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小说网 > 春秋大领主 > 第770章:汉氏子姓

第770章:汉氏子姓

作者:荣誉与忠诚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金钻总裁冒牌妻小说章节目录幻想次元掠夺记穿越异兽系统电弧中的高级玩家快穿女配:反派BOSS请君入瓮快穿系统:反派BOSS来袭!暗黑破坏神之毁灭请叫我邪神大人末世流浪狗

一秒记住【一品小说网 www.1pxs.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以人臣的身份取代旧主成为一国之君,不是没有相关的例子。

    比如成汤取代了夏桀,还有姬昌取代了帝辛,不都是以人臣之身干挺了旧主吗?

    问题是两个例子都太久远,并且作为大领导的周天子固然不行了,但是当今的岁月依然是姬姓诸侯到处都有的时代。

    晋国的公族打从事实上已经不行了,韩氏留在晋国成了一家独大,他们有的是办法取代晋国公室,需要担忧的是来自外部的压力。

    吕武将韩起送走,回去大帐陷入了沉思。

    按照韩起的暗示,一旦韩氏取代晋国公室,韩氏不是不能将老巢挪给汉国,并且还将“荀”地也一并给出去。

    中行吴已经放弃了“荀”地,作为交换是获得了晋国东北部的一大片地盘。

    这样的交易很有必要,不然就是荀国的都城远在西边,大片大片的疆域却是在东边,两块地盘还被晋国给拦腰切断了。

    同理,士匄也跟晋国交换了大量的城邑,一样是出于实际的需要。

    吕武这边就没有那样的烦恼,建国就是各座城邑改换城头的旗帜,压根就不需要迁徙人口和转运物资。

    遭到肢解的晋国非常苦逼,都城“新田”成了一个突出部,只要汉国想的话,不用多久就能玩一手兵临城下。

    并且,晋国的城邑分布成了一种狭长的现状,源于大量的城邑城头改换旗帜,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山川地利可言。

    吕武心想:“现在没地理课,韩起不至于完全不懂这个吧?”

    最为肥美的南方落到了范国的口袋里,西部和北部的交通要道变成了汉国的地盘,东侧只要荀国愿意就能出兵吞占晋国城邑使两块疆域合并。

    这种局面之下,韩氏哪怕是成功玩了一手取而代之,开国之后就是一副被三大强国紧紧裹住的局面,有意思吗?

    其实哪怕韩氏在当下跟着立国,局面一样对他们好不到哪去。

    韩氏最应该做的选择是三选其一投靠,韩起这么选的原因是心里接受不了。

    毕竟,韩起跟吕武、士匄是同辈,少年时代就认识了,朋友成了一国之君,国家看着也很强大,自己建国却会是小国,心态能平衡吗?

    另外,作为小辈的中行吴成就也远远超过了韩起,还是以一种抱大腿的方式获取那等成就,必然使韩起心中变得更加苦闷。

    韩起可能知道哪怕是晋国公室取而代之也极可能是爽一把就死,关键是不试试怎么都会觉得不甘心呀。

    或许,只是或许啊,韩氏能够获得很好的机会,不但成功取代晋国公室,还能解决面临的困境。

    说到底,韩氏也是公族,曲沃能代翼,他家就不能代曲沃吗?取而代之不过是历史重演而已,遭到的非议不会太大,还能是在短时间内平复内部,有余力窥探外部的。

    敕封结束,影响却会有一段时间极长的发酵。

    首先是晋国遭到削弱,然后秦国、郑国和卫国相继灭亡,以后“东方世界”将会多了三位异姓诸侯,不知道会给局势带来什么变化。

    人心方面肯定也会出现波澜,大量有实力的贵族会思考自己某天能不能获得立国的资格,一旦无法凭借功劳获取,是不是能仗着武力或玩弄阴谋来搞?

    诸侯们,有的留在“洛邑”搞东搞西,有的则是在周天子的宴会结束后就归国。

    不管是为了商议事情,还是做姿态给众诸侯看,吕武、士匄和中行吴选择了结伴而行。

    这么一搞,队伍到了“原”多了一次哲别。

    “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会。”士匄是东道主,已经宴请了汉国以及荀国的君臣不止一次。

    吕武看着满脸惆怅的士匄,笑着说道:“怕是不隔三五载。”

    随着汉国、范国和荀国建立,形势肯定是出现了新的变化,不出现会盟的话,吕武、士匄和中行吴的确很难再聚首了。

    他们在立国之前极力地削弱了众诸侯,最为关键的是极大地削弱了楚国。

    现在局势突变,诸侯怎么都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来消化消化,再加上用修生养息来恢复实力,三五年应该是不会爆发大战的。

    士匄的惆怅是压力挺大,除了楚国之外,还有宋国和曹国表现出来的不友好。

    宋国一些城邑被士匄派兵给占了,讨要无果之下肯定记恨范国的呀。

    曹国不止是恨上了范国,汉国和荀国也在记恨之列,原因当然是晋国遭到了三家的瓜分。

    说实话,吕武对士匄派兵攻打宋国的行动挺迷惑,国家刚刚建立起来就殴打邻国,哪个国家不会心生忌惮呢?

