑;或者把你叫过去,让你猜一个谜语,又发出一浪哄笑。你心神不定没有听清谜语是什么,但从她们疯野的大笑里,你已经知道这个谜语不必猜,也万万不可猜。
公家
马桥的水田形状各别,犬牙交错,躺在两岭之间的一条谷地,一梯一梯缓缓地落向张家坊那边,落向那边浮游的炊烟或夜间的月光。这里叫大滂冲,外人一听就知道滂田多。所谓滂田,是山区一种水田,浸水多于流水,因此泥性冷,又有很多暗藏的深深滂眼,人一踩进去几可没顶。滂眼在表面上不大看得出来,只有经常下田的人,才会熟悉它们一一的位置。
马桥的牛也知道滂眼在哪里,走到什么地方突然不动了,掌犁的人就得十分注意。
这些田都有各自的名字,或是以形状命名:团鱼丘、蛇丘、丝瓜丘、鲢鱼丘、板凳丘、斗笠丘等等;或是以所需禾种的重量命名:三斗丘、八斗丘等等;还有的以政治口号命名:团结丘、跃进丘、四清红旗丘等等。这样叫下来,名字还是不够用,不足应付那些太零碎的也就数目太多的田块,于是只好借用某些人名,或者在某些田名前面再加人名以示区分,比如“本义家的三斗丘”和“志煌家的三斗丘”,就是分指两块田。
不难知道,这些田以前都是属于私人的,或是在土改时分给了私人,它们与田主的名字相联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算起来,集体化已经十多年了,我奇怪他们对曾经是自家的田还是记得很牢。连稍微大一点的娃崽,也都知道原先自家的田在什么地方,那里肯不肯长禾。下肥料的时候,要是到了那里就愿意多下。憋了一泡尿,也愿意到那里再解裤头。一次,一个娃崽在田里踩到一块瓷片,差一点划破脚,恼怒地把它抠出来向另外一块田甩去。旁边的一位女子立即怒目:“往哪里甩往哪里甩?讨打呵?我两筷子***!”
那丘田原来是她家的——在很久很久以前。
这位女子惦记着她家的私田,证明土地公有化在马桥直到七十年代初还只是一种体制的存在,尚未浸润成一种情感,至少还不是人们全部的情感。体制与情感当然不是一回事,与体制之下涌动着的全部事实更不是一回事。婚姻的体制下,可能有夫妻双方的同床异梦移情别恋。(还能不能叫“婚姻”?)皇权的体制下,可能有大权旁落后党垂帘。(还能不能叫“皇权”?)同样的道理,当很多马桥人憋上一泡尿也要拉到自己以前的私田里的时候,他们的公有化,他们的“公家”概念,也许不能不打上一些折扣。
当然也不能说他们一心向往私有。事实上,马桥从来没有过够格的私有制。村里人告诉我,即使是在民国以前,他们的私权只能管住田里表面上的三寸“淖泥”,也就是三寸浮泥。三寸以下,从来都是皇帝的、国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官家要怎么办就怎么办,田主没有权利阻拦。了解了这一点,外人也许可以明白,马桥后来实现推行合作社,虽然难免一些人私下的抱怨,但只要政府一声令下,众人倒也顺顺当当入了社,成了公家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想不通。
在另一方面,他们无论谈“公”还是谈“私”,都喜欢在后面带一个“家”字,这一点与西方语言不一样。西方的私,是指私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一说到财产也有明确的私权界限。马桥人的“私家”,则是私中有公:一家之内,不分彼此和你我。西方的公,是指公共社会,所谓英语中的public,平等私有体的横向组合,通常只具有政治和经济的意义,决不越权干预隐私。马桥人的公家,则是公中有私和以公为“家”:夫妻吵架,青年恋爱,老人入土,娃崽读书,女人穿衣,男人吹牛,母鸡下蛋,老鼠钻墙,所有的私事都由公家管着,也由公家承担全部责任。公家成了一个大私。
正因为这种集体的家族感(公——家),人们一般都把干部叫做“父母官”。马桥的马本义,还只有三十来岁的时候,还刚刚娶回婆娘,凭着他当书记的身份,很多人就尊称他为“本义爹爹”或者“本义公”。
这倒接近了汉语“公”字的原义。中国最初的“公”字并不是指public,而是指部落首领或国家帝王,是“君”的同义词。用“公”字来翻译西方人的public,严格地说来,并不合适。把“私有制”、“公有制”一类西方名词简单地搬用于马桥,似乎也伏下一种名实相离的危险。
本义是马桥的“公(在古汉语的意义上)”,同时代表着马桥的“公(在英语以及西方一些语言的意义上)”。
双狮滚绣球
志煌以前在旧戏班子里当过掌鼓佬,也就是司鼓。他打出的一套“凤点头”、“龙门跳”、“十还愿”、“双狮滚绣球”之类的锣鼓点子,是一股让人热血奔放豪气贯顶的旋风,是一串劈头而来的惊雷。有很多切分和附点音节,有各种危险而奇特的突然休止。若断若接,徐疾相救,在绝境起死回生,在巅峰急转直下。如果有一种东西可以使你每一根骨头都松散,使你的每一块肌肉都错位,使你的视觉跑向鼻子而味觉跑向耳朵脑子里的零件全部稀里哗啦,那么这种东西不会是别的,就是志煌的“双狮滚绣球”。
一套“双狮滚绣球”,要打完的话,足足需要半个钟头。好多鼓都破在这霹雳双狮的足下——他打岩锤的手太重了。
村里好些后生想跟他学这一手,但没有人学得会。
他差一点参加了我们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他兴冲冲地应邀而来,一来就修油灯,就做锣锤,就用歪歪斜斜的字在红纸上写什么宣传队制度,事事都很投入。对什么人都笑一笑,因为太瘦,脸盘子小,笑的时候下半张脸都是两排光洁白牙。但他只参加了一天,就没有再来了,第二天还是去岭上打岩头。复查去喊他,许给他比别人高两成的工分,也没法让他回转。
主要原因,据说是他觉得新戏没有味道,他的锣鼓也没有施展天地。什么对口词、三句半、小演唱、丰收舞,这些都用不上双狮来凑兴。好容易碰上一出革命样板戏,是新四军在老百姓家里养病,才让他的双狮露个头,导演一挥手就宰了。
“我还没打完!”他不满地大叫。
“光听你打,人家还唱不唱呵?”导演是个县文化馆派来的,“这是一段文场戏,完了的时候你配一个收板就行了。”
志煌阴沉着脸,只得再等。
等到日本鬼子登场,场上热闹了,武场戏开始了,可以让志煌好好露一手了吧?没料到导演更可恶,只准他敲流水点子,最后响几下小锣。他不懂,导演就抢过锤子,敲两下给他看。“就这样,晓得不?”
“什么牌子?”
“牌子?”
“打锣鼓也没个牌子?”
“没有牌子。”
“娃崽屙屎一样,想丢一坨就丢一坨?”
“你呀你,只晓得老一套,动不动就滚绣球滚绣球。日本鬼子上场了,滚什么绣球呢?只能让他们屁滚尿流!”
