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晋国卿位家族有多强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金钻总裁冒牌妻小说章节目录、幻想次元掠夺记、穿越异兽系统、电弧中的高级玩家、快穿女配:反派BOSS请君入瓮、快穿系统:反派BOSS来袭!、暗黑破坏神之毁灭、请叫我邪神大人、末世流浪狗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呢?是轮到吕武又要好好跟国君愉快玩耍,用以抵消智罃元戎身份带来的压迫感了。
没有任何人支持的国君就是一块招牌,有了阴氏、魏氏和解氏三个卿位家族支持的国君,情况就变得完全不一样。
首先,国君占了名份,行使权柄算是一种理所当然,没人听话的时候是一种护身符,有人愿意听令行事则就是“名与器”的结合。
“如此恐会致使众家猜忌。”魏琦对吕武的选择略感迟疑。
解朔跟着点头。
晋国的贵族阶层联合起来抵制国君是一种传统,但凡是跟国君尿到一壶里面去,很容易被视为背叛阶层。
吕武苦笑说道:“若不此般,如何制衡智氏、范氏、韩氏?”
他们依然坚信危机没有解除,一旦让智氏、范氏和韩氏找到机会,势必会被针对。
智氏的智罃是元戎。
韩氏的韩厥是中军佐。
范氏的士匄是上军将,士鲂是下军佐。
而阴氏的吕武是下军将,魏琦和解朔分别是新军将和新军佐,尽管一样为“卿”,却是遭到了职权上面的碾压。
现在的情况是,他们需要国君从权柄上压制元戎,避免智罃利用权柄给阴氏、魏氏和解氏挖坑的情况发生。
所幸的是国君空有名头缺乏硬实力,两相结合也就成了一种各取所需的互补。
所以,先不提阴氏、魏氏和解氏联合起来到底能不能从硬实力上面跟智氏、范氏和韩氏抗衡,至少权柄上面不能太失衡。
八个卿位家族本身就带着法理性,实力强大就是名份与武力的双重加持。
比拼的东西却不止是那些,有着太多的额外因素需要顾及了。
魏琦说道:“需有度,不可自绝于众家。”
解朔看向了吕武,却发现吕武脸上的苦笑更明显了。
吕武很多东西不好跟两人解释。
正治这种玩意从来就不简单,里面的弯弯绕绕多到可怕的程度,凡事就讲个审时度势。
解氏成为卿位家族本身就是国君和韩厥挖的坑,解朔心甘情愿往里跳,然后解朔又想方设法不被埋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解朔需要找靠山,得到阴氏和魏氏的接纳已经算是天幸,还要什么自行车?
阴氏和魏氏是拿解氏当成一条“防线”来对待。
那么真的爆发内乱为前提,阴氏和魏氏在解氏被一波流之后,能不能扛住智氏、范氏和韩氏的进攻?
魏琦和解朔肯定进行过相关的思考,得出的结论可能不怎么美好。
他们三家之中的阴氏从硬实力方面来评价已经不输范氏或智氏的单独一家,只是吕武善于藏拙没有全部实力拿出来摆在明面,以至于各个家族真的无法得到一个的正确判断。
而从实际上,阴氏不算奴隶的总人口已经超过晋国任何一个家族,军队的软硬实力更有多项“黑科技”的存在。
吕武并没有因为跟魏氏和解氏联盟就不藏着掖着,以至于魏氏一直以为自己才是三家里面最强的那家。
关于这一点,吕武从来没有去纠正魏氏,又显示出老阴逼的特性。
如果说阴氏有什么弱点,崛起的时间太短导致缺乏足够的历史底蕴,人口是从各家整合起来,这两个算是最大的弱项。
家族的历史不够悠久,很难使人打从心里进行认可,多多少少会让各家用一种看待暴发户的心态去看待。
魏氏之所以将自己视作三家联合的最强,正是因为从某些程度上忽略了阴氏的强大,亦算作是用一种看待暴发户的眼光在猜度阴氏了。
他们的心态不对劲,导致无视了阴氏是新时代武器的制造方,忽略阴氏已经拉出一个“师”以上全员着甲的兵力。
人的心态很重要,有些时候明明已经强大起来,因为某些人的心态不对劲,无视了别人真正的强大。
再来就是明明冲上去就能击倒,却是因为心中的种种顾虑,没敢将内心的真实想法付之行动,白白过错了绝好机会不说,最终等来了覆灭的结局。
而历史悠久的家族,天然上就能吓阻到对自己有歹意的敌人,使之不敢轻举妄动。
短时内崛起的家族/势力,基本盘没有多大,一时间一再扩张而壮大起来,内部的隐患绝对不会少,能够保持强势将压下内部的矛盾,稍微露出颓势恐怕就要像是一座四处漏风的房子了。
吕武的开局是一个村,人口不过千。
他用十二年的时间将阴氏发展到拥有“阴”、“吕”、“霍”、“原”、“杨”,领地扩增上面何止是千倍?
