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不肯回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宋末之乱臣贼子、超级传奇巨星、逆水行周、超神机械师、懒散初唐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州试在结束三天后发榜,一百六十四名考生最终有五十七人上榜,虽然只有三成士子州试合格,但和南方各州相比,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了。
曹万年考中第三名,第一名叫冷洋,第二名叫高文旭,都是丰州豪门子弟,另外榆林县也有十二人上榜。
州试结束后,考生们各自回家继续努力,准备明年三月进京参加省试,不过对于落榜的士子们,他们却有一个新的选择,参加丰州和三镇经略府的文吏选拔。
开春后不久,丰州选拔过一次文吏,不过那次选拔最后只招到九人,主要是大部分士子都要参加秋天的科举州试,当了文吏就没有时间温习功课。
所以这次秋试结束后,开始招募第二批文吏,一共招募三十一人,落榜的士子们终于认清了形势和自身条件,他们连州试都考不过,还能指望考上省试吗?
还不如趁早占一个文吏名额,反正就算考上明经科也是当文吏的命,和他们又有什么区别?
想通这一点,几乎所有的落榜考生都报名参加选拔,场面火爆。
选拔也是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很简单,就是考书法,用一个时辰时间,默写《孝经》的序和前三章,这是基础,每个考生都必须会背的,背得对不对不重要,关键是字要写得好。
笔试还是在之前州试的大帐内举行,不到一个时辰,所有的考生都交卷了。
在主考大帐内,郭宋一篇篇看着考生的书法,总的来说,书法都不错,都下过一定苦功,尽管如此,还是能分出一个三六九等。
这时,县令谢长治把一份试卷递给郭宋,“使君看看这份。”
郭宋接过瞥了一眼,眉头一皱道:“这份书法虽然看起来字不错,但谋篇太差,你看前面写得很松散,后面纸面不够了,就写得紧紧巴巴,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卑职觉得这名士子最好还是考虑一下。”
郭宋翻过试卷看了一眼姓名,九原县冷海,他立刻明白了,这是冷家子弟。
“这个人冷家事先拜托过你吗?”郭宋问道。
选拔文吏不是科举考试,优秀者固然要录取,但如果是豪门子弟,最好也破格录取,毕竟县里很多事情都要这些豪门乡绅协助。
谢长治点点头,“他是冷谦的嫡次孙,他兄长冷洋这次考中州试第一,他却落榜了,冷家主说,非常希望他的这个孙子能为州衙效力。”
郭宋沉吟一下道:“我想知道,究竟有多少像冷海这样的豪门子弟?打过招呼的,你都挑出来,如果不是太差就可以录取,总人数不能超过十人,不过丑话要说在前面,文吏是要做事的,想风光又不肯做事,那最好自己放弃。”
“卑职明白!”
郭宋的目光忽然变得凌厉起来,注视着谢长治道:“你没有收取别人的好处吧?”
谢长治吓了一大跳,连连摆手道:“怎么可能,卑职若收了好处,就不会直接要求使君录取了。”
停一下,他又解释道:“都是乡里乡亲,收了他们的好处,很快就会传得满城风雨,这种有损名誉的事情,卑职绝不会做。”
郭宋点点头道:“我也知道大家辛苦,所以我现在也在考虑做些赚钱的门路,我打算在官田内种植葡萄,然后卖给酿酒坊,这份收入就用来改善大家的住房,提高幕僚补贴,然后逢年过节给大家增加一些肉蛋补贴,夏天有冰钱,冬天有炭钱、绵钱,算下来,一年也有一两百贯,总而言之,我不会亏待大家,让大家安安心心拿合法收入。”
谢长治连忙起身行礼道:“卑职感谢使君的厚爱。”
郭宋摆摆手笑道:“不必多礼了,我之前不太懂,后来才慢慢明白,当一个主官也真不容易,要考虑士兵的粮食军俸,要考虑下属的收入福利,大家都要养家糊口,生活不易,这次灭蝗成功,我已经向朝廷为大家请功,如果朝廷赏赐下来,大家都会有一笔不菲的收入。”
谢长治叹息一声道:“有使君这样的主官坐镇丰州,是丰州军民和官员之幸也!”