志煌无话可说,只得屈就。整整一天排练下来,他的锣鼓打得七零八落,不成体统,当然让他极端失望,只得告退。他压根上看不起导演,除了薛仁贵、杨四郎、程咬金、张飞一类,他也根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什么好戏,不相信世界上还有很多他应该惊奇的事物。给他讲一讲电影戏特技,讲世界上最大的轮船,讲地球是圆的因此人一直往前走就可以回到原地,讲太空中没有重力一个娃崽的小指头也举得起十万八千斤,如此等等,他统统十分冷静地用两个字总结:
“诳人。”
他并不争辩,也不生气,甚至有时候还有一丝微笑,但他舔舔嘴巴,总是自信地总结:“诳人。”
他对下放崽一般来说多两分客气,对知识颇为尊敬。他不是不好奇,不好问,恰恰相反,只要有机会,他喜欢接近我们这些读过中学的人,问出一些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他只是对包括马克思著作在内的各种新事物疑心太深,对有关答案判断太快,太干脆,常常一口否决没有商量余地:
“又诳人。”
比方,他是看过电影的,但决不相信革命样板电影里的武打功夫是练得出来的。“练?拿什么练?人家是从小就抽了骨头的,只剩下皮肉。莫看他们在台子上拳打脚踢,打得你眼花,一下了台,连担空水桶都挑不起。”
在这个时候,你要说服他,让他相信那些武打演员的骨头还在,挑水肯定没有问题,比登天还要难。
火焰
这个词抽象而且模糊,很难有什么确义。如果你说你不相信鬼,没有看见过鬼,马桥人就会一口咬定:那是你“火焰”太高的缘故。
什么是火焰呢?
如果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也可以换一种提问的方式:什么人的火焰高呢?马桥人会说:城里的人,读书人,发了财的人,男人,壮年人,没生病的人,公家人,在白天的人,无灾无难的人,靠近公路的人,在晴天的人,在平川地的人,亲友多的人,刚吃饱的人……当然还有不信鬼的人。
这里所涉及到的,几乎是人生问题的全部。
揣测和推导他们的意思,火焰通常是指一种状态:在人生所有相对弱势的处境里,人的火焰便低微了,熄灭了,于是眼前就有鬼魅丛生。所谓“穷人多见鬼”的俗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是读过新学的,当过教师,从来不相信鬼。一九八一年夏天她因为背上长了一个大毒疔,病得常常处于半昏迷状态,于是就看见了鬼。她半夜里惊恐地叫起来,哆哆嗦嗦退缩到床角,说门后有一个人,姓王的妇人,是要来谋害她的鬼,要我拿菜刀把那妇人杀死——这样的情况一再出现。在那一刻,我想起了“火焰”这个词。我想,她现在肯定是火焰太低了,所以看见了我无法看见的东西,进入了我无法进入的幻觉。
她后来并不记得发生过的事。
知识力无疑是火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现实生活中强势者的标志,它推动了革命、科学与经济发展,所及之处,鬼影烟消,鬼话云散,前面一片阳光。问题在于,如果像马桥人理解的那样,火焰只是相对而言,强势在更强势面前也成了弱势,那么驱鬼就差不多是一个不可过于乐观期待的目标。知识力也有受挫的时候,不够用的时候,在强大现实面前分崩瓦解的时候。我的母亲是不信鬼的。当她的理智无法抵挡一个毒疔的时候,鬼就来了。现代人也是不大相信鬼的,当他们的理智能量无法解决战争、贫困、污染、冷漠之类难题的时候,无法消除内心中沉重的焦虑的时候,即便在二十世纪最科学最发达的都市里,也会有形形色色鬼的迷信复活。即便在较为彻底的某些无鬼论者那里,在完全知识化的现代人那里,也可能有鬼的形象(请想一想现代派的绘画),可能有鬼的声音(请想一想现代派的音乐),可能有鬼的逻辑(请想一想现代派的超现实诗歌或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主义文化是这个世纪暗生的最大鬼蜮之一,是闹神闹鬼的学院版本,源于现代社会里火焰低的人:乡下的人,读书少的人,贫穷的人,女人、儿童和老人,生病的人,遭灾遭难的人,非公家人,不靠公路的人,亲友少的人,在夜晚的人,在雨天的人,不在平川地的人,正在饿着的人……还包括相信鬼的人。
查一查每一位重要现代主义作家和艺术家的传记,不难发现,上述火焰低的人那里,常常有他们的身影和闪亮的眼眸。
我是无鬼论者。我常常说,马桥人发现的鬼,包括他们发现的外地来鬼,都只能说马桥话,不会说普通话,更不会说英语或法语,可见没有超出发现者的知识范围。这使我有理由相信,鬼是人们自己造出来的。也许它只是一种幻觉,一种心象,在人们肉体虚弱(如我的母亲)或精神虚弱(如绝望的现代派)的时候产生,同人们做梦、醉酒、吸毒以后发生的情况差不多。
面对鬼,其实就是面对我们自己的虚弱。
这是理解火焰的思路之一。
因此,我怀疑马桥人根本没有发生过一个所谓黑丹子的故事(参见词条“走鬼亲”),根本没有什么铁香的转世。在我重返马桥的时候,复查就断然否认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斥之为妖言惑众,无稽之谈。我相信复查的话。当然,我并不是怀疑那些声称亲眼看见了黑丹子的人是蓄意骗我,不,他们也许没有这个必要。我只是从他们七零八落而且互相矛盾的描述片断里,看出了这个故事的可疑。我曾追问故事的结局:黑丹子现在哪里?她还会来马桥么?……他们都支支吾吾。有的说,黑丹子吃了红鲤鱼,吃了这种鱼的人就记不得前世的事情了,因此不会再来了。有的说,黑丹子跟着她舅舅到南边沿海城市赚钱去了,已没法找到了。还有人说,黑丹子怕本义——这种说法的意思是:她没有脸面也没有勇气再来。
没有一个确切的结局。
当然也不需要一个确切的结局,让我来一一地较真。我毫不怀疑,整个故事不过是他们火焰低迷时的产物,是他们一个共同的梦幻,就像我母亲在病重时看到的一切。
人们希望看见什么的时候,这个什么总有一天就会出现。人们可以用两种手段实现之:火焰高的时候,用革命、科学和经济发展;火焰低的时候,用梦幻。
人和人是不可能一样的。如果我不能提高多数马桥人的火焰,我想,我也没理由剥夺他们梦幻的权利,没理由妨碍他们想象的铁香重返马桥,与她嫂嫂越过生死之界在荷塘边抱头痛哭。
天安门
我重访马桥之前,很多人告诉我,马桥有个天安门,差不多成了个著名景点,连上面一些来出公差的官员,看了屈子祠和县革命纪念馆以后,也总要驱车去那里看一看。
严格地说,天安门其实不在马桥,在张家坊地界,靠近后来的一○七国道,但它是马桥人盐午的产业,就与马桥有了关联。这实际上是一个大宅院,占地几十亩,里面有亭台楼阁,有荷塘、花园以及竹林,还有水上回廊和假山假石。园内分园,并且各有命名,有的叫“伊甸园”,有的叫“潇湘馆”,中西合璧,不伦不类。建得有些粗糙,没有几块瓷砖是铺得匀整的,总是歪歪斜斜,一些枯结的水泥浆还未刮净。也没有几个铝合金窗子能够顺利推开,总是发出尖厉声音,或被什么东西卡住。就这装修水准不得不让人忧虑,园子里的林黛玉光是推窗子关窗子就会成天忙不过来吧?还哪有工夫愁肠百结地葬花焚稿?日子长了,她顶多也只能喊两声卡拉OK吧?
