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章 转弯抹角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宋末之乱臣贼子、超级传奇巨星、逆水行周、超神机械师、懒散初唐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掌柜有点为难,半响道:“据我所知,一般都是找各州的进奏院,然后通过进奏院找到相应部司,一层层递上去,最后会到晋王的案头,但洺州好像在长安没有进奏院,这有点不好办啊!”
肯定没有进奏院,洺州又不是晋王府的地盘,这让掌柜很为难,他又道:“要么去晋王宫投书吧!那边好像有专门接待外地官府投书的官衙。”
“最好隐蔽一下,不能公开投书。”
掌柜想了半晌问道:“这事很重要吗?”
“很重要。”
“好吧!我有个亲戚在国子署做事,我去找他帮帮忙。”
.........
此时已是六月初,太原的官衙已全部搬至长安,现在只剩下物资粮食还在源源不断运来。
晋王宫大半都是官署和举行朝会的宫殿,光官署便修建了十几座气势恢宏的楼房,最北面是一座比较破旧的两层老楼,这里是士部司的国子署。
国子署就是国子监,相当于后世的教育部,目前国子署署令依旧是孟郊,他不仅仅管科举,还管各地的教育以及学堂建设。
这段时间孟郊着实忙得不可开交,去关中各县巡视学校建设,回来后,又要制订九月份的州试方案,审定考试范围等等。
这两天,他的精力又放在旧城的国子学、太学建设和国子署新官衙上,这可是大事,按照计划,八月份学校要建成,九月份第一批学生和教授要入住,他忙得脚不停歇,晚上做梦都在修建学校。
“晋王殿下的要求,学校就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地方!”
孟郊从官房内大步走出来,对署丞牛鉴道:“晋王殿下说得其实有道理,我们太学和国子学招生上万人,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读书,都水署的官员没见过江河,司农署的官员五谷不分,传出去不让人笑话吗?”
牛鉴叹口气,“太学、国子学不以经典为主,总觉得怪怪的。”
“不奇怪,开元天宝时的科举不一样也有明算科、明法科、明字科、一史科、三史科等等,什么时候像现在这样只剩下明经和进士两科了?”
“这件事定下来了吗?”
“还没有最后敲定,但基本上差不多,这是晋王殿下一直以来的想法,以前不成熟,现在他考虑实施了。”
孟郊又拍拍牛鉴肩膀笑道:“不要纠结了,这其实是好事,专业的事情让专业人去做,这样一来,太学出来的学生也有机会做官了。”
“卑职明白了!”
孟郊来到马车旁,他刚要上车,旁边一名从事道:“署令,卑职有件重要之事要禀报!”
孟郊停住脚步问道:“什么事情?”
“卑职有个亲戚昨晚对我说,他经营的客栈来了一个河北客人,想见晋王殿下。”
孟郊眉头一皱道:“你最好把话说清楚,晋王殿下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见的!”
“署令,是清河崔氏。”
孟郊一怔,“是清河崔氏家主?”
“当然不是,是洺州刺史崔昊的儿子。”
这个路线够隐秘的,居然通过自己的手下来传递消息,孟郊点点问道:“他人在哪里?”
“在丰安坊清河客栈。”
“我知道了,这件事我会处理,你叫什么名字?”
“卑职叫萧文器。”
“我记住了,这件事你做得很好,”
这名从事受宠若惊,连忙躬身道:“多谢署令夸赞,卑职告辞。”
孟郊正好要去故城见晋王殿下,他坐上马车吩咐道:“去长安故城!”