“好了,我们继续,再看下一份卷子。”
........
次日一早,州衙在大门外发了榜,一共录取了三十一名文吏,另外二十名文吏作为候补,之所以要有候补,是因为三十一名文吏不一定肯去受降城,而在明年要恢复永丰县,也需要一批文吏,如果丰州扩军,也同样需要文吏。
候补俸禄稍微低一点,主要是作为从事,听从各种临时差遣。
除非是考中明经科那种朝廷任命的文吏,其他州县自己招募的文吏,朝廷不管俸禄,由各县自己解决,郭宋只要能把酿葡萄酒这条财源做起来,他就不愁解决不了大家的俸禄问题。
院子里,五十一名年轻士子站满了院子,郭宋站在台阶上对众人高声道:“万般皆下品,唯有练武高,这句话已经流传了二十余年,在北方深入人心,难道学文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这个观念我不赞成,武有武路,文有文道,文武相济才是大唐兴盛繁荣的保证,像各位读书人,丰州一样离不开,你们一样会成为丰州和受降城的基石,你们中有人会留在州衙,有人会去县衙,有人会安排在三镇经略府,也有人会去三镇担任六曹参军,总而言之,不管你们在哪个位子上,我都希望你们兢兢业业,勤勉自律,为了自己的前途好好拼搏一番。”
........
五十一名士子被薛长寿领去具体安排事务,这时,有人上前禀报,“启禀使君,榆林县赵县令求见!”
郭宋一怔,随即令道:“请他到我官房来!”
郭宋回了自己的官房,不多时,榆林县令赵知吾被领了进来,他躬身行礼,“参见使君!”
“赵县令请坐!”
郭宋请赵知吾坐下,又让茶童上了茶,他看赵知吾面带忧色,便笑道:“难道赵县令担心我言而无信,不肯把粮食补偿给榆林县百姓?”
赵知吾连忙摇头,“不是这件事,而是....哎!我真不知该怎么开口。”
“赵县令但说无妨,连蝗灾都战胜了,你觉得还有什么事情是我不能承受的?”
赵知吾叹息一声,“当初从胜州逃难到榆林县的一批百姓,还有不少河滨县百姓,他们都不愿回去了。”
“他们不愿回去是什么意思?想留在丰州?”
赵知吾点点头,“是这个意思,他们觉得丰州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粮食产量高,而且留在丰州还能获得土地,他们都要留在九原县,怎么也劝不听。”
郭宋半晌问道:“一共有多少人想留下来?”
“大约有两千四百户,一万余人。”
郭宋负手走了几步,其实他倒希望这些百姓留下来,但这样一来,势必会引起胜州官府的严重不满,向朝廷告状,会不会影响到自己几年后的移民计划。
“使君是担心胜州?”赵知吾看出了郭宋的一丝担心。
郭宋点点头,“胜州本来就人口不多,这一批移民,估计胜州就没有多少人了。”
“其实使君不用担心,胜州、夏州和盐州都是用来安置党项人,设置官府也是为了管理他们,汉民减少并不影响官府的职能,而且还能减轻官府的压力,他们应该不会反对,其实唯一麻烦的是,他们户籍还在原籍,来丰州是灾民的性质,官府恐怕很难给他们分配土地。”
“这倒没有关系,朝廷鼓励百姓迁徙边疆,只要开垦荒地三年后,朝廷就承认土地归他们所有,他们的户籍更没有问题,我以后会禀报朝廷迁徙户籍,朝廷肯定鼓励他们迁徙到丰州。”
赵知吾大喜,“原来使君是欢迎他们留下来!”
郭宋微微笑道:“当然!丰州人口太少了,我现在正在千方百计引进人口,哪能不欢迎他们留下来。”
“那使君打算怎么安置他们?”
郭宋想了想道:“我打算在九原县周围恢复三十个村落,一部分县城内的农民已经愿意搬出来了,这批百姓如果之前是生活在县城,那可以留县城,如果之前生活在乡村,那我也希望留在乡村。”
赵知吾起身道:“那我就去通知他们!”