一幢两层楼的西式小宾馆正搭架子施工,据说建好以后要从江浙一带招十个女子来当服务员,专门接待记者和作家,接待来访的游客。
我没有见到主人,据说盐午住在县城,偶尔才回来转一转,关照一下他办在这里的两个工厂。我远远看见了他的住房,在荷塘的中央,是两层楼的水中仙居。环看一周,可发现仙居的每一面墙上都挂着三四个空调机,多得有点毫无道理——主人是不是空调机太多,在厕所里也挂上了两三个?
早些年,我只听说这里有些农民发了财,一买电扇就是七八个,没地方装了就往猪栏里装,想不到一眨眼又是空调机时兴了。导游者对此有些自豪,一个劲地要我数一数空调机数目,见我没在意,就代我一五一十数起来。每一个数字狠狠地咬出口,响亮灌入我的双耳,好像这些铁盒子同马桥人都有什么关系,好像导游要用富民政策的辉煌成果,非得让我佩服起来不可。
导游者觉得还不够,不知何时又找来了一个管家,一个后生,据说是认识我的。当年我到学校代过几天课,他就是我的学生。他拿来了钥匙领我去室内参观。我却不过盛情,只好客随主便,跟了上去,穿过曲折回廊,穿过两三个钢闸门,走入了马大董事长的行宫别院。应该说,室内装修还不算差,一些金碧辉煌的吊灯,看来是日本或香港的产品。可惜电压不够,吊灯亮得像鬼火,空调机更打不起来,管家只好给每人发一把蒲扇息汗。电视机也收不到节目。电话有两台,一台黑的,一台红的,从摇把话机的模样来看,这里也还没有程控化线路,再多几台电话恐怕也听不到多少声音——人们说乡政府那个接线员总是不守店,大部分时间用来带自己的娃崽。
“你吃茶,吃茶。”有人对我客气了一番。
“好的。”其实我更想找水洗一把汗。
“你看电视,你看。”
“好的,我看。”
管家撅着屁股调试录像机好半天,电视荧屏里的斜纹布总算少了,浮出花花的图像,是一个外国歌舞。放着放着又出了斜纹布。我说可能是录像带坏了,想给大家换一盘好的。找了半天,我没发现其他可看的带子,另一盘香港武打片,霉得更加厉害。
我已经满头大汗。四周荷塘里蒸腾着热气,脚下热烘烘的猩红色地毯,简直让每个人的身上都冒出熟肉的气味。我只好躲到门外大口喘气,等其他人把七零八落的歌舞看完。
我后来才知道,这里之所以叫做“天安门”,是指院子的门楼,确实是仿天安门建筑,只是微缩了一点而已。一只被追急了的鸡,大概可以扑扑飞上城楼,可见其高度确实有限。门楼左右有拱形门洞,有护城河及其跨桥,仿宫墙也一律刷成深红色。大门前还有两头龇牙咧嘴的石头狮子。遗憾的是,护城河里没有水,只有杂草和偶尔跳出草丛的一两只癞蛤蟆。要是你走上城楼,你看不到广场和纪念碑,只能看到一个冷清的戏台,一排商业小街,排列着生意冷落的粉铺和杂货店,还有一个蒙着黄尘的空台球桌。有一伙蹲在屋檐下的后生,像一些栖息的鸡,无所事事。
我惊讶盐午盖起了这么大的宅院,也惊讶他盖出这么张扬和狂妄的式样——要是早上十多年,岂不犯下了抗君谋逆的杀头之罪?他是不是活出了什么毛病?我后来碰到老熟人志煌,才得知其中的原委。志煌说,盐午读中学的时候,家庭成分大,做不起人,有一次在床头贴了张天安门的画片,也被班干部没收了。班干部说,贫下中农子弟都没有这样的照片,他这样的地主崽子还有什么资格想念毛主席?你天天看着天安门,是不是想拿炸药包去谋害伟大领袖?……
想必是这件事太伤他了,太让他刻骨铭心了。他现在有了钱,什么事也不做,先造一个天安门再说。
他以前没有权利看天安门,好吧,他眼下要让人们知道,他不但可以看,甚至可以造出一个来,就造在你们大家的鼻子前。他可以让他的婆娘和两个娃崽在天安门上耍蛐蛐,耍狗,吃香油饼,打喷嚏,然后听他喊一声“人民万岁”。
他为了这个工程欠了不少债,好几次被追债人抓住,差一点被捉住割了脚筋。据说他还被检察院的警车带走过一回。
不和气
我最初听到这个词是在罗江过渡的时候,碰上发大水,江面比平时宽了几倍。同船有两个面生的女子,大约是远道而来的,一上船就用斗笠遮住了自己的脸,只露出两只眼睛。船家对她们打量了一下,扬扬手要她们下去。两个女子没办法,下船各自用河泥在脸上抹了两下,抹出一个花脸,相互对视笑得直不起腰,才捂住肚子咯咯咯地上了船。
我对这件事十分惊异:为什么要画出一张鬼脸?
船家说:“十个毛主席也管不了龙六爹发大水。一船人的命,出了事我担待不起呵。”
船上立即有人附和,是的是的,水火无情,还是小心点好。他们说起以前的某月某日,某位女子也是好不和气,害得船翻了,人落到水里,怎么游也到不了岸,硬是碰了鬼。
我后来才知道,“不和气”就是漂亮。这个渡有个特别的规矩,碰到风大水急的时候,不丑的婆娘不可过渡,漂亮的姑娘甚至不可靠近河岸。这种规定的理由是:很久以前这里有个丑女,怎么也嫁不出去,最后就在这个渡口投江而亡。自那以后,丑**魂不散,只要见到船上有标致女人,就要妒忌得兴风作浪,屡屡造成船毁人亡的事故。故过渡女人稍有姿色的,只有污了面,才可保自己的平安,也使一船人免遭灾祸。
我不大在意和相信这一类传说,也没有去具体研究美色与灾祸之间的关系,比方美色是否确实较为容易引起人们走神、乱意、发痴发狂?是否较为容易成为放弃职责、大意操作之类的诱因?使我感兴趣的是“不和气”这个词。它隐含着一种让人有点不寒而栗的结论:美是一种邪恶,好是一种危险,美好之物总是会带来不团结、不安定、不圆满,也就是一定会带来纷争和仇恨,带来不和气。一块美玉和氏璧曾引起赵国与秦国大动干戈,一个美女海伦曾引发了希腊远征特洛伊长达十年的战争,大概都可以作为这个词的注解。依此逻辑,世人只有随波逐流,和光同尘,不当出头的椽子,往自己的脸上抹泥水,才有天下的太平。
马桥语言中的“不和气”也泛指好,杰出,优秀,卓尔不群,出类拔萃,超凡出众等等。以这个词来描述本义的年轻婆娘铁香,外人没有理由不为她的前景捏一把汗。
不和气(续)
铁香不大乐意同女人打交道,出工也要往男人堆里挤,在男人堆里疯疯癫癫。本义对此没有什么好脸色,但也无可奈何。上山倒木本来是男人的事,她也要去赶热闹。到了岭上,两手捉斧子像捉鸡一样。咬着牙砍了好一阵,连个牙齿印也没有砍出来,最后斧子不知弹到什么地方去了,自己却笑得一屁股坐在地上,笑出一身肉浪。
她一摔倒,男人们的事就多起来了。她支使这个给她拍灰,要求那个给她挑指头上的刺,命令这个去给她寻找遗落的斧子,指示那个帮她提着刚刚不小心踩湿了的鞋子。她目光顾盼之下,男人们都乐呵呵地围着她转。她哎哎哟哟地尖叫着,身体扭出一些动人的线条,不经意之际,亮出领口里或袖口里更多白花花暧昧不清的各种可能,搅得有些人的眼光游移不定。男人们也就干得更加卖力。
她摔得并不太重,但脚步踮了两下,硬说痛得不行,要本义背她回家去,完全不管本义正在岭上同林业站来的两个干部打交道。
“神呵?搞个人扶你一下不就行了?”本义有点不耐烦。
“不,就要你背!”她小脚一跺。
“你走,走得的。”
“走得也要你背!”