在人口方面,止于今年的数据,阴氏含奴隶在内已经超过八十万,对外公布的是自由民三十五万,奴隶的数量没提。
而实际上,吕武治下的自由民……,也就是含士阶层和属民,总数已经达到五十万。
范氏不算奴隶应该也是五十万左右的人口,比较关键的是范氏的基本盘足够大,很多人已经生活在范氏庇护下长达数代人之久。
紧跟在后面的是崛起同样迅猛的智氏。
老智家刚从荀氏别出就遭到了“邲之战”的打击,智罃更是作为俘虏待在楚国长达九年,回国后得到卿位才能正儿八经地经营智氏。
也就是说,智罃花了十八年的时间将智氏发展到成为一个不算奴隶拥有四十多万人口的家族,尤其是在近几年壮大的速度最为迅猛。
几个老牌卿位家族之中变化最小的是韩氏。
在韩厥的领导下,韩氏能多低调就有多低调,不掺和国内各家族的倾轧,使得韩氏有一个好名声的同时,屡屡失去了壮大己身的机会。
韩氏不算奴隶的总人口不会超过二十五万,同为卿位家族的人口,排比起来只比解氏多。
几个卿位家族当中人口最少的是解氏,他们不算奴隶的总人口应该是十二万左右?
在解朔获得卿位之前,解氏的人口也就六七万,几年间翻了一倍,不能算发展迟缓了。
这个也是晋国各家族明知道担任“卿”的风险很大,还要削尖脑袋往上挤的原因。
风险大没错,获利的途径多,谁不想拼一把?
在阴氏、魏氏和解氏的联盟中,解氏没疑问是最弱的一家,魏氏则是排在老二的位置。
魏氏不算奴隶的人口数量约在三十万左右。
最近不显山不露水的中行偃,他管理下的荀氏和中行氏两个家族,联合起来的人口总数不会低于四十万。
解朔已经呼唤了吕武好几次,纳闷自己怎么老是被吕武所忽略。
像曾经那样,吕武回过神来看向解朔,脸上带着歉意,解释道:“我方才思量可否邀上军将一叙。”
解朔敢对吕武不满吗?他的心里或许有不满,说那是不敢说的,态度上也不敢表现出来。
魏琦出现了极大的兴趣,以至于顺着拐了话题。
他说道:“近日元戎与君上商定南征,若我等南下,来岁如何西征?”
这里有一个比较矛盾的地方。
莒国是阴氏负责的邦交国之一,将莒国抬上桌子分食是吕武的主意。
南征说是帮助吴国解除危机,干的却是虚晃一把再去打莒国,讲道理吕武不能缺席的。
那么,明年他们还想要继续西征,吕武怎么去?
如果吕武不亲自参与西征,走势还能以阴氏的需要为首要吗?
魏琦说道:“如中军不纳赋,上军必出,或下军、新军一‘军’随同南下。”
他这样说是建立在智罃不想离开国内为前提,并且有极大的依据。
自从智罃担任元戎,第一年表现出极度的贪婪,后面稍微有收敛了一些,只是很快又固态萌生了。
简单说,智氏的强大也比较“虚”,并且因为智罃过于贪婪口碑很差,致使智罃不敢轻易离开国都。
智氏跟范氏、韩氏走到一起,其实也是出于一种自身的需要。
贪婪的智氏需要强大的盟友,再来就是必须获得范氏的支持来保住元戎不受挑战;智氏跟韩氏成为盟友又能拿到话语权,从两个方位上来压制住韩厥。
韩厥一改不掺和卿位家族的纷争,首先是他成为中军佐之后,无论怎么做都必定遭到元戎的压制,不想被针对只有靠拢向智氏。
所以,什么为了赵氏想要针对解氏,是韩厥出自真正的需要,某种程度来讲则是成为一种靠拢向智氏的理由,又顺势不让范氏单独与智氏结盟,必须参与其中保证多少有话语权而已。
现在看起来晋国的卿位家族分成了两个阵营,那些吃瓜观众却不知道两个阵营的大多数家族其实还在眉来眼去。
比如……
智氏跟阴氏在“孙”辈上的联姻成为既定事实。
范氏跟魏氏确认一块谋夺渭水之南的某些区域。
其它各种看似影响不大的合作项目更多,包括吕武跟智氏商谈“随”地的置换问题,解氏增加了跟范氏、智氏粮食贸易上的额度。
种种迹象看下来,会发现韩氏才是真正被孤立的那一家。
而这纯粹需要韩厥来自行背锅。
在他的领导下,韩氏冷眼旁观了那么久,导致几个老牌家族着实信不过韩氏。
再来就是很关键的一点,韩氏在几个卿位家族中的硬实力排行不是老末,却得了个倒数第二,利用价值方面着实有点低了。
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呢?是轮到吕武又要好好跟国君愉快玩耍,用以抵消智罃元戎身份带来的压迫感了。
没有任何人支持的国君就是一块招牌,有了阴氏、魏氏和解氏三个卿位家族支持的国君,情况就变得完全不一样。
首先,国君占了名份,行使权柄算是一种理所当然,没人听话的时候是一种护身符,有人愿意听令行事则就是“名与器”的结合。
“如此恐会致使众家猜忌。”魏琦对吕武的选择略感迟疑。
解朔跟着点头。
晋国的贵族阶层联合起来抵制国君是一种传统,但凡是跟国君尿到一壶里面去,很容易被视为背叛阶层。
吕武苦笑说道:“若不此般,如何制衡智氏、范氏、韩氏?”