郭宋笑着摆摆手,“先不急,我会和谢县令谈一谈此事,然后让他一起跟你去。”
郭宋忽然发现招募二十名候补从事还是很明智,现在安置这些灾民正好需要人,他们就派上用场了。
州试在结束三天后发榜,一百六十四名考生最终有五十七人上榜,虽然只有三成士子州试合格,但和南方各州相比,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了。
曹万年考中第三名,第一名叫冷洋,第二名叫高文旭,都是丰州豪门子弟,另外榆林县也有十二人上榜。
州试结束后,考生们各自回家继续努力,准备明年三月进京参加省试,不过对于落榜的士子们,他们却有一个新的选择,参加丰州和三镇经略府的文吏选拔。
开春后不久,丰州选拔过一次文吏,不过那次选拔最后只招到九人,主要是大部分士子都要参加秋天的科举州试,当了文吏就没有时间温习功课。
所以这次秋试结束后,开始招募第二批文吏,一共招募三十一人,落榜的士子们终于认清了形势和自身条件,他们连州试都考不过,还能指望考上省试吗?
还不如趁早占一个文吏名额,反正就算考上明经科也是当文吏的命,和他们又有什么区别?
想通这一点,几乎所有的落榜考生都报名参加选拔,场面火爆。
选拔也是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很简单,就是考书法,用一个时辰时间,默写《孝经》的序和前三章,这是基础,每个考生都必须会背的,背得对不对不重要,关键是字要写得好。
笔试还是在之前州试的大帐内举行,不到一个时辰,所有的考生都交卷了。
在主考大帐内,郭宋一篇篇看着考生的书法,总的来说,书法都不错,都下过一定苦功,尽管如此,还是能分出一个三六九等。
这时,县令谢长治把一份试卷递给郭宋,“使君看看这份。”
郭宋接过瞥了一眼,眉头一皱道:“这份书法虽然看起来字不错,但谋篇太差,你看前面写得很松散,后面纸面不够了,就写得紧紧巴巴,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卑职觉得这名士子最好还是考虑一下。”
郭宋翻过试卷看了一眼姓名,九原县冷海,他立刻明白了,这是冷家子弟。
“这个人冷家事先拜托过你吗?”郭宋问道。
选拔文吏不是科举考试,优秀者固然要录取,但如果是豪门子弟,最好也破格录取,毕竟县里很多事情都要这些豪门乡绅协助。
谢长治点点头,“他是冷谦的嫡次孙,他兄长冷洋这次考中州试第一,他却落榜了,冷家主说,非常希望他的这个孙子能为州衙效力。”
郭宋沉吟一下道:“我想知道,究竟有多少像冷海这样的豪门子弟?打过招呼的,你都挑出来,如果不是太差就可以录取,总人数不能超过十人,不过丑话要说在前面,文吏是要做事的,想风光又不肯做事,那最好自己放弃。”
“卑职明白!”
郭宋的目光忽然变得凌厉起来,注视着谢长治道:“你没有收取别人的好处吧?”
谢长治吓了一大跳,连连摆手道:“怎么可能,卑职若收了好处,就不会直接要求使君录取了。”
停一下,他又解释道:“都是乡里乡亲,收了他们的好处,很快就会传得满城风雨,这种有损名誉的事情,卑职绝不会做。”
郭宋点点头道:“我也知道大家辛苦,所以我现在也在考虑做些赚钱的门路,我打算在官田内种植葡萄,然后卖给酿酒坊,这份收入就用来改善大家的住房,提高幕僚补贴,然后逢年过节给大家增加一些肉蛋补贴,夏天有冰钱,冬天有炭钱、绵钱,算下来,一年也有一两百贯,总而言之,我不会亏待大家,让大家安安心心拿合法收入。”
谢长治连忙起身行礼道:“卑职感谢使君的厚爱。”
郭宋摆摆手笑道:“不必多礼了,我之前不太懂,后来才慢慢明白,当一个主官也真不容易,要考虑士兵的粮食军俸,要考虑下属的收入福利,大家都要养家糊口,生活不易,这次灭蝗成功,我已经向朝廷为大家请功,如果朝廷赏赐下来,大家都会有一笔不菲的收入。”
谢长治叹息一声道:“有使君这样的主官坐镇丰州,是丰州军民和官员之幸也!”
“好了,我们继续,再看下一份卷子。”
........