“背你娘的尸呵,你一没出血,二没脱骨头。”
“我腰痛。”
本义只好再次屈从这位少妻,甩下林业站官员,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她背下岭去。他知道,再不把她背走,她就可能要宣布自己来月经,可能还要控诉本义晚上在床上的罪恶,让他根本没脸面做人。她皮厚,口无遮拦,动不动就会公开女人的秘密,使自己的身体被所有的男人了解和关心,成为所有男人们共有的话题,共有的精神财产。她的例假简直是马桥集体性的隆重节日和伟大事业。她当然不会说得很直露,但她一会儿说自己腰痛,一会儿强调自己近日下不得冷水,一会儿拜托哪个男人去为她买当归,甚至在田间吆吆喝喝地喊本义回家去给她煮当归加鸡蛋。这一切当然足够强调她的性别,让人们重视她身体正在出现的事态,也足够引导男人们的想象和对她笑嘻嘻的讨好。
她乍惊乍喜的叹词特别多。明明是对一条毛虫的惊恐,她一声哎哟却可以无限柔媚,迫使男人们感受到这种声音另外的出处和背景,遐想她在那个出处和背景中的姿态,还有种种其他。她当然不会对这些胡思乱想负责,只对毛虫负责。但她一条毛虫,可以打败其他女人的姜盐豆子茶以及其他款待,把男人们从那些款待之下夺过来,乖乖地跟着她去卖力,去做她要求男人们做的任何体力活。每当这个时候,她在其他女人们的目光里挺胸昂首地走过,有一种掩饰不住的胜利快感。
我后来听马桥人窃窃私语,说这个狐眉花眼的婆娘的哎哟真是不和气,至少哎哟出了三个男人的故事。
首先是县上一位文化馆长,有一次来检查农村文化工作,就住在她家里,带来的另一个干事,则交给了复查。从那以后,馆长对马桥特别有兴趣,一脸肥肉笑眯眯地经常出现在这里,出现在她家灶房里,就像在那里生了根,长在那里了。据说他带来免费支农的图书,还有免费的化肥指标和救灾款,都是铁香开口要的,一张嘴就灵。喊馆长做事比支使崽女还便当,包括差使馆长帮她挑尿桶,别别扭扭到菜园子里上粪。
后来的男人则是一张小白脸,一个小后生,据说是铁香的侄儿,在平江县城里的照相馆做事,下乡来为贫下中农上门服务。铁香带着他走遍附近的村寨,向人们介绍他的相照得如何好,说得人们心痒痒的,都来争着看小后生手里已有的照片,当然有铁香千姿百态的十几张。这是马桥人第一次看到照相机,当然好奇。同时感到好奇的还有小后生的一块旧手表,在铁香的腕子上戴了个把月。有人说,岭上砍柴的人看见了,他们两人同去街上的时候,在岭上居然手拉着手。这是姑妈与侄儿做的勾当么?算什么事?
最后,人们还谈到铁香勾引过煌宝,说煌宝一肩把她家定做的岩头食槽扛上门,一口气喝了五端子凉水,浑身的肉疙瘩起伏滚动,铁香羡慕得不得了,硬要煌宝帮她剪指甲——她的右手实在剪不好。事后,她还偷偷地做过一双鞋,送到煌宝那里去。无奈煌宝太宝气,不懂得女人的心,拿着鞋还给了本义,说这双鞋小了一点,夹脚,看来还是本义穿合适。本义当下就黑了脸,硬着脖子朝侧边一扭,半天没有扭出一句话。
以后的几天,没看见铁香的人影。她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颈上有一道血口子。人家问起来,她说是猫爪子抓出来的。
她没有实说,那是老倌打出来的。
颈根上有血口子的铁香,不再在男人堆里笑闹了,平静了一段。她倒是突然对三耳朵亲热起来。
三耳朵很难说是一个男人,在任何女人眼里都不具有男人的意义,当然不会使铁香的这种亲热具有什么危险性。三耳朵是兆青的二崽,从小吃里扒外,忤逆不孝,被兆青一杆锄头赶出了家门,一度同神仙府里的马鸣、尹道师、胡二结了伴,也成了烂杆子,马桥的四大金刚之一。“三耳朵”的外号,来自他左腋下多出的一个耳朵,一块形似耳朵的赘肉。有人说他前世太顽劣,阎王老子这次多给他一个耳朵,让他多听听老人言,多听听政府的话。他奇货可居,宝贵的第三只耳不轻易示人。哪个想看一看,得交一支纸烟。如果想摸一摸,价钱就得再翻一倍。他还能够把左手从下面反过去,越过背脊抓住自己的右耳,人们要想看到这种奇迹,至少也得给他到供销社买碗酒。
他免费让铁香看他的三耳朵,见铁香高兴,自己也特别高兴。他对自己多余的耳朵很自豪,对自己的鼻子、眼睛、嘴巴也很有信心。早在几年之前,多次照过镜子之后,他认定自己不是兆青的亲生儿子,坚决要求母亲说出他的亲爹现在何处。为这事,他闹得母亲哭哭泣泣,也同父亲大打出手,两人都见了血。这当然更加证实了他的结论:哪有这样毒的父亲呢?居然扛着耙头挖出门来?他三耳朵再醒,会相信这个狗杂种的话么?
他去找了本义,敬上了纸烟,清了清嗓子,沉着一张脸,让人觉得他将要同书记讨论国计民生一类的大事。“本义叔,你是晓得的,现在全国革命的形势都一派大好,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一切牛鬼蛇神都现了原形,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革命的真理越辩越明,革命群众的眼睛越擦越亮。上个月,我们公社也召开了党代会,下一步就如何落实水利的问题……”
本义有点不耐烦:“话莫讲散了,有什么屁赶快放。”
三耳朵结结巴巴,绕到了他亲生父亲的事。
“你也不屙泡尿自己照一照,你这个莴笋样范,还想配么样的爹?有一个兆矮子把你做爹,已经是抬举你了。照我说,你就不该有个爹。”本义咬牙切齿。
“本义叔你不要这样说。我今天不想麻烦你,我只要你说一句话。”
“说什么?”
“我到底是如何生出来的?”
“去问你娘!如何问我?”
“你作为一个党的干部,肯定了解真实的情况。”
“你这是什么话?你娘生出来你这个烂货,我如何会了解?你娘的眉毛是横的是直的我都没看清过。”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
“老子还有公事。”
“你定局是不肯说了?”