他们依然坚信危机没有解除,一旦让智氏、范氏和韩氏找到机会,势必会被针对。
智氏的智罃是元戎。
韩氏的韩厥是中军佐。
范氏的士匄是上军将,士鲂是下军佐。
而阴氏的吕武是下军将,魏琦和解朔分别是新军将和新军佐,尽管一样为“卿”,却是遭到了职权上面的碾压。
现在的情况是,他们需要国君从权柄上压制元戎,避免智罃利用权柄给阴氏、魏氏和解氏挖坑的情况发生。
所幸的是国君空有名头缺乏硬实力,两相结合也就成了一种各取所需的互补。
所以,先不提阴氏、魏氏和解氏联合起来到底能不能从硬实力上面跟智氏、范氏和韩氏抗衡,至少权柄上面不能太失衡。
八个卿位家族本身就带着法理性,实力强大就是名份与武力的双重加持。
比拼的东西却不止是那些,有着太多的额外因素需要顾及了。
魏琦说道:“需有度,不可自绝于众家。”
解朔看向了吕武,却发现吕武脸上的苦笑更明显了。
吕武很多东西不好跟两人解释。
正治这种玩意从来就不简单,里面的弯弯绕绕多到可怕的程度,凡事就讲个审时度势。
解氏成为卿位家族本身就是国君和韩厥挖的坑,解朔心甘情愿往里跳,然后解朔又想方设法不被埋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解朔需要找靠山,得到阴氏和魏氏的接纳已经算是天幸,还要什么自行车?
阴氏和魏氏是拿解氏当成一条“防线”来对待。
那么真的爆发内乱为前提,阴氏和魏氏在解氏被一波流之后,能不能扛住智氏、范氏和韩氏的进攻?
魏琦和解朔肯定进行过相关的思考,得出的结论可能不怎么美好。
他们三家之中的阴氏从硬实力方面来评价已经不输范氏或智氏的单独一家,只是吕武善于藏拙没有全部实力拿出来摆在明面,以至于各个家族真的无法得到一个的正确判断。
而从实际上,阴氏不算奴隶的总人口已经超过晋国任何一个家族,军队的软硬实力更有多项“黑科技”的存在。
吕武并没有因为跟魏氏和解氏联盟就不藏着掖着,以至于魏氏一直以为自己才是三家里面最强的那家。
关于这一点,吕武从来没有去纠正魏氏,又显示出老阴逼的特性。
如果说阴氏有什么弱点,崛起的时间太短导致缺乏足够的历史底蕴,人口是从各家整合起来,这两个算是最大的弱项。
家族的历史不够悠久,很难使人打从心里进行认可,多多少少会让各家用一种看待暴发户的心态去看待。
魏氏之所以将自己视作三家联合的最强,正是因为从某些程度上忽略了阴氏的强大,亦算作是用一种看待暴发户的眼光在猜度阴氏了。
他们的心态不对劲,导致无视了阴氏是新时代武器的制造方,忽略阴氏已经拉出一个“师”以上全员着甲的兵力。
人的心态很重要,有些时候明明已经强大起来,因为某些人的心态不对劲,无视了别人真正的强大。
再来就是明明冲上去就能击倒,却是因为心中的种种顾虑,没敢将内心的真实想法付之行动,白白过错了绝好机会不说,最终等来了覆灭的结局。
而历史悠久的家族,天然上就能吓阻到对自己有歹意的敌人,使之不敢轻举妄动。
短时内崛起的家族/势力,基本盘没有多大,一时间一再扩张而壮大起来,内部的隐患绝对不会少,能够保持强势将压下内部的矛盾,稍微露出颓势恐怕就要像是一座四处漏风的房子了。
吕武的开局是一个村,人口不过千。
他用十二年的时间将阴氏发展到拥有“阴”、“吕”、“霍”、“原”、“杨”,领地扩增上面何止是千倍?