马车启动,向光化门方向驶去。
光化门已经被拆除了,主要原因是光化门外大街两侧的城墙已经修建好,将长安旧城和长安城连为一体,东面城墙正中修建了一座水陆两用城门,就叫做光化门。旁边是水门,从沣河引入一条漕河进来后分为两支,一支向北流入旧长安城,另一支向南流入长安城,和长安城的漕河连为一体。
漕河是从大街中间流过,修建了堤岸和码头,漕河两边的道路铺上专门的红砖,宽敞而平整,很适合车辆行驶。
旁边的店铺正在如火如荼修建,轮廓已经出来,预计八月份第一批商铺就会开业了,这是长安的商业街,打破了东市西市的桎梏,这条街上,吃喝玩乐以及购物融为一体,颇像宋朝的瓦子,甚至还有一座马球场,还有表演歌舞的大棚。
孟郊注视着外面一群群正在挑选店铺的商人,他心中十分感慨,其实他也知道河北各个藩镇商业都很兴旺,包括朱泚,各大势力都异常重视商业,能带来滚滚财富,支撑他们各自的军队,晋王殿下也很务实,推动商人平民化,取消各地关卡,免除商税,打击各地的山匪路霸,这一系列的措施有力促进了商业繁荣,长安以及各地都渐渐恢复了昔日的景气,这还只是刚刚开始。
马车驶入了旧长安城,其实旧长安城已经不能称之为旧城,除了城墙和未央宫没有动,其他建筑都被夷为平地,重新建造。
新城中央占地数千亩的新湖泊已经形成,取名长乐湖,纪念已经消亡的长乐宫。
湖东是大片官舍区,足有三千多座小院,基本上九品以上,五品以下的中低级官员都得到了官舍,湖北是观天台和太史局,湖南是国子署、考试院以及贡院,湖西的面积最大,太学、国子学以及各州进奏院都设在这里。
学校和官衙都已经修建好了大半,工匠们正在屋顶铺设厚瓦,忙得热火朝天,郭宋站在一座高处,正在巡视太学和国子学的建设,学校建设一直是郭宋最看重的方面,随着太学和国子学的扩大,教育改革也终于提到日程上来。
国子学和太学学习的内容都差不多,只是招收的生源不一样,但以后就不一样了,国子学的招生人数将超过三千人,主要是给各州县培养教师。
而太学则改为培养专业人才,学生人数将超过万人,不分贵贱,只要考得上都能读,九月份将开办算学、法学、武学、农学、历法学、冶金学、水利学、兵器学以及织造学等等九大类专业,以后还会继续增加。
这也是近几年发生了很多令人感慨之事,去指导农业的官员分不清五谷,不懂小麦生长,冶金署的官员不懂金属怎么冶炼,度支署的官员不会算账,军器监的官员分不清步弓和骑弓,都水署的官员没见过水患,诸般种种,闹了很多笑话,也让很多州县官员不满。
所以郭宋便提出‘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口号,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技术型官员就成为了以后教育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历朝历代都很看重专业人才,各个专业职务都是选用专业人才。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避免了科举和学校之间的矛盾,科举选拔的是政务官员,太学培养的是专业官员,这样使太学生也有了一条出路。
这时,孟郊匆匆走过来,躬身施礼道:“参见晋王殿下!”
郭宋点点头道:“太学九月份招生,准备得如何了?”
“回禀殿下,招生没有问题,我们在目前的太学生中调查过,九成以上的太学生都愿意术有专攻,学习专业知识。”
“之前太学生不是很抵制吗?怎么又改变了?”
“殿下,他们之前没有想通这里面的利益关系,关键是殿下宣布‘专业人做专业事’后,这就意味着他们考不过科举也能做官,大家当然愿意,所以一下子就反转了。”
“这就能当官了?”
郭宋淡淡笑道:“他们恐怕想得太简单了,不过如果将来表现得足够优秀,确实有机会当官。”
“殿下,卑职还有一事禀报。”孟郊道。
“什么事?”
“洺州刺史崔昊派儿子来长安,要见殿下,他们通过一个转弯抹角的关系找到了卑职。”
郭宋顿时有了兴趣,问道:“他人在哪里?”
“好像是在丰安坊的清河客栈。”
郭宋随即吩咐亲兵道:“去丰安坊清河客栈把崔公子请到晋王宫,现在就去!”