“说什么呵?你要我说什么?呵,癞蛤蟆也想坐龙床,这个事情也好办,你是要个当团长的爹呢,还是要个当局长的爹?你说,我就带你去找来。如何?”
三耳朵咬了咬嘴唇,不再说话了。不管本义如何指着鼻子骂他,他坚挺着脸上的平静和某种高傲,胸有成竹地看书记如何表演。他彬彬有礼地等待着,等书记骂完了,闷闷地扭头就走。
他走到村口,镇定地看两个娃崽玩蚂蚁,看了一阵,才回到自己的住处。他的一切工作还是要按部就班,不会因为一个本义就心慌意乱。
他还找过罗伯,找过复查和煌宝,甚至找过公社领导。最后,他还跑到县里去打听希大杆子劳改的地方,因为他很怀疑自己是希大杆子(参见词条“乡气”)的种,他要亲眼看一看希大杆子的模样,拉着希大杆子去验血。如果希大杆子是他的生父而又不认他的话,他就要一头撞死在希大杆子的面前。他一生没有什么所求,只有一条,就是要揭开自己的出生之谜,要孝敬他真正的父亲,哪怕只孝敬一天,孝敬一刻,他也心满意足。
他到县里去过两次,没有找到希大杆子。他不灰心。他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是他毕其一生的使命,他对此有充分的准备。他不像神仙府其他金刚,成天躺着睡觉,或者游山玩水。他一天到晚忙得很,忙着寻找和调查,也顺便忙一忙世界上的很多忙不完的事。他内懒外不懒,供销社、卫生院、粮库、林业站、学校一类,都是他常去的地方,好像天天去那里上班。他帮郎中碾药,帮屠夫吹猪尿泡,帮老师挑水,帮粮库里的伙房打豆腐。只要是朋友的急难之事,他都愿意两肋插刀。村里的盐午因家里成分太大,从长乐街的学校里开除回来了,想进公社的中学也被拒之门外。三耳朵对此十分打抱不平,气呼呼地拉着他跑中学,把自己积攒下来的纸烟,统统献给校长,请校长给他一个面子,收下盐午。
校长说,不是他不肯收,问题是县属中学开除的学生,又有点政治上的那个那个,他不大好说话。
三耳朵不吭气,把一只袖子挽起来,另一只手抽出一把镰刀,在赤裸的皮肉上一划,一道血线立刻滚滚壮大。
校长大惊。
“你收不收?”
“你你你这不是威胁么?”
三耳朵横刀一勒,又一道血口子裂开。
盐午和校长都吓白了脸,扑上来夺他的刀。三人扭打成一团,每个人的衣上都沾了血,校长的蚊帐也染红了一块。三耳朵高举镰刀,嘶哑着嗓门说:“唐校长,你说,要不要我死在这里?”
“有话好说,有话好说。”校长以哭腔相求,跑出去找来了另外两位老师,商量了一下,让盐午马上去办入学手续。
三耳朵两只手臂上已经有了密密刀痕,也有了很多朋友。只是有一条,就是不回马桥出工。他情愿在外面流血,也不愿意回到马桥流一滴汗。他穿上一套不知从哪里搞来的旧军衣,更多了面色的严峻。他说他正在卖血,等卖血卖够了钱,他就要到县城里买一些零件来,还要买来皮带和电线,买来螺丝刀和扳手,造一台挖山器,在天子岭上开铜矿。他的铜矿是要让马桥人享福,以后都不做田了,不种包谷棉花红薯了,天天吃了就是耍。
人们没有料到,三耳朵尖嘴猴腮的模样,居然还敢骑在本义头上屙屎,闹出后来的那件大事。那一天,本义从八晶洞水库工地回到马桥,操着一支日本造的三八大盖步枪,把五花大绑的三耳朵押到晒谷坪里,闹得村里鸡飞狗跳。本义红着眼,说三耳朵好大的狗胆,竟然想强X干部家属,恐怕是活腻了呵?他要不是考虑到党的俘虏政策,早就一刀割了他的龙根。他在朝鲜战场上连美帝国主义都不怕,还怕他一个烂杆子?
他这样说的时候,人们注意到三耳朵鼻子在流血,衣服扯破了,下身只剩一条短裤,腿上青一块紫一块。他脑袋已经无力支起来,软软地耷向一边,也无力说话,眼睛眯缝里露一线灰白。
“他落气了吧?”有人看着看着害怕。
“死了就好,社会主义少一个孽种。”本义没好气地说。
“他如何敢起这样的歹心?”
“对他亲爹老子都敢操耙头挖,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本义喊仲琪帮忙,把他吊在树上。又舀来一瓢大粪,举在他头上。“认不认罪?你说,认不认?”
三耳朵横了本义一眼,鼻孔吹出一个血泡,不吭声。
一瓢大粪淋了下去。
人们没有看见铁香的影子。有人说她早就吓晕了,又有人说她正躲在屋里哭嚎,口口声声饶不了强X犯,口口声声她的大腿和腰都被抓破了,非得把那小流氓剐皮抽筋不可——一个个身体部位都说得很具体。男人们在地坪里交头接耳,再一次投入了对她身体的关心。如果说她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引导过这种关心了,那么三耳朵是不是荣任了她又一次引导的工具?她是不是担心人们已经淡忘了她的大腿和腰身?
男女老少围观三耳朵,把他笑骂了好一阵。直到深夜,才有人把三耳朵从树下放下来。他扶着墙或者树,一跛一跛,短短一截路竟走了足足两个钟头,一路上气喘吁吁,歇了好几次,浑身上下都痛。他吃力地叉开大腿,最重的伤在胯下,龙袋子被抠破了,一颗**都差点掉了出来,痛得他天旋地转。但他不敢到卫生院去,怕被那里的熟人看见,怕人家大惊小怪添油加醋说三道四。他也不愿意回家,母亲虽然会收留他,但一到了这时候,兆青那个货的脸上肯定更不好看,他何必去讨没趣?他只好还是回神仙府,请同屋的马鸣找来针线,凑着油灯,自己给龙袋子缝了几针。缝到最后,胯下血糊糊的一片,自己手抖得稳不住针,浑身汗得水洗一般,还没收线就晕了过去。
村里的狗叫了整整一夜。
马鸣醒来时,三耳朵的草窝里已经没有了人影。
一连几个月没有看见他。
入秋后的一天,妇女在红薯地里翻藤。不知是谁惊叫了一声,大家感觉到什么,回头一看,发现路上立着一个人,马鬃般的长发下两只大眼睛朝这边盯着。有人总算看出来了,是满脸怒气的三耳朵。不知他是从哪里拱出来的,也不知他已经这样一声不吭地盯了多久。
马鬃走了过来,一直走到铁香的面前。
铁香连连后退:“你要干什么?你要干什么?……”
扑通——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看清,一把柴刀对铁香脚下一甩,马鬃已经跪在铁香面前,颈根尽力伸长:“姐姐,你杀了我!”