次日一早,州衙在大门外发了榜,一共录取了三十一名文吏,另外二十名文吏作为候补,之所以要有候补,是因为三十一名文吏不一定肯去受降城,而在明年要恢复永丰县,也需要一批文吏,如果丰州扩军,也同样需要文吏。
候补俸禄稍微低一点,主要是作为从事,听从各种临时差遣。
除非是考中明经科那种朝廷任命的文吏,其他州县自己招募的文吏,朝廷不管俸禄,由各县自己解决,郭宋只要能把酿葡萄酒这条财源做起来,他就不愁解决不了大家的俸禄问题。
院子里,五十一名年轻士子站满了院子,郭宋站在台阶上对众人高声道:“万般皆下品,唯有练武高,这句话已经流传了二十余年,在北方深入人心,难道学文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这个观念我不赞成,武有武路,文有文道,文武相济才是大唐兴盛繁荣的保证,像各位读书人,丰州一样离不开,你们一样会成为丰州和受降城的基石,你们中有人会留在州衙,有人会去县衙,有人会安排在三镇经略府,也有人会去三镇担任六曹参军,总而言之,不管你们在哪个位子上,我都希望你们兢兢业业,勤勉自律,为了自己的前途好好拼搏一番。”
........
五十一名士子被薛长寿领去具体安排事务,这时,有人上前禀报,“启禀使君,榆林县赵县令求见!”
郭宋一怔,随即令道:“请他到我官房来!”
郭宋回了自己的官房,不多时,榆林县令赵知吾被领了进来,他躬身行礼,“参见使君!”
“赵县令请坐!”
郭宋请赵知吾坐下,又让茶童上了茶,他看赵知吾面带忧色,便笑道:“难道赵县令担心我言而无信,不肯把粮食补偿给榆林县百姓?”
赵知吾连忙摇头,“不是这件事,而是....哎!我真不知该怎么开口。”
“赵县令但说无妨,连蝗灾都战胜了,你觉得还有什么事情是我不能承受的?”
赵知吾叹息一声,“当初从胜州逃难到榆林县的一批百姓,还有不少河滨县百姓,他们都不愿回去了。”
“他们不愿回去是什么意思?想留在丰州?”
赵知吾点点头,“是这个意思,他们觉得丰州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粮食产量高,而且留在丰州还能获得土地,他们都要留在九原县,怎么也劝不听。”
郭宋半晌问道:“一共有多少人想留下来?”
“大约有两千四百户,一万余人。”
郭宋负手走了几步,其实他倒希望这些百姓留下来,但这样一来,势必会引起胜州官府的严重不满,向朝廷告状,会不会影响到自己几年后的移民计划。
“使君是担心胜州?”赵知吾看出了郭宋的一丝担心。
郭宋点点头,“胜州本来就人口不多,这一批移民,估计胜州就没有多少人了。”
“其实使君不用担心,胜州、夏州和盐州都是用来安置党项人,设置官府也是为了管理他们,汉民减少并不影响官府的职能,而且还能减轻官府的压力,他们应该不会反对,其实唯一麻烦的是,他们户籍还在原籍,来丰州是灾民的性质,官府恐怕很难给他们分配土地。”
“这倒没有关系,朝廷鼓励百姓迁徙边疆,只要开垦荒地三年后,朝廷就承认土地归他们所有,他们的户籍更没有问题,我以后会禀报朝廷迁徙户籍,朝廷肯定鼓励他们迁徙到丰州。”
赵知吾大喜,“原来使君是欢迎他们留下来!”
郭宋微微笑道:“当然!丰州人口太少了,我现在正在千方百计引进人口,哪能不欢迎他们留下来。”
“那使君打算怎么安置他们?”
郭宋想了想道:“我打算在九原县周围恢复三十个村落,一部分县城内的农民已经愿意搬出来了,这批百姓如果之前是生活在县城,那可以留县城,如果之前生活在乡村,那我也希望留在乡村。”
赵知吾起身道:“那我就去通知他们!”
郭宋笑着摆摆手,“先不急,我会和谢县令谈一谈此事,然后让他一起跟你去。”
郭宋忽然发现招募二十名候补从事还是很明智,现在安置这些灾民正好需要人,他们就派上用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