    对,没错,宋国那些城邑挺好攻占,问题刚刚建国的范国有楚国这个大敌的同时,彻底跟宋国卯上了。

    一个国家刚建立,尤其是周天子没有敕封就大肆扩张,攻击性着实是太强,无法不使诸侯惧怕。

    看一看中行吴吧?他在“洛邑”那边就约见齐君吕光,双方谈了什么外人不得而知,只看到后面两人见面了能够有说有笑。

    荀国肯定还会跟齐国继续交战,中行吴却能做出愿意跟齐国以及任何一个国家友好相处的表态,甚至低下头去找人商谈,充分展现了什么叫能伸能屈。

    士匄低叹了一声,对吕武和中行吴行礼,说道:“我等三人不可忘却同源之实。诸侯敌视我等,盼可守望相助。”

    吕武回礼,说道:“自是此番道理。”

    中行吴亦是慎重回礼,又看了吕武一眼,说道:“必当守望相助!”

    走了。

    吕武率军向西。

    中行吴率军向东。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诸侯频繁派遣使节往来邦交,看起来都挺有想法的。

    吕武成了位处“东方世界”西面的诸侯之一,由于“长安”还没有完全建成,暂时去了“泾阳”那边落脚。

    “就实而论,落实政策乃是当务之急。”吕武当然是坐在首位,下方是汉国的众臣。

    这些人以前要么是吕武的家臣,不然就是同盟,也就是附庸或追随者。

    什么政策?当然是注重农耕,还有推广新的律法,再来就是关于二十等爵的广而告之了。

    在体制方面,吕武知道会引起猜忌,还是没有执行周天子的宗法,并且对国家的官职进行了变革。

    汉国有一国之君,往下却不再是执政,执政的职权被分为左相和右相,双方互有职权,一些职权又有所纠缠。

    左相的职权包括了掌钱谷和租税,再来就是财政审核,以及对官员考核之权。

    右相的职权包含了财政支出,选任贤能和拔举官吏,另外就是刑名之权。

    仅仅是从两个职位的职权来看,互相之间多有纠缠,乃至于是形成了对立,算是一种制衡了。

    军事方面,吕武设立了第一武职为“国尉”,也就是“国尉”作为一国军事主官,第二武职则是取名为“上将军”。

    在职权方面,国尉没有领兵作战的权利,管理的是平时的督导工作,也就是训练。他还有谋划军事的职权,也就是关注列国动静,寻找开疆拓土的机会,谋划应该怎么出兵等等。

    上将军则是拥有领兵作战的权利,非战时的权利则是被压到最小。

    如果拿现代的制度来解读,国尉其实就是总参谋长,上将军则是统兵的将军。

    汉国当然还有其它的官职,吕武将所有官职的职权进行了细化,里面参考了三公九卿以及三省六部的制度。

    吕武其实有想过直接拿三公九卿或三省六部来用,比较尴尬的是压根无法完全记住两种制度都有什么官职,某个官职到底又是负责什么。

    没办法,吕武的记忆力有限,不是专门学那个,更没有特别去研究过,能够将全部的官职和职权记得仔仔细细才是有鬼了。

    当时的吕武就在想:“要是能上网查就好了。”

    新国家,又有新制度,辛亏吕武是“化家为国”的方式立国,不管是从资源还是人员,以前就是吕武的私人财产,哪怕是有一些家族投奔到汉国,他们的实力占比也就两三成,一样还是由吕武一个人说了算。

    崔杼对自己被任命为右相是感到惊喜的。

    有点尴尬的是,崔杼一时半会还没有搞清楚职权,需要花时间来吃透,才能行使右相的权利。

    担任左相的葛存说道:“各城邑皆有公示,另有遣人于牌坊处广而告之,必使国人得知。”

    文盲率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年代,别想着发“传单”就能完事,需要派人专门弄“口口相授”才行。