铁香朝其他女人大叫:“来人呵,来人呵……”
“你杀不杀?”三耳朵跳起来追赶铁香,拦在对方面前,再次下跪。
“你这个疯子……”铁香脸色惨白,慌慌地想夺路而逃。
“臭biao子你敢跑——”三耳朵大喝一声,喊得铁香身子晃了晃,不敢再动。他横戳戳的脸上露出一丝冷笑,“姐姐,你今天不杀我,你如何有安生的日子?你往我脑壳上扣了个屎盆子,你以为我忍得下这一口气?”还没等铁香明白是怎么回事,他突然从腰间解下一条粗粗的藤鞭,一声脆响,把铁香抽得一个趔趄。又一声脆响,铁香已经栽倒在地。她尖叫着举臂招架,但身旁女人看见三耳朵那横样子,谁也不敢上前拦阻,只是哇哇乱叫,或者赶快回村去报信喊人。
“你这个烂货,你这条草狗,你这个臭biao子,你不杀了我,这个事情如何有个了结?……”三耳朵骂一句就抽一鞭,抽得女人满地乱滚,远远看去,没看见人,只见尘沙飞扬,一堆绿色的薯叶翻来滚去,沙沙沙地响,间或有几片碎叶溅出。最后,叫声微弱了,叶子不再摇动了,三耳朵才住了手,丢了藤鞭。
他打开随身带来的布袋,拿出新的皮鞋,新的塑料凉鞋,新的头巾和袜子,丢到不再动弹的薯叶堆里。“你看好了,姐姐,我还是心痛你的!”
然后扬长而去。
走到路口,他还回头对女人们大喊:“告诉本义那个老货,我马兴礼把他的婆娘嬲了二十五回,嬲得她顿顿地叫呵——哈哈哈——”
对于马桥人来说,马兴礼这个名字已经很陌生。
开眼▲
魁元在牢里服刑一年多以后,病死了。消息传到马桥,他老娘一口痰卡在喉头一命呜呼。事情到了这一步,魁元家与盐午家的仇就结得更深了。简单地说,魁元的三个哥哥砸烂了天安门的一些玻璃,打伤了盐早。盐午后来又差人冲了魁元家的丧礼,一团团狗屎砸在灵牌上,供桌上,还有两口棺木上。两家人都操刀操火铳的时候,村里人才请来了牛头从中调解。
调解的结果,是盐午做了些让步,答应给魁元家其他人八百元“安慰费”,魁元家也就往事不提,恩恩怨怨一笔勾销。牛头依照旧规矩,主持了开眼的仪式,杀一只黑**,鸡血滴入十几个碗,双方的男人全部喝下。双方代表又各拿出一支临时做成的竹箭,自己先在箭上砍一刀,再把两支箭并在一起,双方一齐用力折断,以示今后不再互相打杀——各方执断箭为凭。
最后,双方各请出一个无子无孙绝了后的老寡妇。她们手托一碗清水,在水中放一枚铜钱。嘴里念念有辞以后,她们各自从水中捞出铜钱,在对方眼皮上慢慢地抹。一个说:“马盐午家的人伤了你们的人,你们不要蒙住眼,要开开眼,以后要好好来往……”另一个说:“胡魁元家的同锅兄弟伤了你们的人,你们不要蒙住眼,要开开眼,以后要好好来往……”
她们开始含混不清地唱起来:
人人都有一张嘴,
世上道理万万千呵。
人人都有两只耳,
世上道理年说年呵。
今日开眼明日见,
亲兄亲弟笑开颜呵。
今日碰头明日散,
隔山隔水不隔天呵。
……
据说,越是孤寒穷困的妇人,越有资格在这种场合充当开眼人。为什么会这样,没有人说得清楚。
开眼之后,双方立刻恢复兄弟相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对什么人,都不得再提冤仇这一段。也就是说,有理没理,有冤无冤,一碗屋檐水统统洗去了。
已经进入了新的年代,“开眼”一词当然也越来越多新的含义。牛头也要讲一讲当前的国家形势,比如讲到亚运会即将在中国召开,讲一讲计划生育,作为开眼的引导。当事的双方也要各给牛头一个红包,不能像以前那样,给一个猪嘴巴就算是酬谢。当事双方还要给周围看热闹的人“操心费”,重则请吃饭,轻则塞一包烟。
魁元交结的一些后生,几天来一直在这里探头探脑,等待着这一件事。他们好像要做点什么,又说不出他们要做什么,最终也没有做出什么。他们像趋光的蛾子,总是往热闹的地方去,有一副事事关心的样子,要为天下人打抱不平的样子,走到哪里,喝不明不白的茶,抽不明不白的烟,不明不白地三两相聚不时会意地递个眼色或笑一笑。可能有一个人突然站起来大叫一声:“走呵——”外人以为会要发生什么了。其实不会发生什么,他们一伙人走到小店里看一看,换到另一棵树下又坐了下来,又开始三两相聚地等待,偶尔为一支抢来抢去的香烟笑闹一阵,如此而已。
他们就这样把马桥关心了好几日,总算得到了最后的回报:盐午派人买来几条烟,带嘴子的,还买来一些盒装饮料,算是打发了他们。
他们本来还准备到魁元家那边去,看看那里会不会有香烟和饮料,不料才走到半途,遇到一个叫煌宝的人,把他们劈头盖脑大骂了一通。他们不明这个人的底细,互相挤眉弄眼交换眼色,又有一个人喊:“走呵——”大家便哄然一笑,走了。
月口
田是母的,是雌性,于是田埂的流水缺口就叫做“月口”。人有月水,即普通话里的月经,那么田也就有月口,没有什么奇怪。
根据田里禾苗的需要,随时调节水流,把各个月口及时堵上或挖开,是看水人的任务。一般是老人充当这个角色,肩着一把锄头,独自在田垄里游转,有时在深夜也会播下断断续续的脚步声,每一声都特别的清晰和光洁精密,像一只一只闪亮的石块,留在不眠人的夜里。
月口处总有水流冲出的小水坑,沙底,清流,有时还有小鱼逆水乱窜,提供了收工时人们洗刷什么的方便。女人们如果不愿去远远的江里,路过这里时总要洗净锄头或镰刀,顺便洗净手脚,洗去脸上的泥点和汗渍,洗出了一张张鲜润的脸以及明亮的眼睛,朝有炊烟的傍晚走去。她们走过月口后就像变了个人。她们的容光在一整天的劳累中锈蚀了,只有在归家的途中,流水淙淙的月口才能把容光突然镀亮。
公地(以及母田)
马桥人在地上除了说吃,最爱说下流话。各种下流话可以大胆得让你目瞪口呆魂飞魄散天旋地转日月无光。哪怕最普通的什么东西,萝卜、犁头、扁担、山洞、水井、山头、飞鸟、舂臼、草地、火炉……无一不可以引起他们下的联想,成为他们下的借口或比拟,启动大同小异上过于重复的玩笑和故事,引爆炽热的笑闹。尤其是在地上下种的时候,他们七嘴八舌的口头流氓犯罪更为猖狂。
姐姐撵我快步走,
撵得我像滑泥鳅,
泥鳅最喜米汤水,
钻进米汤滑溜溜。
……
这样的歌在下种时节就算是相当文雅的了。在平时不能唱,政府禁止,但在下种时节则受到人们的鼓励,干部们也装着没听见。万玉说过,这叫“臊地”,因此越下作越好。没有臊过的地是死地、冷地,是不肯长苗和结子的。
按照马桥人的看法,地与田不同,地是“公地”,田是“母田”。在地上下种,必须由女人动手;在田里下种,当然必须由男人动手。这都是保证丰收的重要措施。禾种是准备下田的,所以浸泡禾种的活一定由男人干,妇人靠近一下,看一下,都是大忌。
出于同一个道理,公地必须由女人来“臊”,女人在地上的临时性粗鄙,不仅是合理的,正当的,可得允许的,还总是得到老农们的赞扬。与其说这是娱乐活动,倒不如说这是生产斗争,是必须尽职尽责完成的神圣使命。一些女知青不习惯,碰到这种情况免不了躲躲闪闪别别扭扭,皱眉头塞耳朵,搞得本地的妇人们扫了兴,也“臊”不起来,男人们就会很着急,让队干部把女知青调到其他地方去做事。