掌柜有点为难,半响道:“据我所知,一般都是找各州的进奏院,然后通过进奏院找到相应部司,一层层递上去,最后会到晋王的案头,但洺州好像在长安没有进奏院,这有点不好办啊!”
肯定没有进奏院,洺州又不是晋王府的地盘,这让掌柜很为难,他又道:“要么去晋王宫投书吧!那边好像有专门接待外地官府投书的官衙。”
“最好隐蔽一下,不能公开投书。”
掌柜想了半晌问道:“这事很重要吗?”
“很重要。”
“好吧!我有个亲戚在国子署做事,我去找他帮帮忙。”
.........
此时已是六月初,太原的官衙已全部搬至长安,现在只剩下物资粮食还在源源不断运来。
晋王宫大半都是官署和举行朝会的宫殿,光官署便修建了十几座气势恢宏的楼房,最北面是一座比较破旧的两层老楼,这里是士部司的国子署。
国子署就是国子监,相当于后世的教育部,目前国子署署令依旧是孟郊,他不仅仅管科举,还管各地的教育以及学堂建设。
这段时间孟郊着实忙得不可开交,去关中各县巡视学校建设,回来后,又要制订九月份的州试方案,审定考试范围等等。
这两天,他的精力又放在旧城的国子学、太学建设和国子署新官衙上,这可是大事,按照计划,八月份学校要建成,九月份第一批学生和教授要入住,他忙得脚不停歇,晚上做梦都在修建学校。
“晋王殿下的要求,学校就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地方!”
孟郊从官房内大步走出来,对署丞牛鉴道:“晋王殿下说得其实有道理,我们太学和国子学招生上万人,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读书,都水署的官员没见过江河,司农署的官员五谷不分,传出去不让人笑话吗?”
牛鉴叹口气,“太学、国子学不以经典为主,总觉得怪怪的。”
“不奇怪,开元天宝时的科举不一样也有明算科、明法科、明字科、一史科、三史科等等,什么时候像现在这样只剩下明经和进士两科了?”
“这件事定下来了吗?”
“还没有最后敲定,但基本上差不多,这是晋王殿下一直以来的想法,以前不成熟,现在他考虑实施了。”
孟郊又拍拍牛鉴肩膀笑道:“不要纠结了,这其实是好事,专业的事情让专业人去做,这样一来,太学出来的学生也有机会做官了。”
“卑职明白了!”
孟郊来到马车旁,他刚要上车,旁边一名从事道:“署令,卑职有件重要之事要禀报!”
孟郊停住脚步问道:“什么事情?”
“卑职有个亲戚昨晚对我说,他经营的客栈来了一个河北客人,想见晋王殿下。”
孟郊眉头一皱道:“你最好把话说清楚,晋王殿下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见的!”
“署令,是清河崔氏。”
孟郊一怔,“是清河崔氏家主?”
“当然不是,是洺州刺史崔昊的儿子。”
这个路线够隐秘的,居然通过自己的手下来传递消息,孟郊点点问道:“他人在哪里?”
“在丰安坊清河客栈。”
“我知道了,这件事我会处理,你叫什么名字?”
“卑职叫萧文器。”
“我记住了,这件事你做得很好,”
这名从事受宠若惊,连忙躬身道:“多谢署令夸赞,卑职告辞。”
孟郊正好要去故城见晋王殿下,他坐上马车吩咐道:“去长安故城!”