    吕武倒是想学朱大帝设立“社学”来扫盲,问题是没有那个本钱。

    倒不是财帛不足,关键是没有师资。这个还是需要慢慢来的。

    另外,对于吕武和汉国最为紧要的其实并不是进行扫盲,赶紧地让尚武成为“国风”才是正经事。

    吕武在汉国的改变还有一个,也就是建立起了常备军,说白了就是建设国防军,不再是春秋时代常见的贵族出兵服役制度。

    关于这一点在汉国不存在障碍,反正那些“士”和“徒”、“羡”本来就是吕武的私人武装力量,改为国家的军队而已。

    真正受到影响的是投奔到汉国的贵族,他们的私人武装没有遭到取缔,要命的是以后不能成建制参与国战。

    一旦无法参与国战,等于也就不存在纳赋的渠道,税什么的则是要交。

    其实税还是小事,他们麾下的武士,以及治下的口众,想不想获得二十等爵?

    获取二十等爵是改变自身命运的途经,现实阶段参与国战成了获得爵位的唯一途经,没有谁会想放弃的。

    之所以参战暂时是获得二十等爵的唯一途经,主要是吕武清楚劝耕暂时无法落实。

    现在汉国超过八成的土地就是汉氏子姓一家持有,大约两成在各级贵族名下。

    吕武已经执行了二十等爵,土地慢慢会奖赏给有功之人,等待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劝耕的政策才有施展空间。

    当然,吕武也不是无法搞劝耕,麻烦的是跟释放奴隶出现了纠葛,只能暂时先搁置。

    汉国的体制是不是很熟悉?吕武给直接快进到商鞅变法的时代了。

    除了关于体制上的“快进”之外,看看汉国所持有的版图,一开局的局面比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的嬴政登基初期还要好上不少。

    对于关中最为紧要的东面出口,也就是河中之地在手。

    汉国还掌握了河东之地!

    所以是,汉国根本不用像秦国那样历经苦战,开局掌握了河中和河东的地盘,一种“钳状”战略布局已经形成。

    河东那边在当前的战略价值,仅仅是诸夏内斗的话,其实价值方面并不太高。

    能够让河东产生价值的是开拓向北或东北。向北就是对上林胡或楼烦;朝着东北方向则是搞仇由、鲜虞、肥国和鼓国,进而威胁山东诸国。

    “捋顺国中农耕之事,首要在修渠。”葛存说道。

    原先还作为阴氏的时期,葛存就负责农耕事项,事先早就知道灭掉秦国会修建水渠,要将八百里的平川建设为产粮地。

    解朔被任命为国尉,一听就说道:“如修渠,各军粮秣恐将不足?”

    搞国家工程嘛,怎么可能不征发徭役?

    目前各个诸侯国征发徭役的话,服徭役的众人是要自带工具和粮食,国家根本就不管。

    汉国这边行使了自己的体制,将发放工具以及日常粮食消耗的责任承担了起来,修渠的的确确会耗费很大。

    葛存说道:“三五载之内有所用兵,然不多也。”

    现在汉国并不是绝对的和平,没有去跟诸侯干仗,对乌氏、空同氏和伊洛之戎、陆浑戎的讨伐在进行,并且需要对“冀”那边的残存秦人造成压力。

    再则,现阶段好像是不用过多忌惮诸侯,但谁能百分百肯定没有诸侯会搞事呢?

    一提到先集中力量搞内政,还是两头兼顾的问题,负责不同职能的大臣也就争了起来。

    吕武听了一小会,开口说道:“可分段而修,不取一蹴而就。”

    妈呀!

    哪怕是原历史上的秦国,修三百里长的郑国渠,动用的人力足足几十万,并且还修了十年之久。

    汉国的总人口才多少?再则绝对没有十年的和平。一下子干成这种事情,反正吕武是想都不敢想的。

    那么,他们是要在哪里修渠?其实山川地势和合流分布就那样,选来选去大体上就是秦国修郑国渠的区域。

    “依态势而定、而变。如无大肆征战年月,或可以修渠为首要。”吕武现在的身份决定不能将话给说死。

    葛存心想:“如果不是跟那些俘虏约定修好‘长安’和‘别宫’就放归自由,完全可以将那些劳力投入到修渠工程。”

    当然,那些已经决定了的事情,谁敢提出颠覆建议?

    吕武在想的是:“凡事不能急,需要有一段时间来过渡,让大家适应新国家的存在,还要看清楚追随过来的贵族,留下余地来应对。”

    毕竟,汉国倒是没有一下子拿出郡县制,新的体制对贵族真的是很不友好啊!