我亲眼看见过妇人们在地上的猖狂,比如把一个后生拉到地边,七手八脚扒了他的裤子,往他的裆xiati甩两团牛屎以示教训,然后哄笑着散开去。她们当然不会这样来对待知青,但也时常有些小骚扰,比方拿你的草帽垫坐,然后发出一浪哄笑;或者把你叫过去,让你猜一个谜语,又发出一浪哄笑。你心神不定没有听清谜语是什么,但从她们疯野的大笑里,你已经知道这个谜语不必猜,也万万不可猜。
公家
马桥的水田形状各别,犬牙交错,躺在两岭之间的一条谷地,一梯一梯缓缓地落向张家坊那边,落向那边浮游的炊烟或夜间的月光。这里叫大滂冲,外人一听就知道滂田多。所谓滂田,是山区一种水田,浸水多于流水,因此泥性冷,又有很多暗藏的深深滂眼,人一踩进去几可没顶。滂眼在表面上不大看得出来,只有经常下田的人,才会熟悉它们一一的位置。
马桥的牛也知道滂眼在哪里,走到什么地方突然不动了,掌犁的人就得十分注意。
这些田都有各自的名字,或是以形状命名:团鱼丘、蛇丘、丝瓜丘、鲢鱼丘、板凳丘、斗笠丘等等;或是以所需禾种的重量命名:三斗丘、八斗丘等等;还有的以政治口号命名:团结丘、跃进丘、四清红旗丘等等。这样叫下来,名字还是不够用,不足应付那些太零碎的也就数目太多的田块,于是只好借用某些人名,或者在某些田名前面再加人名以示区分,比如“本义家的三斗丘”和“志煌家的三斗丘”,就是分指两块田。
不难知道,这些田以前都是属于私人的,或是在土改时分给了私人,它们与田主的名字相联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算起来,集体化已经十多年了,我奇怪他们对曾经是自家的田还是记得很牢。连稍微大一点的娃崽,也都知道原先自家的田在什么地方,那里肯不肯长禾。下肥料的时候,要是到了那里就愿意多下。憋了一泡尿,也愿意到那里再解裤头。一次,一个娃崽在田里踩到一块瓷片,差一点划破脚,恼怒地把它抠出来向另外一块田甩去。旁边的一位女子立即怒目:“往哪里甩往哪里甩?讨打呵?我两筷子***!”
那丘田原来是她家的——在很久很久以前。
这位女子惦记着她家的私田,证明土地公有化在马桥直到七十年代初还只是一种体制的存在,尚未浸润成一种情感,至少还不是人们全部的情感。体制与情感当然不是一回事,与体制之下涌动着的全部事实更不是一回事。婚姻的体制下,可能有夫妻双方的同床异梦移情别恋。(还能不能叫“婚姻”?)皇权的体制下,可能有大权旁落后党垂帘。(还能不能叫“皇权”?)同样的道理,当很多马桥人憋上一泡尿也要拉到自己以前的私田里的时候,他们的公有化,他们的“公家”概念,也许不能不打上一些折扣。
当然也不能说他们一心向往私有。事实上,马桥从来没有过够格的私有制。村里人告诉我,即使是在民国以前,他们的私权只能管住田里表面上的三寸“淖泥”,也就是三寸浮泥。三寸以下,从来都是皇帝的、国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官家要怎么办就怎么办,田主没有权利阻拦。了解了这一点,外人也许可以明白,马桥后来实现推行合作社,虽然难免一些人私下的抱怨,但只要政府一声令下,众人倒也顺顺当当入了社,成了公家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想不通。
在另一方面,他们无论谈“公”还是谈“私”,都喜欢在后面带一个“家”字,这一点与西方语言不一样。西方的私,是指私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一说到财产也有明确的私权界限。马桥人的“私家”,则是私中有公:一家之内,不分彼此和你我。西方的公,是指公共社会,所谓英语中的public,平等私有体的横向组合,通常只具有政治和经济的意义,决不越权干预隐私。马桥人的公家,则是公中有私和以公为“家”:夫妻吵架,青年恋爱,老人入土,娃崽读书,女人穿衣,男人吹牛,母鸡下蛋,老鼠钻墙,所有的私事都由公家管着,也由公家承担全部责任。公家成了一个大私。
正因为这种集体的家族感(公——家),人们一般都把干部叫做“父母官”。马桥的马本义,还只有三十来岁的时候,还刚刚娶回婆娘,凭着他当书记的身份,很多人就尊称他为“本义爹爹”或者“本义公”。
这倒接近了汉语“公”字的原义。中国最初的“公”字并不是指public,而是指部落首领或国家帝王,是“君”的同义词。用“公”字来翻译西方人的public,严格地说来,并不合适。把“私有制”、“公有制”一类西方名词简单地搬用于马桥,似乎也伏下一种名实相离的危险。
本义是马桥的“公(在古汉语的意义上)”,同时代表着马桥的“公(在英语以及西方一些语言的意义上)”。
双狮滚绣球
志煌以前在旧戏班子里当过掌鼓佬,也就是司鼓。他打出的一套“凤点头”、“龙门跳”、“十还愿”、“双狮滚绣球”之类的锣鼓点子,是一股让人热血奔放豪气贯顶的旋风,是一串劈头而来的惊雷。有很多切分和附点音节,有各种危险而奇特的突然休止。若断若接,徐疾相救,在绝境起死回生,在巅峰急转直下。如果有一种东西可以使你每一根骨头都松散,使你的每一块肌肉都错位,使你的视觉跑向鼻子而味觉跑向耳朵脑子里的零件全部稀里哗啦,那么这种东西不会是别的,就是志煌的“双狮滚绣球”。
一套“双狮滚绣球”,要打完的话,足足需要半个钟头。好多鼓都破在这霹雳双狮的足下——他打岩锤的手太重了。
村里好些后生想跟他学这一手,但没有人学得会。
他差一点参加了我们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他兴冲冲地应邀而来,一来就修油灯,就做锣锤,就用歪歪斜斜的字在红纸上写什么宣传队制度,事事都很投入。对什么人都笑一笑,因为太瘦,脸盘子小,笑的时候下半张脸都是两排光洁白牙。但他只参加了一天,就没有再来了,第二天还是去岭上打岩头。复查去喊他,许给他比别人高两成的工分,也没法让他回转。
主要原因,据说是他觉得新戏没有味道,他的锣鼓也没有施展天地。什么对口词、三句半、小演唱、丰收舞,这些都用不上双狮来凑兴。好容易碰上一出革命样板戏,是新四军在老百姓家里养病,才让他的双狮露个头,导演一挥手就宰了。
“我还没打完!”他不满地大叫。
“光听你打,人家还唱不唱呵?”导演是个县文化馆派来的,“这是一段文场戏,完了的时候你配一个收板就行了。”
志煌阴沉着脸,只得再等。
等到日本鬼子登场,场上热闹了,武场戏开始了,可以让志煌好好露一手了吧?没料到导演更可恶,只准他敲流水点子,最后响几下小锣。他不懂,导演就抢过锤子,敲两下给他看。“就这样,晓得不?”