在人口方面,止于今年的数据,阴氏含奴隶在内已经超过八十万,对外公布的是自由民三十五万,奴隶的数量没提。
而实际上,吕武治下的自由民……,也就是含士阶层和属民,总数已经达到五十万。
范氏不算奴隶应该也是五十万左右的人口,比较关键的是范氏的基本盘足够大,很多人已经生活在范氏庇护下长达数代人之久。
紧跟在后面的是崛起同样迅猛的智氏。
老智家刚从荀氏别出就遭到了“邲之战”的打击,智罃更是作为俘虏待在楚国长达九年,回国后得到卿位才能正儿八经地经营智氏。
也就是说,智罃花了十八年的时间将智氏发展到成为一个不算奴隶拥有四十多万人口的家族,尤其是在近几年壮大的速度最为迅猛。
几个老牌卿位家族之中变化最小的是韩氏。
在韩厥的领导下,韩氏能多低调就有多低调,不掺和国内各家族的倾轧,使得韩氏有一个好名声的同时,屡屡失去了壮大己身的机会。
韩氏不算奴隶的总人口不会超过二十五万,同为卿位家族的人口,排比起来只比解氏多。
几个卿位家族当中人口最少的是解氏,他们不算奴隶的总人口应该是十二万左右?
在解朔获得卿位之前,解氏的人口也就六七万,几年间翻了一倍,不能算发展迟缓了。
这个也是晋国各家族明知道担任“卿”的风险很大,还要削尖脑袋往上挤的原因。
风险大没错,获利的途径多,谁不想拼一把?
在阴氏、魏氏和解氏的联盟中,解氏没疑问是最弱的一家,魏氏则是排在老二的位置。
魏氏不算奴隶的人口数量约在三十万左右。
最近不显山不露水的中行偃,他管理下的荀氏和中行氏两个家族,联合起来的人口总数不会低于四十万。
解朔已经呼唤了吕武好几次,纳闷自己怎么老是被吕武所忽略。
像曾经那样,吕武回过神来看向解朔,脸上带着歉意,解释道:“我方才思量可否邀上军将一叙。”
解朔敢对吕武不满吗?他的心里或许有不满,说那是不敢说的,态度上也不敢表现出来。
魏琦出现了极大的兴趣,以至于顺着拐了话题。
他说道:“近日元戎与君上商定南征,若我等南下,来岁如何西征?”
这里有一个比较矛盾的地方。
莒国是阴氏负责的邦交国之一,将莒国抬上桌子分食是吕武的主意。
南征说是帮助吴国解除危机,干的却是虚晃一把再去打莒国,讲道理吕武不能缺席的。
那么,明年他们还想要继续西征,吕武怎么去?
如果吕武不亲自参与西征,走势还能以阴氏的需要为首要吗?
魏琦说道:“如中军不纳赋,上军必出,或下军、新军一‘军’随同南下。”
他这样说是建立在智罃不想离开国内为前提,并且有极大的依据。
自从智罃担任元戎,第一年表现出极度的贪婪,后面稍微有收敛了一些,只是很快又固态萌生了。
简单说,智氏的强大也比较“虚”,并且因为智罃过于贪婪口碑很差,致使智罃不敢轻易离开国都。
智氏跟范氏、韩氏走到一起,其实也是出于一种自身的需要。
贪婪的智氏需要强大的盟友,再来就是必须获得范氏的支持来保住元戎不受挑战;智氏跟韩氏成为盟友又能拿到话语权,从两个方位上来压制住韩厥。
韩厥一改不掺和卿位家族的纷争,首先是他成为中军佐之后,无论怎么做都必定遭到元戎的压制,不想被针对只有靠拢向智氏。
所以,什么为了赵氏想要针对解氏,是韩厥出自真正的需要,某种程度来讲则是成为一种靠拢向智氏的理由,又顺势不让范氏单独与智氏结盟,必须参与其中保证多少有话语权而已。
现在看起来晋国的卿位家族分成了两个阵营,那些吃瓜观众却不知道两个阵营的大多数家族其实还在眉来眼去。
比如……
智氏跟阴氏在“孙”辈上的联姻成为既定事实。
范氏跟魏氏确认一块谋夺渭水之南的某些区域。
其它各种看似影响不大的合作项目更多,包括吕武跟智氏商谈“随”地的置换问题,解氏增加了跟范氏、智氏粮食贸易上的额度。
种种迹象看下来,会发现韩氏才是真正被孤立的那一家。
而这纯粹需要韩厥来自行背锅。
在他的领导下,韩氏冷眼旁观了那么久,导致几个老牌家族着实信不过韩氏。
再来就是很关键的一点,韩氏在几个卿位家族中的硬实力排行不是老末,却得了个倒数第二,利用价值方面着实有点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