马车启动,向光化门方向驶去。
光化门已经被拆除了,主要原因是光化门外大街两侧的城墙已经修建好,将长安旧城和长安城连为一体,东面城墙正中修建了一座水陆两用城门,就叫做光化门。旁边是水门,从沣河引入一条漕河进来后分为两支,一支向北流入旧长安城,另一支向南流入长安城,和长安城的漕河连为一体。
漕河是从大街中间流过,修建了堤岸和码头,漕河两边的道路铺上专门的红砖,宽敞而平整,很适合车辆行驶。
旁边的店铺正在如火如荼修建,轮廓已经出来,预计八月份第一批商铺就会开业了,这是长安的商业街,打破了东市西市的桎梏,这条街上,吃喝玩乐以及购物融为一体,颇像宋朝的瓦子,甚至还有一座马球场,还有表演歌舞的大棚。
孟郊注视着外面一群群正在挑选店铺的商人,他心中十分感慨,其实他也知道河北各个藩镇商业都很兴旺,包括朱泚,各大势力都异常重视商业,能带来滚滚财富,支撑他们各自的军队,晋王殿下也很务实,推动商人平民化,取消各地关卡,免除商税,打击各地的山匪路霸,这一系列的措施有力促进了商业繁荣,长安以及各地都渐渐恢复了昔日的景气,这还只是刚刚开始。
马车驶入了旧长安城,其实旧长安城已经不能称之为旧城,除了城墙和未央宫没有动,其他建筑都被夷为平地,重新建造。
新城中央占地数千亩的新湖泊已经形成,取名长乐湖,纪念已经消亡的长乐宫。
湖东是大片官舍区,足有三千多座小院,基本上九品以上,五品以下的中低级官员都得到了官舍,湖北是观天台和太史局,湖南是国子署、考试院以及贡院,湖西的面积最大,太学、国子学以及各州进奏院都设在这里。
学校和官衙都已经修建好了大半,工匠们正在屋顶铺设厚瓦,忙得热火朝天,郭宋站在一座高处,正在巡视太学和国子学的建设,学校建设一直是郭宋最看重的方面,随着太学和国子学的扩大,教育改革也终于提到日程上来。
国子学和太学学习的内容都差不多,只是招收的生源不一样,但以后就不一样了,国子学的招生人数将超过三千人,主要是给各州县培养教师。
而太学则改为培养专业人才,学生人数将超过万人,不分贵贱,只要考得上都能读,九月份将开办算学、法学、武学、农学、历法学、冶金学、水利学、兵器学以及织造学等等九大类专业,以后还会继续增加。
这也是近几年发生了很多令人感慨之事,去指导农业的官员分不清五谷,不懂小麦生长,冶金署的官员不懂金属怎么冶炼,度支署的官员不会算账,军器监的官员分不清步弓和骑弓,都水署的官员没见过水患,诸般种种,闹了很多笑话,也让很多州县官员不满。
所以郭宋便提出‘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口号,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技术型官员就成为了以后教育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历朝历代都很看重专业人才,各个专业职务都是选用专业人才。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避免了科举和学校之间的矛盾,科举选拔的是政务官员,太学培养的是专业官员,这样使太学生也有了一条出路。
这时,孟郊匆匆走过来,躬身施礼道:“参见晋王殿下!”
郭宋点点头道:“太学九月份招生,准备得如何了?”
“回禀殿下,招生没有问题,我们在目前的太学生中调查过,九成以上的太学生都愿意术有专攻,学习专业知识。”
“之前太学生不是很抵制吗?怎么又改变了?”
“殿下,他们之前没有想通这里面的利益关系,关键是殿下宣布‘专业人做专业事’后,这就意味着他们考不过科举也能做官,大家当然愿意,所以一下子就反转了。”
“这就能当官了?”
郭宋淡淡笑道:“他们恐怕想得太简单了,不过如果将来表现得足够优秀,确实有机会当官。”
“殿下,卑职还有一事禀报。”孟郊道。
“什么事?”
“洺州刺史崔昊派儿子来长安,要见殿下,他们通过一个转弯抹角的关系找到了卑职。”
郭宋顿时有了兴趣,问道:“他人在哪里?”
“好像是在丰安坊的清河客栈。”
郭宋随即吩咐亲兵道:“去丰安坊清河客栈把崔公子请到晋王宫,现在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