“什么牌子?”
“牌子?”
“打锣鼓也没个牌子?”
“没有牌子。”
“娃崽屙屎一样,想丢一坨就丢一坨?”
“你呀你,只晓得老一套,动不动就滚绣球滚绣球。日本鬼子上场了,滚什么绣球呢?只能让他们屁滚尿流!”
志煌无话可说,只得屈就。整整一天排练下来,他的锣鼓打得七零八落,不成体统,当然让他极端失望,只得告退。他压根上看不起导演,除了薛仁贵、杨四郎、程咬金、张飞一类,他也根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什么好戏,不相信世界上还有很多他应该惊奇的事物。给他讲一讲电影戏特技,讲世界上最大的轮船,讲地球是圆的因此人一直往前走就可以回到原地,讲太空中没有重力一个娃崽的小指头也举得起十万八千斤,如此等等,他统统十分冷静地用两个字总结:
“诳人。”
他并不争辩,也不生气,甚至有时候还有一丝微笑,但他舔舔嘴巴,总是自信地总结:“诳人。”
他对下放崽一般来说多两分客气,对知识颇为尊敬。他不是不好奇,不好问,恰恰相反,只要有机会,他喜欢接近我们这些读过中学的人,问出一些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他只是对包括马克思著作在内的各种新事物疑心太深,对有关答案判断太快,太干脆,常常一口否决没有商量余地:
“又诳人。”
比方,他是看过电影的,但决不相信革命样板电影里的武打功夫是练得出来的。“练?拿什么练?人家是从小就抽了骨头的,只剩下皮肉。莫看他们在台子上拳打脚踢,打得你眼花,一下了台,连担空水桶都挑不起。”
在这个时候,你要说服他,让他相信那些武打演员的骨头还在,挑水肯定没有问题,比登天还要难。
火焰
这个词抽象而且模糊,很难有什么确义。如果你说你不相信鬼,没有看见过鬼,马桥人就会一口咬定:那是你“火焰”太高的缘故。
什么是火焰呢?
如果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也可以换一种提问的方式:什么人的火焰高呢?马桥人会说:城里的人,读书人,发了财的人,男人,壮年人,没生病的人,公家人,在白天的人,无灾无难的人,靠近公路的人,在晴天的人,在平川地的人,亲友多的人,刚吃饱的人……当然还有不信鬼的人。
这里所涉及到的,几乎是人生问题的全部。
揣测和推导他们的意思,火焰通常是指一种状态:在人生所有相对弱势的处境里,人的火焰便低微了,熄灭了,于是眼前就有鬼魅丛生。所谓“穷人多见鬼”的俗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是读过新学的,当过教师,从来不相信鬼。一九八一年夏天她因为背上长了一个大毒疔,病得常常处于半昏迷状态,于是就看见了鬼。她半夜里惊恐地叫起来,哆哆嗦嗦退缩到床角,说门后有一个人,姓王的妇人,是要来谋害她的鬼,要我拿菜刀把那妇人杀死——这样的情况一再出现。在那一刻,我想起了“火焰”这个词。我想,她现在肯定是火焰太低了,所以看见了我无法看见的东西,进入了我无法进入的幻觉。
她后来并不记得发生过的事。
知识力无疑是火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现实生活中强势者的标志,它推动了革命、科学与经济发展,所及之处,鬼影烟消,鬼话云散,前面一片阳光。问题在于,如果像马桥人理解的那样,火焰只是相对而言,强势在更强势面前也成了弱势,那么驱鬼就差不多是一个不可过于乐观期待的目标。知识力也有受挫的时候,不够用的时候,在强大现实面前分崩瓦解的时候。我的母亲是不信鬼的。当她的理智无法抵挡一个毒疔的时候,鬼就来了。现代人也是不大相信鬼的,当他们的理智能量无法解决战争、贫困、污染、冷漠之类难题的时候,无法消除内心中沉重的焦虑的时候,即便在二十世纪最科学最发达的都市里,也会有形形色色鬼的迷信复活。即便在较为彻底的某些无鬼论者那里,在完全知识化的现代人那里,也可能有鬼的形象(请想一想现代派的绘画),可能有鬼的声音(请想一想现代派的音乐),可能有鬼的逻辑(请想一想现代派的超现实诗歌或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主义文化是这个世纪暗生的最大鬼蜮之一,是闹神闹鬼的学院版本,源于现代社会里火焰低的人:乡下的人,读书少的人,贫穷的人,女人、儿童和老人,生病的人,遭灾遭难的人,非公家人,不靠公路的人,亲友少的人,在夜晚的人,在雨天的人,不在平川地的人,正在饿着的人……还包括相信鬼的人。
查一查每一位重要现代主义作家和艺术家的传记,不难发现,上述火焰低的人那里,常常有他们的身影和闪亮的眼眸。
我是无鬼论者。我常常说,马桥人发现的鬼,包括他们发现的外地来鬼,都只能说马桥话,不会说普通话,更不会说英语或法语,可见没有超出发现者的知识范围。这使我有理由相信,鬼是人们自己造出来的。也许它只是一种幻觉,一种心象,在人们肉体虚弱(如我的母亲)或精神虚弱(如绝望的现代派)的时候产生,同人们做梦、醉酒、吸毒以后发生的情况差不多。
面对鬼,其实就是面对我们自己的虚弱。
这是理解火焰的思路之一。
因此,我怀疑马桥人根本没有发生过一个所谓黑丹子的故事(参见词条“走鬼亲”),根本没有什么铁香的转世。在我重返马桥的时候,复查就断然否认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斥之为妖言惑众,无稽之谈。我相信复查的话。当然,我并不是怀疑那些声称亲眼看见了黑丹子的人是蓄意骗我,不,他们也许没有这个必要。我只是从他们七零八落而且互相矛盾的描述片断里,看出了这个故事的可疑。我曾追问故事的结局:黑丹子现在哪里?她还会来马桥么?……他们都支支吾吾。有的说,黑丹子吃了红鲤鱼,吃了这种鱼的人就记不得前世的事情了,因此不会再来了。有的说,黑丹子跟着她舅舅到南边沿海城市赚钱去了,已没法找到了。还有人说,黑丹子怕本义——这种说法的意思是:她没有脸面也没有勇气再来。
没有一个确切的结局。
当然也不需要一个确切的结局,让我来一一地较真。我毫不怀疑,整个故事不过是他们火焰低迷时的产物,是他们一个共同的梦幻,就像我母亲在病重时看到的一切。
人们希望看见什么的时候,这个什么总有一天就会出现。人们可以用两种手段实现之:火焰高的时候,用革命、科学和经济发展;火焰低的时候,用梦幻。
人和人是不可能一样的。如果我不能提高多数马桥人的火焰,我想,我也没理由剥夺他们梦幻的权利,没理由妨碍他们想象的铁香重返马桥,与她嫂嫂越过生死之界在荷塘边抱头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